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记叙类作文在高考中大放光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记叙类的文章在高考中渐受青睐。特级教师王大绩说得好: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给阅卷老师一点启示,一点感动,一点情趣。散文和记叙文等就具备了这样的优势。
  近日读到一篇对国产电影大片提出批评的文章,深受启发。近年来出现的国产电影大片《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其形式上下的工夫可谓大矣,看上去很美,但却没有多少实在的内容。大片制作者的“大手笔”成了披着中国古代外衣的豪华的“视觉盛宴”,缺少的正是对社会变革时期人的描述和对当代人喜怒哀乐的书写。于是我们想,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尤其是高考考场作文,是不是与国产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十分相似?
  如今大量的考场作文违背“求诚”的要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有些人的文字里,却犯着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有一位专家指出,“学生作文失去了与时代和人民对话的能力,是近十年来的事情,是应试教育发展到登峰造极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的必然。”《中学生》杂志副主编刘加民认为,当今的作文不关注现实,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为了个性而消沉颓废,为了创新而猎奇逐异,为了高分而伪造抄袭,为了出名而哗众取宠。他把这些学生作文的最主要弊病表述为:时代大潮波澜壮阔,滚滚向前,我们的在校学生却集体转身,闭上眼,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报刊上的考场作文和所谓创新作文里,充斥着大量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文字游戏和文体魔方。
  的确,应试教育的铁屋子禁锢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更禁锢了未成年人的健康自由的思维空间。看得到南朝北朝、时光隧道、关羽秦琼、故事新编、梦想奇幻,却看不见身边的生活,家庭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平凡。在学生作文里,甚至看不到学生个体作为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应该有的灵性、感悟、情绪,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枯燥干巴,味同嚼蜡。所以,命题作文应运而生,记叙文和散文在高考中渐受青睐,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那么,怎样的散文和记叙文才能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呢?
  笔者参加了江苏2007高考阅卷分析会,专家经过多次交流,最后对好作文的认识达成一致。他们认为具备以下条件的考场作文才能得高分:要关注现实,要有生活体验,要思考人生,要表达真情,要注重自我感悟。这“五要”的标准我举双手赞成。我认为“五要”的关键是关注现实,核心是表达真情,而记叙类的文章就是一块能很好地检验学生是否关注现实,能否写出真情的试验田。2007高考阅卷中,我们发现一些考生为了打动阅卷教师,拿到同情分,编造悲惨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却显现了他们薄弱的道德意识以及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百分之二三十的考生笔下亲人死亡,“天空”倒塌,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父亲母亲,甚至是姐妹兄弟,仁慈一点的是父母离异,或者自己残疾,断肢、聋哑甚至双目失明。这胡编乱造的文章怎么能得高分呢?
  一定要能抒发一种诚挚感人的真情。记叙文的写作目标之一就是以情动人,如果能让自己在情感化的氛围中写作,思维在情感的河流里穿梭,灵魂在情感的激荡中净化,那么你的文章一定能俘获阅卷老师的眼球的。
  2007江苏高考何永康教授推荐的优秀卷《怀想天空》,从37分到54分,就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种导向。这篇文章“不事张扬,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最大的亮点在结尾处,“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一句非常感人,它盘活了全文,写出了孩子的纯朴,写出了孩子的成熟,写出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表达真情是作文的灵魂。明代宋濂说:“文者果何由而发乎?发乎心也。”意思是说:文章究竟是什么地方迸发出来的呢?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汉代的王充子则认为:“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人深。”当然,这里所说的感情并非肤浅的、表面的、敷衍的、做作的,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自我感悟。我想这正是这一位学生打动何教授的地方吧!
  在牵住“牛鼻”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有“入格”的意识。要返璞归真,还记叙文以本来面目。做法很多,我在这里提出三种做法,姑且称之为三个“一”:叙述一件跌宕起伏的事件;描写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渲染一幅如在眼前的画面。
  1.叙述一件跌宕起伏的事件。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如果能把一件事叙述得一波三折,跌宕多姿,那一定能紧紧攫住评卷老师的心。请看江西高考满分卷《变脸》的精彩片段:
  ……
  “小王啊,泡杯茶过来。”小王从前是老张的同事,大家原来在一个等级,相处得倒是不错。可自从这老张升了官以后,对小王哪,还真叫颐指气使,跟使唤丫头似的。小王也没办法,谁叫人家是“科长”呢?小王这杯水刚放在桌上,办公室的门“啪”的一声就开了,不是别人,正是老张他老婆。别看老张平时在科里神气活现的,可怕老婆是出了名的。这不,刚刚还是一副老爷模样,见老婆一来,立马就把放在桌上的脚拿下来,满脸堆笑地跑上前去,问道:“哟!老婆大人今儿个怎么来啦?”“少废话,拿300块钱过来。”“要这么多钱干吗呀?”
  ……“干吗呀!小里小气的。”说罢,便扬长而去。老张愣了一会儿,接着叹了一口气,又踱回座位。刚想坐下,突然看见地上有一团纸,马上两撇眉毛拧成一团,大喝道:“小王,怎么干事儿的?地上一大团纸,看不见啊,到时候局长看见,你负责还是我负责啊!”
  小王赶紧拿了扫把冲过去。这时,门“啪”的一声又开了,来的是隔壁科的科长,从前是老张的上司,现在两人同级了。“老张啊,这科长当得不错啊!”老张赶紧迎上前去,掏出一根烟,大脸上又出现了“一线天”。“好哇!好哇!能当科长好哇,你老张等了多少年才等到这一天呢!”老张的脸色不太好看了,“一线天”不见了,脸红得厉害,嘴角一歪:“你说的是,不还得向你学习吗?”说罢,使了一个不易察觉的白眼。隔壁科的科长并未察觉,径自说道:“那行,就这样罢。待会儿局长还要过来呢,我先过去了。”老张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科长走了,老张便开始骂骂咧咧,脸上的两块肉猛烈地抽动着,唾沫星子在空中四溅。
  这时,门又“啪”的一声开了。老张当时背对着门,刚才又被科长那么一奚落,正在气头上,张嘴就骂:“他妈的谁呀!”转头一看,没把他吓着,俩小眼睛瞪得特圆,嘴微微张着。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局长!
  老张回过神后,赶紧扇了自己两个耳刮子,“一线天”又回来了,说道:“哟,局长啊,您瞧您,哎呀,真是的,我这张臭嘴!呸呸呸……小王,快倒茶。”说罢,便把局长几乎是搀到椅子上,脸上的两块肉挤在一起。
  小王听见吆喝,无奈地跑过去冲茶。此时,办公室的电视上正播放着川剧变脸,小王当时就想了:这老张莫非也学过变脸,他的脸咋也变得这么快呢?
  作者紧扣话题,从茫茫人海中选取了老张这一生活中常见的谀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脸”来描写。面对老婆、部下、科长、局长,老张的脸变化多端,充分展示了“人生川剧”变脸的功夫,这使情节曲折生动,摇曳多姿,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2.描写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在具体描写时,可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方式强化文章的感染力。请看摘自2007江苏优秀卷的一个经典的细节描写:
  “下面升国旗奏国歌。”忽然,挖土机的嘈杂声一下子消失了。只见农民工们停下了手中的活,笔直地站在了原地,目光有神地盯着国旗。一个高个子农民工不知怎么进入了我眼帘。大概是来不及找个相对平坦些的地方吧,他的双脚竟站在高低不平之处。一脚悬空,可他丝毫没有摇晃,仅凭一只脚死死地抓住了地面,其费力程度可想而知。他的脸上写满了“辛苦”,可是嘴角却带着笑容。面对这位青松般的高个子,我被震撼了。
  此文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而该细节源于考生对生活点滴的观察和思考:“人人头顶有一方天。农民工并没有因为社会上的某些歧视而丧失自己的天空。他们,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撑起了属于他们的那片天空,明净,辽阔,深远!”生活的溪流,一旦撞上礁石,就会激起令人心动的浪花,中学生应当善于捕捉这种“浪花”。
  3.渲染一幅如在眼前的画面。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渲染出一幅逼真的画面,通过画面感动读者,感动评卷老师,给人以思考,给人以美的享受。像2007江苏高考优秀卷写雁阵的那篇文化散文,前后两幅画面的对比就是经典范例(略)。1998年江苏满分卷《战胜脆弱》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清晨的风吹着,倒也不怎么热,其实并没我什么活,只是把整堆的土粪撒开就行了。我坐在地头看爹犁地,因为爹并没叫我走。随着牛铃声一次次由近到远,又一次次由远到近,天气也越来越热。把一块地犁完是不可能的了,我心里想。果然,在火热的太阳下,那头老牛的汗开始顺着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往下流,喘气越来越重,走得越来越慢。我抬眼望父亲,他也一脸的汗水,眼望着牛,眼神中分明流露出关爱和感激,这头牛为我们家出力已六七年了,但父亲并没有停止吆喝,手中的鞭高高地扬着,不肯放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着力描绘了一幅耕作图,非常有震撼力。“牛铃声”、“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父亲)一脸的汗水”、“眼神中……”、“手中的鞭高高地扬着”,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写出了父亲对老牛的深厚感情,突现了“我”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典型生动的细节和画面,往往是抒情的突破口,人物的细腻情感往往从一些细小的事上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抓住了这些细节和镜头,往往能达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以上陋见,纯属积累和感悟,如有雷同,但请见谅。
  
  狄永兴,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本文编校:覃少平
其他文献
何永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前院长,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成果有《曹雪芹的主观命意和红楼梦的客观意蕴》(获江苏省社科成果三等奖)、《红楼美学》(获江苏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中华国魂·唐宋卷》(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著作奖)。连续三十年参加高考阅卷工作,并多次担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    问者:何教授您好!您连续30年参加高考阅卷,对当下高考作文的方方面面一定有
樊星,1957年生于武汉,祖籍河北邢台。当过知青、中学教师。曾就读于荆州师专、华中师大。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世纪末文化思潮史》《别了,20世纪》等书,并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评论》等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湖北省文联“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各具特色、缤纷多彩的格局。认真审视与分析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对2009年高考作文备考将产生一定作用。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    我们对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进行一下分析,从中便可以看出高考作文命题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与走向。    1 命题风格:朴素显真情,大俗亦大雅  与前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比较,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最突出的特征是题目更加通俗、平实和朴素。如湖北题
上期荐股排名(2021年08月09日-2021年08月20日)  累计排名  收盘收益=(本期收盘价—上期收盘价)/上期收盘价。  本期累计收益率=(1 上期累计收益率)*(1 本期收益率)-1。  大盘表现:1、当期大盘表现为上证指数两周涨跌;2、累计大盘表现为截止当期末上证指数年内涨跌。  编辑笔记  国泰君安收盘收益:10.78%  中文在线(300364):腾讯系正式入股。公司公告股东启迪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 欣然起行寻超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可是今晚明朗的月
“不A而B”式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格式,它出现得很早,可见于先秦文献中,如“不教而诛”、“不言而喻”、“不一而足”等等。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格式依然得到沿袭和使用,并大部分以成语的形式出现。《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种格式的解释是:表示虽不具有某条件或原因而产生的某结果。事实上,这种解释只适用于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囊括全部。本文试图在穷尽词典中此类格式的所有语例后,对其进行全面的讨论和说明。  在查阅相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曰“不会吟诗也会偷”。所谓“会吟”、“会偷”,即善于因袭点化,推陈出新。因袭是古人用功入门的捷径,点化是大方升堂入室的秘诀,历代文豪莫不经由此道而成名成家。这正反映了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例如:  “秋风起兮白云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是汉武帝秋风辞《中国古代名句词典》172页)中脍炙人口的名句。然而前者蹈袭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活力。但是,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课堂效果才会显著,教学质量才会提高;用得不好,便会弄巧成拙。关键是要处理好下面的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语言文字媒体与视听媒体的关系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就像一块玉难免有瑕污,一块金不可避免有杂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的长处是信息包蕴量大,留给接受者思考、想象的余地多,
写作对联是旧学的必修课,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学生虽没做要求,但是,对偶、对仗修辞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并且要求能准确、熟练运用。一些地方教材编有对联欣赏的内容,有些省份中考试题中也出现了填写对联的题型,高考考对联题很常见,一些教师会自觉地让高中学生提前感受一下此类题。另外,对联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种文化形态,每个学生都会从小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熏陶,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喜欢上这种练习。    一、利用课文材料训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非常有味,其中有永远猜不透的谜: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字面上看,诗人在春色正浓的一天出门游园,不巧的是园门不开。轻轻地叩击“柴扉”,很久没人应门。诗人并不着急,因为脚下绿油油的苍苔上印着鲜明的屐齿,非同寻常地可爱。忽一抬头,只见一枝开满红花的杏枝越墙而出。——可想而知,那墙内必定是春色满园了!——啊,动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