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敌报》1938年社论的宣传方式探析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um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敌报》1938年社论立足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客观形势,注重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在服务抗战大局中找准定位,运用赋能纪念资源的灵动笔调,动员民众,激发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建构起抗战宣传工作的独特话语体系;通过敌我鲜明对比的犀利阐述,体现党的意志,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突出了抗战宣传工作的强大政治属性;借助革命浪漫主义的叙事基调,稳定民心振奋士气,着力开展青年工作,描绘出抗战宣传工作的鲜明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党报的社会动员功能,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他文献
城市快速吸引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住房供给问题.因此从人口因素角度出发,利用2008—2018年我国30省级面板数据,重新将城市分为三个等级,研究人才集聚对我国各区域城市房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才集聚度对我国房价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其中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房价会随着人才集聚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对发达地区影响不显著.控制变量中的土地购置费和工资对不同地区的房价均呈现显著正向影响,房屋竣工面积和GDP对不同地区房价影响存在异质性,城镇常住人口对各地房价影响均不显著.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社会运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逐步实现数据化.数据化治理有效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现代化治理进程,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法律冲突不容忽视.为促进创新型治理模式的深度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规制,但囿于数据化本身的复杂性与创新性,各地方政府如何应对治理过程中产生的难题仍处于探索式实验阶段.面对这一挑战,我国应在充分借鉴域外关于数据化治理法律规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法治思维的引导下,建构符合法律原则、满足各地方化差异的数据化治理法律规制体系,深入探
在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政治传播的一种新兴载体,各个高校纷纷开通账号,积极利用这一平台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进行政治传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也面临着用户流失、内容同质化、传播效果差、用户参与度低的困境.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有社会环境、高校自身、学生群体特点以及平台缺陷等方面分的原因,需要有针对性地从高校自身、高校与学生、高校与其他运营主体等方面进行优化.
随着我国历史方位新的转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环境也进行着转型升级.当前,土地制度及其改革创新要以提升农业生产稳固性、增强农民收益保障性、维护农村治理有效性和推动城乡发展协调性为战略目标,坚持生产力标准的根本依据、坚持农民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底线原则和坚持审慎稳妥的改革基调,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之下,通过推动土地制度联动改革以形成改革合力、加强权能拓展和动能激活以构建中国特色土地产权制度、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等路径,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
新媒体营销是旅游学界在新媒体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策略研究对旅游新媒体营销工具的阐述多于对基础理论的探讨,存在观察视角单一、忽视新媒体营销特征变化等问题.受相关学科理论启发,文章从“主谓宾”三重视角对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展开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针对新媒体营销的特征变化提出旅游新媒体营销应从渠道竞争转向注意力竞争、拟态环境中重视叙事手段的运用、推动旅游资源泛娱乐化等多维度策略.这既是对当下旅游新媒体营销理论的补充,也是从微观层面对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的思考和探索.
鸦片战争后,由于部分有识之士的呐喊、晚清海防教育的初步发展以及近代出版业的兴起等原因,近代中国国民形成了以海防观为主的海洋观念.但这一观念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保守性.甲午战争后,西方海权观念传入中国,近代国民的海洋观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近代国民的海洋观念是不断深化的,既有对传统海洋观的反思,也有对西方海洋观的探求,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缓慢前行.
色彩是当代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之一.色彩在画面叙事和视觉美学的自我构建中,体现了当代影视和现代艺术的自我革新和体式变革,也体现了人类审美的时代追求与心理演进.新时代的审美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关注色彩和色调在美术创作中的艺术构图、视界成型和哲理引导.通过研究电影色彩的叙事手法进一步探寻电影色彩的形式、时代、情感、伦理、原型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审美意义,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影色彩的价值,进一步探索电影创作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著中虽未明确使用过“东方文学”这一概念,但东方文学却未在他们有关“世界文学”概念或东方社会发展的论述中缺席.文章旨在厘清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东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明确东方文学的内涵范畴;论述马克思恩斯经典论著中有关东方文学作品的引用情况,呈现东方文学在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理论建构中的表现形态及其特征;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著中有关“世界文学”思想进行剖析,挖掘隐匿其中的“东方文学”思想观念的意义,进一步丰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思想与批判实践.
鲁藜的诗歌紧扣生命的主题,礼赞生命的奋斗不息,创造生命的壮举,讴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折射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因苦难而“绽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生命的升华与超越不仅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上,还体现在对群体生命、“大我”世界的追求中.向生命的高度攀登,突破“小我”的牢笼,将个体生命投入“大我”的世界,在“大我”的世界里无私地奉献和付出,与群体生命达成一片,最终铸造辉煌的个体生命.
20世纪20年代,在知识分子城市化的大潮中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到乡间去”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知识分子对自身“不在乡间”的反思;对“乡间”概念所指对象的判定;选择以何种手段进入“乡间”;“乡间”对进入“乡间”知识分子的改造.这四个层面不仅透射出20世纪20年代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的逻辑,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和知识分子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同时也昭示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乡村道路胜出和城市知识分子转型的社会必然性.百年来,知识分子城市化大潮虽经短暂停滞但总的趋势不可阻遏,同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