“香巴拉”的演变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巴拉”是最有代表性的西藏历史文化现象之一。早期的“香巴拉国”概念泛指“隐藏起来的人间净土或佛国”。与西方政治学中的理想国与乌托邦观念(理想中的完美社会制度)不同,也与汉族古代文化中的“洞天福地”观念(感官得到超凡体验的神仙之境)有所区别的是,“香巴拉”是一个可以就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到的虚幻的地点,但是这个地点随着人们的目的,意志与解释的不同而游移不定。
  本期,我们试图呈现“香巴拉”一词的演变历程,探讨“香巴拉”的产生机制以及现实使用——这种使用包括宗教教区开拓、建立教权的目的,避难计划,近代殖民侵略的先行计划等。
  迄今,在中国西藏及中国其他各省藏区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延续着关于“香巴拉”的集体记忆。在拉萨,也许一位貌不惊人、来自康巴地区的三轮车夫,就能为你讲述其先辈往“香巴拉”迁徙的家族记忆。在现代历史学、社会学的祛魅视角下,“香巴拉”现象的存在也被称为“香巴拉计划”,这一观点泛指西藏历史中“香巴拉”所具有的各种社会功能。这些社会事件的类型众多,包括了宗教目的、殖民侵略、各个历史时期的战乱,以及一,二战后的文化思潮。一个虚构的地理学概念能够引起的社会思潮以及文化现象的变迁,这不仅在西藏历史中——在全部人类历史中也是极为独特的现象。
  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来看,“香巴拉”也集中体现了宗教建构与地理学之间的关系。从印度佛教“香巴拉”观念的产生,岗仁波齐神山的香巴拉化,六世班禅撰写《香巴拉王国旅行指南》,到近代英国殖民亚洲时期的门隅与墨脱地区的香巴拉秘境神化,一、二战时期末世论心理背景下的香巴拉观念,以及今天就发生我们身边的旅游经济与城市名片时期的中国香巴拉文化资源商业竞争,“香巴拉”也将是年鉴学派、以及福柯式社会谱系学的理想研究对象,对它的认识将纵贯宗教史、文化传播史、移民史、政治观念史等领域。
  经过当代历史与文化社会学者的分析,“香巴拉”—“香格里拉”被揭示为西方殖民情怀在东方得以隐晦再现的一曲挽歌,并由此追溯出一条西方化的“香巴拉路线”,令人得以了解到这一看似美好的词汇背后的历史事实。
  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香巴拉”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滥用语之后,可以通过“香巴拉”观念的产生以及被解释的历史,进一步追问“人们为什么需要香巴拉”。由此,可以将这一内涵丰富的西藏历史文化遗产置入更加深广理性的视野。
  
   本刊編辑部
其他文献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就地势来说,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北侧,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由于海拔较高,拉萨大气密度仅相当于海平面的60%,氧气较少。紫外线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每年的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之称。  就气温而言,拉萨的平均气温较低
在2013年首届登山论坛上,到会的专家讨论登山运动的平均年龄在39岁,39岁似乎不是人类体能的黄金阶段,但却是能达到登山各方面条件的成熟阶段。首先这一年龄段能支付昂贵的户外登山活动费用,其次这一阶段体能还处在稳定状态,而心智则更加成熟。当年希拉里登上珠峰的时候,称珠峰攀登是“绳索上的兄弟情谊”。但随着商业化运作的成熟,这种攀登愈发演变为一种金钱消费,和阿尔卑斯攀登精神相去甚远了。  那么现代商业登
关键辞:我参加的雅漂,国庆这一天,12条汉子在食不果腹的窘境中,仍没有忘记祖国的生日,在浑浊的雅江边放声高歌。    杨浪涛  ’98雅漂队随队记者,绰号:波斯猫。  1998年:27岁,成都。四川电视台记者 编导  2008年37岁,北京。中国国家地理网 副总编      今年9月,我应邀去西藏聂拉木,参加一支希夏邦马业余登山队的采访活动。  29日,登山队从前进营地出发,到30日晚,顺利到达2
上一期中,我们点破了美国M2机枪的神话,指出这款百年机枪实际上非常拉胯。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纯种”的美国机枪大多基因不良。无论是M2、BAR还是M1919,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严重缺陷,简直像是遗传病。至于表现良好的美国机枪,比如说M249、M240,实际上都是外国血统。作为一款美国机枪,M60也没有逃过“血统魔咒”,自身也是问题不断。  电影《战争之王》中有这么一个情节:非洲国家有这么一个
从布达拉宫脚下雪城的整体搬迁,  到绕赛居委会里老居民的“自然”外移,再到拉鲁小区里奶牛生存空间的逐步收缩。  虽然这是三条不同诱因不同手段或不同结果的“迁徙”轨迹,  但在此过程中的拉萨确实由小变大了。    在城市新老嬗变的过程中,出“老”城入“新”城,不失为兼顾老城保护和新城输血的大势所趋。但更需要思考和面对的却是:新定居之后的人口,如何面对城市机遇与更新的发展,如何延续老社区的传统与情谊,
积雨云  喇叭吹响 蘑菇丛生  “这个野花叫Biu’Biu,小时候经常玩,”藏族小伙尕玛对我说,“你看,把它揪下来可以当喇叭吹。”话音未落,那朵野花已经被尕玛叼在嘴里,用力吹响——名副其实的Biu’Biu,那声音不像喇叭一般嘹亮,而是沉闷干涩的响动。  一朵路边的野花,先端如盘,末尾细长似管子——以植物学的视角看来,那是一种名叫“管花马先蒿”的植物,青藏高原常见的野花——不嘹亮的喇叭声吹响,之后藏
PEP教材读写板块通过配有图片的日记、电子邮件、便条等,提供了有一定意义的语篇综合性训练活动,包括阅读理解活动及个性化写句子或补全文段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学习的核心句型和词汇。究其实质读写板块就是解决两件事情:怎么阅读,怎么书写,也就是通过“读”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以达到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范句去“写”的语言输出的目的。  五年级上册Unit 3 B Read and write是有关
我们的采访对象袁大受,叶农、白秀英等人为代表的人群,准确的名称是“西藏的北京支边青年”,简称为“北京支青”,并非我们事先习惯所认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人们印象中的“进藏”与“援藏”两个词语似乎没有区别。袁大受先生认为,他所属于的“进藏一代”,是以“老西藏精神”(即第一批进藏工作的生产与社会建设者)为精神基础的,人们秉承的是“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观念。用袁大受的话来说,当时的选择是“不
新年,当然是从一年的岁首时过起。但何谓岁首,在藏族历史上是有争论的话题,从传统历算学角度大致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说法:藏历时轮派历算家多认为藏历三月初一(角宿月白分朔日)为岁首;四座经和胜乐金刚空行经则将藏历十二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受律藏和俱舍论的影响,萨迦派诸大师和宗喀巴等皆用藏历十一月十六日为新年之说;由于受到藏族古代社会以“麦熟为岁首”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日藏经及因缘经释的记载则定藏历九月十
《西藏行摄之书》  《西藏行摄之书》作者十余年来多次进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这本西藏摄影旅游指导书,书中不仅展示了西藏迷人的自然风光及人文风情照片,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创作灵感、构图、用光、拍摄技巧等,并对西藏大小景点摄影的最佳行程、器材准备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实用性的说明,适合作为进藏摄影爱好者必备的口袋书,一步步引领您去探索和感受神秘西藏沿途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