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l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肩负着为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任务。新《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落实这一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一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点滴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要以情育情、以理激理、借景生情,把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以便根据教学预期触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情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会产生一种好的情感。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设情境的途径有如下几种:
  1.生活展现,创设情境。
  即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教师辅以语言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教学《撑起自我保护伞》时,先创设五种生活情境:一个人独自在家时;家中意外发生煤气泄漏时;放学、上学途中,突遇雷雨天气时;陌生人让你跟他走时;发现坏人作案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同学们兴致很高,积极参与。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知识,这正是思想品德课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2.实物演示,创设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设计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如教学《我自信我快乐(下)》时,有这样一个环节:找支点(实际是一个人自信的支点,即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教师准备了一个小球和一只木棍,让学生想办法把这个小球撬起来。同学们非常踊跃,都想动手试一试,都想表现自己最能干。于是,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3.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即用音乐把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的清唱、表演唱、哼唱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我自信我快乐(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让学生注意听一听歌词的大意是什么?“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从而引出要相信自己、敢于尝试的教育内容。
  4.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即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将教学内容穿插其间,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学会主宰自己》这节课时,教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农夫和驴》的故事(内容大致是农夫缺乏主见最后落个掉下悬崖而亡的下场),用这种形象生动的故事引导穿插,学生有兴趣,学得轻松,便于理解知识。
  如能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地、巧妙地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变外部说教为内在需求,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神奇,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气和灵气。
  二、重视实践体验,激发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即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道德实践丰富道德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加之教材中的知识都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重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体验、发现、探索和领悟的目的。实践体验形式多种多样,如社会调查、辩论、竞赛、采访、实际操作等。这些形式可以帮助教师发掘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合作精神得到加强,道德情感得到内化。
  例如,学习《环境问题》一课时,一方面让学生收集家庭、社区、街道、商业区、景点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然后加以整理邮寄给相关单位。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青少年如何为家庭、校园的环境保护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专题讨论。这些活动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很好的情感体验机会,而且升华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感情,从而实现了思想品德课要求的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了知行统一。的确,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体验,学生不仅对书本知识理解透彻了,而且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懂得了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必要性,继而在学生内心世界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渴求,并对学生将来的行为产生指导性作用。
  三、运用评价手段,增进学生情感
  科学的、富有人性化的评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又是形成好公民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所谓人性化,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蕴含着师爱,体现出赏识激励的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一个世界,要读懂他们,除了用心还要用情,评价他们首先要用爱心和公平的心。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要少进行横向比较(如同班同学学习行为间的比较),多进行学生行为发展历程的纵向比较。当学生在活动中能力状况(包括语言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等)、学习态度和方法、人格等各方面的特点真实地呈现在教师面前时,教师应积极观察、努力捕捉教育机会,善于发现学生行为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时要注意做到:第一,评价要准确,有感情,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体现活生生的具体学生,做到“恰如其人”。第二,评价实事求是,凸现学生特点,反映学生进步,指出学生缺点,既不伤其自尊,又有所触动。第三,评价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无论是肯定优点还是指出缺点,都是意在启发、引导、激励、鞭策,使学生受到鼓励和教育,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如“你今天表现很出色,希望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出色的你”;“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让我们共同研究吧”;“能成为你的老师,我感到很荣幸”……一句句充满人性化的评语可让学生找回自信,融洽师生关系,为思想品德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针对不同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发挥各种评价的不同作用,从而形成合力,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把教学和情感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换情、以情激情,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就能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信息课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寓教于乐,寓学于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活动,让所有人都参与,使信息课真正有活力。  关键词: 信息课 主动参与 教学方法  反思这些年的课堂教学,学生对信息课的热情总是慢慢减弱,探索原因,发现学生和老师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或不受控制地参加课堂活动。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
摘 要: 以人为本教育方式的建立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数字化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的互动媒体将对教学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把互动媒体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 互动媒体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因为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要素间的关系,所以教学模式的变革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根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优化教学的多种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探究学习。本文结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学习 学科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现代化生产的飞速发展,知识急剧增长,技能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处于知识爆炸时代,一个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比占有知识本身更重要,更有价值,因此,由培养知识
随着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信息交流方面逐渐突破了时空的障碍,迎来了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需求——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教育需求。而面对一个缤纷斑斓又良莠不齐的网络新世界,对社会各界尤其心理还不成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急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网络心理健康这种教育模式展开了讨论,分析了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并在
摘 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课程,在低年段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少之更少。低年段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稳定、兴趣下降快、上课效率不高,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呢?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教训和经验,从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法选取、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低年段 信息技术教学 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以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把握教材特点,利用这门学科特有的动手、动脑机会多的优势,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应做到以下两点:  1.尊重赞赏学生,激发、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
怎样的教学才是高效教学?这是每位教学工作者时常思考的问题。作为政治老师,我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认为高效教学需要具备“引、问、联、动、趣”五个元素。  一、“引”  高效学习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学生拥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师如何有效“引”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学生“引”入有趣的学习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目标。政治教学中有很多抽象内容如果让学生直接回答有一定
摘 要: 开设初中信息技术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的内部条件,而问题情境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的思维通常在一定问题情境中产生,而人的思维过程又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问题情境 创设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