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A而B”式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格式,它出现得很早,可见于先秦文献中,如“不教而诛”、“不言而喻”、“不一而足”等等。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格式依然得到沿袭和使用,并大部分以成语的形式出现。《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种格式的解释是:表示虽不具有某条件或原因而产生的某结果。事实上,这种解释只适用于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囊括全部。本文试图在穷尽词典中此类格式的所有语例后,对其进行全面的讨论和说明。
在查阅相关文献后,笔者共找到47个此类格式的语例,此外还有13个变式。如:不可同日而语(不可同年而语)、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而行之)、不一而足(不一而止)、不辞而别(不辞而去)、不谋而合(不谋而同、不谋而信)、不劳而获(不劳而得、不耕而获、不耕而食)等等。其中四字格有29个,四字格以上有18个。这些语例绝大部分都是以成语的形式出现在现代汉语中,都是有据可查有典可考的。如:不寒而栗、不欢而散、不胫而走、不告而娶、不扶而直等等。剩下的小部分严格说只能算是熟语,也都是为人们长期语言习惯所接收了的,其语义大都已约定俗成。如:不幸而言中、不过如此而已、不远千里而来、不量力而轻敌、不得其门而入、不幸而又幸焉、不得已而求其次等等。
一、关于“不A而B”式
(一)“不A而B”式的构成要素
“不A而B”式不能看成是“A”、“B”简单的嵌入“不…而…”中。从笔者所收集的语例看:在四字格中,“A”、“B”多为单音节文言词,可以看作谓词槽。四字格以上的“A”、“B”就较为灵活,可以是单音节文言词也可以是短语,“A”、“B”可以在字数上对应,也可以不对应。“不”和“而”也不是在一个平行层面上,否定副词“不”修饰“A”,“而”连接“不A”和“B”。
(二)从“而”看“不A而B”式中的前后关系
“而”在古汉语中常用作连词,可连接并列的两事、相承的两事、相反的两事等等。
“不A而B”式中的“而”根据连接的关系不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以“不寒而栗”为代表。这里的“而”连接的是并列的两事,前后是一种逆转关系。“而”可以译作“却”。
第二类:以“不欢而散”为代表。“而”连接的是相承的两事,前后在时间上和事理上是相继和相因的关系。“而”可以译作“就”或者“便”。
第三类:以“不期然而然”为代表。“而”连接的是相反的两事,前后是转折关系。“而”可译作“但是”、“却”。
第四类:以“不得而知”为代表。“而”起补充说明作用,“而”后的成分对前面的动作作为、性质状态等进行补充说明。
(三)“不A而B”式的格式意义
汉语中有很多纯格式的用法,如“不A不B”式、“有A有B”式、“一A一B”式等,几乎每种格式都有其特定的格式意义。“不A而B”式同样有它的格式意义,我们这里主要从其暗含的结构关系来归纳其格式意义。从上文可知主要有四类。
1、“不寒而栗”类
这类语例共有30个,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针对此类的。即表示虽不具有某条件或原因而产生的某结果。“A”与“B”存在因果联系,而“不A”与“B”则构成一种因果逆转关系。同现代汉语中的容忍性让步句。如“寒”可导致“栗”的发生,但“不寒”却“栗”则是违背这种因果关系的。此类的语例还有:不胫而走、不期而遇、不言而喻、不约而同、不虑而知、不虑而对、不言而信、不翼而飞、不怒而威、不卜而知、不酒而醉、不行而行、不宣而战、不告而娶、不扶而直、不约而信、不恶而言、不织而衣、不辞而应、不药而愈、不教而诛(不教而杀)、不期而会(不期而集)、不辞而别(不辞而去)、不谋而合(不谋而同、不谋而信)、不劳而获(不劳而得、不耕而获、不耕而食)、不召而自来、不治而不乱、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血刃而拔其城
2、“不欢而散”类
这类语例只此一个,但是在语用中却使用的相当广泛。“不A”是导致“B”的原因。即“不欢”才会“散”,先有“不欢”而后有“散”。这是典型的说明性因果句,即因为其原因而产生某结果。
3、“不期然而然”类
这类语例共有5个。“不A”与“B”没有固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人为联系,表现人的一种主观倾向。这类格式的意义是:没有做某事,却去做另外的事。此类的语例还有:不量力而轻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4、“不得而知”类
这类语例共有11个。“B”往往是对“不A”的补充说明。有对动作行业的补充说明。如:不得而知。有补述动作行为的目的的。如:不得其门而入。也有对前面的性质、状态等的补充说明。如:不可同日而语。此类格式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格式意义。一般“而”都可以略去,“不A而B”与“不AB”在语义上是相通的。此类语例还有:不一而足(不一而止)、不幸而言中、不可同日而语(不可同年而语)、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而行之)、不过如此而已、不远千里而来、不得其门而入、不幸而又幸焉、不说冠带而养、不得已而求其次。
(四)“不A而B”式的语义表现
1、在其它的纯格式中,由格式意义结合具体的词义一般就可以推知具体的词义,但在“不A而B”式中却不行。只知格式意义反而会望文生义。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不A而B”式在现代汉语中都是以成语和熟语的形式出现的。而成语和熟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意义可分为意内型和言外型。意内型指其含义与字面义基本一致,如“有勇无谋”、“转危为安”等;言外型指其实际含义与字面义不相一致,或者相去甚远,有的甚至难以看出其内容与字面的联系,如“高山流水”、“守株待兔”等。就整体而言,意内型所占的比例很少,言外型占绝大多数,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成语和熟语都是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传说和人物轶闻中概括出来的。“不A而B”式也不例外。所以,要正确理解“不A而B”式的语义,往往要兼顾格式意义和其特有的成语义,有时也要根据具体的语用环境灵活处理。
在笔者所收集的47例语例中,有36例其源出先秦两汉时代,其中又多出自诸子百家的著述当中。如:
(1)不寒而栗:引自《史记·酷吏(义纵)刘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2)不言而喻:引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不一而足:引自《公羊传·文公九年》(《十三经注疏》本):“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只有11例出自后人的著作。如:
(4)不欢而散:引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
(5)不辞而别(不辞而去)引自《元曲选·郑德辉(王粲登楼)一》:“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去了。”
(6)不药而愈:引自《野叟曝言》:“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
2、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早期形成的成语大部分都是出自古人的著作,所以书面意义很浓,很多的成语出现时就是以其特定含义(非成语义)出现的,如:“不寒而栗”最早见于《史记》(见上文),形容非常恐惧。一直到今天,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其特定含义始终未变,而且在发展中也未出现其他的意义。如:《聊斋志异·马介甫》:“大人而若冰霜,必到秦,虽有不可问之处。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除此之外,这与“寒”和“栗”两个词的基本意义变化不大也有关。而今天我们仍用“不寒而栗”表示恐惧则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关。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之所以没有用其它的同义词来代替,是因为基于相同的民族语言认同心理。
与之相反的是成语出现时的本义经过长期的演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其旧义则逐渐消亡。如:“不胫而走”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接着在后汉·孔融《论盛孝章书》中有:“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径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都指没有腿却能到达各地。然而到了清朝其意义就变了,清·赵翼《瓯北诗话》中有:“文人学士即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在这里“不胫而走”指事物或消息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我们今天用这个成语时就用后面的一个意思,而不再提古代的含义了。这类成语在演变的过程中,有时还会根据需要对个别字词进行更替,如“不劳而食”就是从“不作而食”而来。有的会发生格式的类化,如“不胫而走”就是从“无径而至”转化而来。但都不影响成语本身意义的表达。
3、下面摘录“不A而B”式中的几例
不教而诛:教,施以教育。事先不实施教育,一出错或犯法就加以杀戮。
不言而信:不须言辞就能取信于人。谓诚心实意自为人所依赖。
不虑而知:谓不待思考就会知道,是古代儒家所宣扬的人类的一种天赋的才智。
不酒而醉:形容景色美好而使人神怡心醉。
不约而信:虽无约束,而亦守信。
不恶而言:在和颜悦色中自然生出威严来。
不辞而行:谓如悟真如道理则不需特别努力,其一举一动都能合道。《往生论注下》: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
不说冠带而养:说解义不说冠带,谓不休不眠的侍于亲侧。礼文王世子: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注言常在侧。
(五)从“主观性”与“主观化”来看“不A而B”的语义偏转
1、语言具有主观性(subjectivity)的特性。主观性指话语中所包含的说话人或多或少的自我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沈家煊,2001)。
复句的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反映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又反映主观视点,客观实际是基础,提供了构成语义关系的素材;主观视点是指针,决定对语义关系的选择。对于复句格式的形式来说,主观视点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东西,而客观实际则是第二位的被主观试点所牵引的东西(邢福义,2001)。
2、汉语中的“不A而B”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含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反映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倾向。如:
(7)这次同亦文的相见以不欢而散告终。(方方《桃花灿烂》)
(8)人们这才领略到大水的可怕,不约而同地倒抽一口冷气。(映泉《同船过渡》)
(9)兀鹰应声扭头,死死盯视着我,它那高贵而冰冷的目光使我不寒而栗。(池莉《让梦穿越你的心》)
(10)他老伴一点为数不多的金银首饰,就是那回抄家中不翼而飞,而且还不敢声张。(李国文《危楼记事》)
(11)她说她与邹大姐的看法不谋而合虽然她和朱小芬只两面之交但能看透朱小芬的非她莫属。(铁凝《遭遇礼拜八》)
例7中的“不欢而散”重心本应落在“散”上,但是说话人却强调“不欢”这个原因。“散”是必然结果,但是因为“不欢”而“散”就未免有些许遗憾了。例8中的“不约而同”本应只是说明人们的动作行为的一致性,但在说话人那里却不只指动作行为,还附加有心理上的同感。例9中的“不寒而栗”本用来形容人们的恐惧心理,但这里除此之外,说话人还透露出一种惊诧心理。例10中的“不翼而飞”本指东西突然不见或消息传播得快。而在这里,说话人却似乎在怀疑到底是“有翼”还是“无翼”。例11中的“不谋而合”本应表达一种意外或是惊喜,但是这里说话人却表态了意外之中的一种必然。这些经过说话人主观化后的结果与原来的本意却是有所偏离的。
3、“不A而B”中附加的主观色彩,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不满与遗憾,如:不辞而别;反映责备与埋怨,如:不教而诛;表示存疑和艳羡,如:不翼而飞;感到意外和惊喜,如:不期而遇;不赞同或不屑一顾,如:不可同日而语(不可同年而语)。
“不辞而别”类:不欢而散、不得而知、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而行之)、不得已而求其次。
“不教而诛”类:不辞而别(不辞而去)、不劳而获(不劳而得、不耕而获、不耕而食)、不告而娶、不宣而战。
“不翼而飞”类:不药而愈、不胫而走、不虑而知、不虑而对、不约而信、不恶而言、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血刃而拔其城。
“不期而遇”类:不谋而合(不谋而同、不谋而信)、不幸而言中不召而自来、不治而不乱、不期然而然(不期而然)、不约而同、不期而遇、不期而会(不期而集)、不幸而又幸焉、不远千里而来
“不可同日而语”类:不量力而轻敌、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以上分类仅就一般而言,在特定的语境下因说话人不同,其主观性的表达也会有程度上的不同。如:不寒而栗。
(12)阴惨惨的刑室、一道道冷冰冰的电网和高耸遮天焚尸炉的烟囱,使我不寒而栗,仿佛置身于四十年前法西斯肆虐时血腥的气息里。(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13)说同学之间情感的冷漠,互不关心,往往也是表现得咄咄逼人,令人不寒而栗的。(梁晓声《表弟》)
(14)——我不写,这是我第一次反抗成年人,而且是反抗这个让所有学生不寒而栗的老师。(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15)这时候沙子看到东山毁坏的脸上出现了一把匕首的阴影,这个先兆使他不寒而栗。(余华《难逃劫数》)
(16)但是桑塔老爹很凶,从他一双眼里射出的寒光时时令我不寒而栗。(路远《白罂粟》)
“不寒而栗”本用来形容人们的恐惧心理,但在上面的例子中却分别表达了:害怕与恐惧并存、可怕和夸张并存、害怕与夸张并存、恐惧与心虚并存、害怕和紧张并存。其程度都不一样。
二、“不A而B”式存在的价值
(一)“不A而B”式产生的原因
1、语义表达的需要,成语义与格式义的复加使得这类词具有语义上的二重性。如:
(17)有说中药打石法者,有说气功排石法者,亦有说小刀取石法者,不一而足。(方方《钻石梦》)
(18)知青们从每月二十六元的微薄工资中一点一滴捐献出来的,现在钱包不翼而飞,这就等于军队断了粮草。(邓贤《中国知青梦》)
(19)她的毛病神奇地不治而愈,不仅再不四处张望,连母亲弟妹她都不愿多看一眼。(池莉《你是一条河》)
(20)对方的不期而至在这时成了一种颇为神秘颇含寓意的象征。(王朔《许爷》)
2、语义的强调,否定副词“不”和转折连词“而”的双重强调使得这类词一般会成为句中的焦点所在。如:
(21)为周仁不辞而别的事,金秀跟张全义怄了一个星期的气。(陈建工 赵大年《皇城根》)
(22)幸好没过多一会,电话铃响起来,她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交换了一下目光,似乎都在庆幸它的到来。(陈建功 赵大年《皇城根》)
(23)存折上究竟有多大数目,不得而知;“八大件”置全了,可是有目共睹。(刘心武《公共汽车泳叹调》)
3、有助于主观性的表达,这在前面已专门论述了。
4、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原则,有助于语义表态的简洁性。一般在掌握其中的部分词后都可以仿造新词也就是具有能产性。如:
(24)大丈夫临阵交峰,不死而带伤,生而何欢,死而何惧!(汪曾祺《八月骄阳》)
(25)干舌燥诚苦辛,不谋而告君何人?(汪曾祺《故里杂记》)
(26)不战而胜,良将也。(王朔《痴人》)
(27)不幸而赶上一个月里发生好几件红白事,母亲的财政表格上便有了赤字。(老舍《正红旗下》)
(28)——须把生肉切得片儿大而极薄极薄,像纸那么薄,以便看起来块儿不小而分量很轻,因为买主儿多半是每次只买一二百钱的(北京是以十个大钱当作一吊的,一百钱实在是一个大钱)。(老舍《正红旗下》)
(29)这是件叫人不服而又无可奈何的事!(邓友梅《烟壶》)
(30)这两人受的待遇比他高一等,他由不忿而产生了敌意,所以整日自己缩在一隅,不与他们交谈。(邓友梅《烟壶》)
(31)他听了觉得和年轻人刚刚为他的不平而鸣同样有理甚至更有道理,心想我已经为国家的利益牺牲了大半辈子了。(张贤亮《绿化树》)
(32)昨天的事情过后,朱康泰是不安而痛苦。(曾卓《“握一下手嘛!”》)
(33)四哥在为我们不幸而倔犟的葡萄园寻找敌人。(张炜《柏慧》)
(34)王举人有过三四个女儿,都不幸而夭折;只有梦莲,在提心吊胆的抚养中,长大起来。(老舍《火葬》)
(二)“不A而B”式在语言中存在的可能性
1、现代汉语中“不A而B”的现状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最常用的是四字格的表因果逆转关系的词,这些词出现时大都以特定的成语义出现,而四字格以上的在书面语料中很少反应。就整体而言,“不A而B”式在书面语料中出现的频率不高,口语中则更少。
2、成语义和格式义的矛盾
成语义和格式义的复加有助于语义的表达,但同时也限制了这类词适用的范围和推广的可能性。和其它格式相比,这类格式的能产性较弱,前面提到的只是人们在语言中的一些特例,大部分都没有定型为人们的语言习惯所接受。成语义和格式义的矛盾成为人们接受这类格式的主要障碍。
3、“而”对格式的影响
“而”在古汉语中表转折时,其前后的成分,通常有一个为否定。如:否定 而……或……而 否定
如:
(35)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与·子张》
(36)数之以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左传·僖二八》
(37)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孟子·离娄下》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最初的“不A而B”就是源于这种句型,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句型,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多已成为历史词。如:
(39)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春秋》)
(40)王不忍小忿而弃郑,又登叔隗以阶狄。(《国语》)
(41)诸侯谓秦不恭而讨之,及泾而止,于秦何益?(《国语》)
(42)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国语》)
(43)优施出,里克辟奠,不飧而寝。(《国语》)
(44)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左传》)
(45)子西闻盗,不儆而出,尸而追盗。(《左传》)
(46)冬则不轻而温。(《墨子》)
(47)不顾而唾。(《左传》)
(48)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左传》)
(49)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左传》)
(50)吴人不出而还。(《左传》)
现代汉语中的“而”是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连词,仍连接转折关系,只不过往往要和“因为”、“由于”“以”等搭配使用,其独立性已大大减弱。如:
(51)因不婚而弄得脾气古怪,自己苦恼,大家不痛快,这是何苦?(老舍《婆婆话》)
(52)叫她们吃,她们以在路上吃为不雅而不吃;常被我一个人吃完了。(俞平伯《清河坊》)
(53)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现代汉语词典》)
(54)根肥大,圆柱形或球形,皮的颜色因品种不同而异,是普通蔬菜之一。(《现代汉语词典》)
由此可见,“而”的发展变化也对“不A而B”的能产性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不A而B”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构在一定范围内会继续存在,但因其能产性不强,很难在言语中被广泛使用和推广。
在查阅相关文献后,笔者共找到47个此类格式的语例,此外还有13个变式。如:不可同日而语(不可同年而语)、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而行之)、不一而足(不一而止)、不辞而别(不辞而去)、不谋而合(不谋而同、不谋而信)、不劳而获(不劳而得、不耕而获、不耕而食)等等。其中四字格有29个,四字格以上有18个。这些语例绝大部分都是以成语的形式出现在现代汉语中,都是有据可查有典可考的。如:不寒而栗、不欢而散、不胫而走、不告而娶、不扶而直等等。剩下的小部分严格说只能算是熟语,也都是为人们长期语言习惯所接收了的,其语义大都已约定俗成。如:不幸而言中、不过如此而已、不远千里而来、不量力而轻敌、不得其门而入、不幸而又幸焉、不得已而求其次等等。
一、关于“不A而B”式
(一)“不A而B”式的构成要素
“不A而B”式不能看成是“A”、“B”简单的嵌入“不…而…”中。从笔者所收集的语例看:在四字格中,“A”、“B”多为单音节文言词,可以看作谓词槽。四字格以上的“A”、“B”就较为灵活,可以是单音节文言词也可以是短语,“A”、“B”可以在字数上对应,也可以不对应。“不”和“而”也不是在一个平行层面上,否定副词“不”修饰“A”,“而”连接“不A”和“B”。
(二)从“而”看“不A而B”式中的前后关系
“而”在古汉语中常用作连词,可连接并列的两事、相承的两事、相反的两事等等。
“不A而B”式中的“而”根据连接的关系不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以“不寒而栗”为代表。这里的“而”连接的是并列的两事,前后是一种逆转关系。“而”可以译作“却”。
第二类:以“不欢而散”为代表。“而”连接的是相承的两事,前后在时间上和事理上是相继和相因的关系。“而”可以译作“就”或者“便”。
第三类:以“不期然而然”为代表。“而”连接的是相反的两事,前后是转折关系。“而”可译作“但是”、“却”。
第四类:以“不得而知”为代表。“而”起补充说明作用,“而”后的成分对前面的动作作为、性质状态等进行补充说明。
(三)“不A而B”式的格式意义
汉语中有很多纯格式的用法,如“不A不B”式、“有A有B”式、“一A一B”式等,几乎每种格式都有其特定的格式意义。“不A而B”式同样有它的格式意义,我们这里主要从其暗含的结构关系来归纳其格式意义。从上文可知主要有四类。
1、“不寒而栗”类
这类语例共有30个,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针对此类的。即表示虽不具有某条件或原因而产生的某结果。“A”与“B”存在因果联系,而“不A”与“B”则构成一种因果逆转关系。同现代汉语中的容忍性让步句。如“寒”可导致“栗”的发生,但“不寒”却“栗”则是违背这种因果关系的。此类的语例还有:不胫而走、不期而遇、不言而喻、不约而同、不虑而知、不虑而对、不言而信、不翼而飞、不怒而威、不卜而知、不酒而醉、不行而行、不宣而战、不告而娶、不扶而直、不约而信、不恶而言、不织而衣、不辞而应、不药而愈、不教而诛(不教而杀)、不期而会(不期而集)、不辞而别(不辞而去)、不谋而合(不谋而同、不谋而信)、不劳而获(不劳而得、不耕而获、不耕而食)、不召而自来、不治而不乱、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血刃而拔其城
2、“不欢而散”类
这类语例只此一个,但是在语用中却使用的相当广泛。“不A”是导致“B”的原因。即“不欢”才会“散”,先有“不欢”而后有“散”。这是典型的说明性因果句,即因为其原因而产生某结果。
3、“不期然而然”类
这类语例共有5个。“不A”与“B”没有固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人为联系,表现人的一种主观倾向。这类格式的意义是:没有做某事,却去做另外的事。此类的语例还有:不量力而轻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4、“不得而知”类
这类语例共有11个。“B”往往是对“不A”的补充说明。有对动作行业的补充说明。如:不得而知。有补述动作行为的目的的。如:不得其门而入。也有对前面的性质、状态等的补充说明。如:不可同日而语。此类格式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格式意义。一般“而”都可以略去,“不A而B”与“不AB”在语义上是相通的。此类语例还有:不一而足(不一而止)、不幸而言中、不可同日而语(不可同年而语)、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而行之)、不过如此而已、不远千里而来、不得其门而入、不幸而又幸焉、不说冠带而养、不得已而求其次。
(四)“不A而B”式的语义表现
1、在其它的纯格式中,由格式意义结合具体的词义一般就可以推知具体的词义,但在“不A而B”式中却不行。只知格式意义反而会望文生义。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不A而B”式在现代汉语中都是以成语和熟语的形式出现的。而成语和熟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意义可分为意内型和言外型。意内型指其含义与字面义基本一致,如“有勇无谋”、“转危为安”等;言外型指其实际含义与字面义不相一致,或者相去甚远,有的甚至难以看出其内容与字面的联系,如“高山流水”、“守株待兔”等。就整体而言,意内型所占的比例很少,言外型占绝大多数,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成语和熟语都是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传说和人物轶闻中概括出来的。“不A而B”式也不例外。所以,要正确理解“不A而B”式的语义,往往要兼顾格式意义和其特有的成语义,有时也要根据具体的语用环境灵活处理。
在笔者所收集的47例语例中,有36例其源出先秦两汉时代,其中又多出自诸子百家的著述当中。如:
(1)不寒而栗:引自《史记·酷吏(义纵)刘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2)不言而喻:引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不一而足:引自《公羊传·文公九年》(《十三经注疏》本):“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只有11例出自后人的著作。如:
(4)不欢而散:引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
(5)不辞而别(不辞而去)引自《元曲选·郑德辉(王粲登楼)一》:“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去了。”
(6)不药而愈:引自《野叟曝言》:“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
2、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早期形成的成语大部分都是出自古人的著作,所以书面意义很浓,很多的成语出现时就是以其特定含义(非成语义)出现的,如:“不寒而栗”最早见于《史记》(见上文),形容非常恐惧。一直到今天,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其特定含义始终未变,而且在发展中也未出现其他的意义。如:《聊斋志异·马介甫》:“大人而若冰霜,必到秦,虽有不可问之处。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除此之外,这与“寒”和“栗”两个词的基本意义变化不大也有关。而今天我们仍用“不寒而栗”表示恐惧则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关。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之所以没有用其它的同义词来代替,是因为基于相同的民族语言认同心理。
与之相反的是成语出现时的本义经过长期的演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其旧义则逐渐消亡。如:“不胫而走”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接着在后汉·孔融《论盛孝章书》中有:“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径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都指没有腿却能到达各地。然而到了清朝其意义就变了,清·赵翼《瓯北诗话》中有:“文人学士即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在这里“不胫而走”指事物或消息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我们今天用这个成语时就用后面的一个意思,而不再提古代的含义了。这类成语在演变的过程中,有时还会根据需要对个别字词进行更替,如“不劳而食”就是从“不作而食”而来。有的会发生格式的类化,如“不胫而走”就是从“无径而至”转化而来。但都不影响成语本身意义的表达。
3、下面摘录“不A而B”式中的几例
不教而诛:教,施以教育。事先不实施教育,一出错或犯法就加以杀戮。
不言而信:不须言辞就能取信于人。谓诚心实意自为人所依赖。
不虑而知:谓不待思考就会知道,是古代儒家所宣扬的人类的一种天赋的才智。
不酒而醉:形容景色美好而使人神怡心醉。
不约而信:虽无约束,而亦守信。
不恶而言:在和颜悦色中自然生出威严来。
不辞而行:谓如悟真如道理则不需特别努力,其一举一动都能合道。《往生论注下》: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
不说冠带而养:说解义不说冠带,谓不休不眠的侍于亲侧。礼文王世子: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注言常在侧。
(五)从“主观性”与“主观化”来看“不A而B”的语义偏转
1、语言具有主观性(subjectivity)的特性。主观性指话语中所包含的说话人或多或少的自我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沈家煊,2001)。
复句的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反映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又反映主观视点,客观实际是基础,提供了构成语义关系的素材;主观视点是指针,决定对语义关系的选择。对于复句格式的形式来说,主观视点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东西,而客观实际则是第二位的被主观试点所牵引的东西(邢福义,2001)。
2、汉语中的“不A而B”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含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反映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倾向。如:
(7)这次同亦文的相见以不欢而散告终。(方方《桃花灿烂》)
(8)人们这才领略到大水的可怕,不约而同地倒抽一口冷气。(映泉《同船过渡》)
(9)兀鹰应声扭头,死死盯视着我,它那高贵而冰冷的目光使我不寒而栗。(池莉《让梦穿越你的心》)
(10)他老伴一点为数不多的金银首饰,就是那回抄家中不翼而飞,而且还不敢声张。(李国文《危楼记事》)
(11)她说她与邹大姐的看法不谋而合虽然她和朱小芬只两面之交但能看透朱小芬的非她莫属。(铁凝《遭遇礼拜八》)
例7中的“不欢而散”重心本应落在“散”上,但是说话人却强调“不欢”这个原因。“散”是必然结果,但是因为“不欢”而“散”就未免有些许遗憾了。例8中的“不约而同”本应只是说明人们的动作行为的一致性,但在说话人那里却不只指动作行为,还附加有心理上的同感。例9中的“不寒而栗”本用来形容人们的恐惧心理,但这里除此之外,说话人还透露出一种惊诧心理。例10中的“不翼而飞”本指东西突然不见或消息传播得快。而在这里,说话人却似乎在怀疑到底是“有翼”还是“无翼”。例11中的“不谋而合”本应表达一种意外或是惊喜,但是这里说话人却表态了意外之中的一种必然。这些经过说话人主观化后的结果与原来的本意却是有所偏离的。
3、“不A而B”中附加的主观色彩,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不满与遗憾,如:不辞而别;反映责备与埋怨,如:不教而诛;表示存疑和艳羡,如:不翼而飞;感到意外和惊喜,如:不期而遇;不赞同或不屑一顾,如:不可同日而语(不可同年而语)。
“不辞而别”类:不欢而散、不得而知、不得已而为之(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而行之)、不得已而求其次。
“不教而诛”类:不辞而别(不辞而去)、不劳而获(不劳而得、不耕而获、不耕而食)、不告而娶、不宣而战。
“不翼而飞”类:不药而愈、不胫而走、不虑而知、不虑而对、不约而信、不恶而言、不怒而威、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血刃而拔其城。
“不期而遇”类:不谋而合(不谋而同、不谋而信)、不幸而言中不召而自来、不治而不乱、不期然而然(不期而然)、不约而同、不期而遇、不期而会(不期而集)、不幸而又幸焉、不远千里而来
“不可同日而语”类:不量力而轻敌、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以上分类仅就一般而言,在特定的语境下因说话人不同,其主观性的表达也会有程度上的不同。如:不寒而栗。
(12)阴惨惨的刑室、一道道冷冰冰的电网和高耸遮天焚尸炉的烟囱,使我不寒而栗,仿佛置身于四十年前法西斯肆虐时血腥的气息里。(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13)说同学之间情感的冷漠,互不关心,往往也是表现得咄咄逼人,令人不寒而栗的。(梁晓声《表弟》)
(14)——我不写,这是我第一次反抗成年人,而且是反抗这个让所有学生不寒而栗的老师。(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15)这时候沙子看到东山毁坏的脸上出现了一把匕首的阴影,这个先兆使他不寒而栗。(余华《难逃劫数》)
(16)但是桑塔老爹很凶,从他一双眼里射出的寒光时时令我不寒而栗。(路远《白罂粟》)
“不寒而栗”本用来形容人们的恐惧心理,但在上面的例子中却分别表达了:害怕与恐惧并存、可怕和夸张并存、害怕与夸张并存、恐惧与心虚并存、害怕和紧张并存。其程度都不一样。
二、“不A而B”式存在的价值
(一)“不A而B”式产生的原因
1、语义表达的需要,成语义与格式义的复加使得这类词具有语义上的二重性。如:
(17)有说中药打石法者,有说气功排石法者,亦有说小刀取石法者,不一而足。(方方《钻石梦》)
(18)知青们从每月二十六元的微薄工资中一点一滴捐献出来的,现在钱包不翼而飞,这就等于军队断了粮草。(邓贤《中国知青梦》)
(19)她的毛病神奇地不治而愈,不仅再不四处张望,连母亲弟妹她都不愿多看一眼。(池莉《你是一条河》)
(20)对方的不期而至在这时成了一种颇为神秘颇含寓意的象征。(王朔《许爷》)
2、语义的强调,否定副词“不”和转折连词“而”的双重强调使得这类词一般会成为句中的焦点所在。如:
(21)为周仁不辞而别的事,金秀跟张全义怄了一个星期的气。(陈建工 赵大年《皇城根》)
(22)幸好没过多一会,电话铃响起来,她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交换了一下目光,似乎都在庆幸它的到来。(陈建功 赵大年《皇城根》)
(23)存折上究竟有多大数目,不得而知;“八大件”置全了,可是有目共睹。(刘心武《公共汽车泳叹调》)
3、有助于主观性的表达,这在前面已专门论述了。
4、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原则,有助于语义表态的简洁性。一般在掌握其中的部分词后都可以仿造新词也就是具有能产性。如:
(24)大丈夫临阵交峰,不死而带伤,生而何欢,死而何惧!(汪曾祺《八月骄阳》)
(25)干舌燥诚苦辛,不谋而告君何人?(汪曾祺《故里杂记》)
(26)不战而胜,良将也。(王朔《痴人》)
(27)不幸而赶上一个月里发生好几件红白事,母亲的财政表格上便有了赤字。(老舍《正红旗下》)
(28)——须把生肉切得片儿大而极薄极薄,像纸那么薄,以便看起来块儿不小而分量很轻,因为买主儿多半是每次只买一二百钱的(北京是以十个大钱当作一吊的,一百钱实在是一个大钱)。(老舍《正红旗下》)
(29)这是件叫人不服而又无可奈何的事!(邓友梅《烟壶》)
(30)这两人受的待遇比他高一等,他由不忿而产生了敌意,所以整日自己缩在一隅,不与他们交谈。(邓友梅《烟壶》)
(31)他听了觉得和年轻人刚刚为他的不平而鸣同样有理甚至更有道理,心想我已经为国家的利益牺牲了大半辈子了。(张贤亮《绿化树》)
(32)昨天的事情过后,朱康泰是不安而痛苦。(曾卓《“握一下手嘛!”》)
(33)四哥在为我们不幸而倔犟的葡萄园寻找敌人。(张炜《柏慧》)
(34)王举人有过三四个女儿,都不幸而夭折;只有梦莲,在提心吊胆的抚养中,长大起来。(老舍《火葬》)
(二)“不A而B”式在语言中存在的可能性
1、现代汉语中“不A而B”的现状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最常用的是四字格的表因果逆转关系的词,这些词出现时大都以特定的成语义出现,而四字格以上的在书面语料中很少反应。就整体而言,“不A而B”式在书面语料中出现的频率不高,口语中则更少。
2、成语义和格式义的矛盾
成语义和格式义的复加有助于语义的表达,但同时也限制了这类词适用的范围和推广的可能性。和其它格式相比,这类格式的能产性较弱,前面提到的只是人们在语言中的一些特例,大部分都没有定型为人们的语言习惯所接受。成语义和格式义的矛盾成为人们接受这类格式的主要障碍。
3、“而”对格式的影响
“而”在古汉语中表转折时,其前后的成分,通常有一个为否定。如:否定 而……或……而 否定
如:
(35)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与·子张》
(36)数之以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左传·僖二八》
(37)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孟子·离娄下》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最初的“不A而B”就是源于这种句型,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句型,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多已成为历史词。如:
(39)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春秋》)
(40)王不忍小忿而弃郑,又登叔隗以阶狄。(《国语》)
(41)诸侯谓秦不恭而讨之,及泾而止,于秦何益?(《国语》)
(42)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国语》)
(43)优施出,里克辟奠,不飧而寝。(《国语》)
(44)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左传》)
(45)子西闻盗,不儆而出,尸而追盗。(《左传》)
(46)冬则不轻而温。(《墨子》)
(47)不顾而唾。(《左传》)
(48)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左传》)
(49)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左传》)
(50)吴人不出而还。(《左传》)
现代汉语中的“而”是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连词,仍连接转折关系,只不过往往要和“因为”、“由于”“以”等搭配使用,其独立性已大大减弱。如:
(51)因不婚而弄得脾气古怪,自己苦恼,大家不痛快,这是何苦?(老舍《婆婆话》)
(52)叫她们吃,她们以在路上吃为不雅而不吃;常被我一个人吃完了。(俞平伯《清河坊》)
(53)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现代汉语词典》)
(54)根肥大,圆柱形或球形,皮的颜色因品种不同而异,是普通蔬菜之一。(《现代汉语词典》)
由此可见,“而”的发展变化也对“不A而B”的能产性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不A而B”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构在一定范围内会继续存在,但因其能产性不强,很难在言语中被广泛使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