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耐久跑速度控制单元“设计”方法的质疑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933420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案例研析》给出的案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长跑项目为1个单元的思考方式,单独地将“速度控制”作为1个内容进行研讨,为更好地细化一项运动,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提供了较好的思路。特别是其中的几个说法,在教学和研究上都很值得思考。如,在运动知识方面“理解与体验呼吸与节奏的关系”,在知识和技能上“理解与体验控制速度的方法”,耐久跑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另外,“绝对的快慢就不应成为单元学习评价要考虑的指标”等,都对现行只是注重“耐久跑”的学习,不注重学到什么的一种批判。案例设计者的“做到有效地控制速度”就是“考核评价的核心”,更是从评价学习状况而不是评价获得的运动成绩这一独特的评价角度,对运动学习进行总结,让人耳目一新。
  然而,仔细审视案例设计者在速度控制上采用的方法时,便有了这样的设计能否达到“速度控制”的目的这样的疑问了。
  从案例设计者的角度推测案例设计者的目的。整个案例分为7个课时,第1个课时为50m和1000m(男)/800m(女)跑成绩测试,是在测量“学生自身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其疑问是“学生自身能力”是最大能力,还是随意发挥?如果是最大能力的话,容易理解,50m跑测试,测的是绝对速度,而1000m/800m跑测试的则是现有的耐力水平的最大发挥。但是,仔细看其设计的教学过程时,却发现设计者的目的在于“在耐久跑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匀速,走跑交替?在什么距离出现了跑不动了的现象”。这样的描述告诉话题参与者设计者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1个问题,即,“当前”的测试跑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进而,设计者为后续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就是要注重“速度控制”这一教学关键点。从单元设计的角度讲,1个单元内,第1个或前几个课时是为后续课时服务的,但是,从后续内容的安排来看,并没有真正地运用第1次课的测试结果,使得测试流于形式,只是反映出为了测试而测试的教学方式而已。
  从第2课时和第3课时来看,设计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掌握“匀速跑”这一内容的动作与呼吸的一致性。第2课时重点在于知识点上的“呼吸方法”与“体验”,达到“找到适合自己跑步节奏的呼吸方法”的目的,这一点,值得赞同。但仅是1个“300m跑”和1个“600m跑”的练习,是否能够达到目的?第3课时中,本以为设计者能够设计与第2课时的知识点连接,并进行强化和巩固的匀速跑与“速度控制”的内容,但是,设计者却给出了1个最大速度100m、200m、300m跑的练习(间隔2~3分钟)和利用第1课时测得50m跑的成绩进行100m、200m、300m跑的对比练习。那么疑点就是在大强度(最大速度)状态下,学生真的能够控制好速度和呼吸,完成上1次课的练习吗?第1课时的50m跑的测试中,到底测的是什么内容,是随意跑吗?如果是随意跑,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跑?
  从设计者的意图来看,第4、5课时设计的是不同距离或者不同强度的变速跑练习,进而完成无意识前提下的“速度控制”。从跑的趣味性上看,将300m跑道分为8段和同质分组成圈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变速跑恰恰是耐久跑的禁忌,因为,从生理学角度讲,变速跑容易形成乳酸堆积,而乳酸堆积的直接后果就是疲劳的快速到来。如果是运动训练,让学生适应疲劳期、加强抗疲劳能力的练习是其目的的话,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变速跑则对“速度控制”有较大的副作用。如果为了体验“极点”现象,则目的性不明确。而第6学时的“不同强度同一距离”的匀速跑内容,则对“速度控制”的要求更高,如果前6个课时能够形成有序性的话,值得借鉴,但,从前6个课时安排的内容来看,对这样的“速度控制”,显然要怀疑是否能够达到规定的效果。
  从第7课时的测试来看,显然是让学生按照“自身体能”进行1000m/800m跑的测试,并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测试”。这里要质疑的是“预定的时间”是否与第1课时测试的成绩有关,有什么样的关联?测试成绩的提高,还是测“速度控制”的精准度?如果测试的是“控制速度”的精准度,这个“速度控制”的标准是什么?
  案例设计者选择了耐久跑的“速度控制”,较符合耐久跑教学的内容规定,从耐久跑的作用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如,对于1名马拉松爱好者来说,为了跑完全程或者半程,在規定的时间内以什么样的节奏跑完规定的距离较为重要。再如,对于1名伤病康复者来说,如何将体力控制好,则有益于身体恢复,那么“速度控制”和“距离控制”都较为重要。对于学生呢?是为了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而学习,既有作为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有提高成绩的需要,更有测试的需要。如何根据需要制订不同的速度,学会不同的“速度控制”,这才是最重要的。可惜的是,案例设计者对于实用性知识的理解尚未到位,所形成的单元安排混乱,还有待于完善。
其他文献
大班科学课程的设计是让幼儿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去领略大千世界的奇妙以及奥秘,深化幼儿对于自然界的理解,感悟生命的真谛以及宇宙的浩瀚。众所周知,大班科学课程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也正是实验赋予了科学知识生命的力量。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对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实验教学效果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科学理论素质。由此,在新课改背景之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兼业余乒乓球教练员,笔者非常喜欢阅读《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尤其是《训练竞赛》《教学研究》《一线话题》等栏目,总能在教师们的文章中找到共鸣之处。最近学习杂志上许多关于运动训练的文章,多数以技术为主。笔者觉得,在比赛中,尤其少儿比赛,除了关注技术外,运动员的心理变化也十分重要。笔者以乒乓球比赛为例,谈一谈运动员比赛心理变化及调适。  ——题记  11分制的乒乓球比赛中,比赛进程短,运动
通过对《篮球:多种形式拍球的运用方法4》一课进行观摩学习,并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想学、乐学、愿学,现结合课例进行探讨如下。  一、趣味设计练习方法,让学生想学  在小学生的课堂上,兴趣的浓厚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更喜欢形式多样、新鲜有趣的活动方式与方法,因此,在选择练习方法时應围绕有趣进行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产生自己想学
游泳运动是最受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很多学校开设游泳课,如何提高游泳教学效果的问题就摆在了体育教师面前。笔者探索通过让学生在学习游泳技术过程中做各种有趣的水中教学游戏,聚焦教法创新,实施动态的趣味性游泳教学,把游泳课上成孩子们喜欢的课,让孩子们游在其中、学在其中、练在其中、玩在其中、赛在其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成长其中。  一、熟悉水性的教学游戏  游泳是一项在水中进行的活动,大多数孩子生
2016年11月16日,由江苏省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承办,江苏省镇江市伯先中学和镇江新区实验小学协办的2016年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培训会在江苏省镇江市伯先中学举行,本届活动主题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长杨贵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博士、江苏省教学科学研究院王国强院长、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陈雁飞教授、
跨越式跳高由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等技术动作组成,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跨越障碍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协调性较差,腿部力量素質发展不充分,跨越障碍时会有胆怯心理,加上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导致跃过障碍时自信心不足。掌握正确的跨越式跳高动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力量、柔韧和协调等素质,培养学生勇敢、拼搏的精神品质,达到勇于挑战自我的目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分4个阶段进行教学,就跨越式跳高中的易犯错
得知自己的案例《让小学高年级女生真心爱上体育课》获奖,我内心十分激动。在我的案例中,呈现的内容是许多体育教師常见的素材,也是小学体育课中都会遇到的难题,其案例来源于实践,取自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具有典型性。  一、只有“走进”学生,才能化解“教”与“学”的矛盾  1.观察学生,反思教学行为。许多时候,当教师看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时,就会简单地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是错误的。其实,有时
一、2020年第2期征稿主题  (收稿截止时间:2019年12月23日)  【为师之道】崇尚立德树人,共享职场情趣。  读书明理——做一个爱读书的体育教师专题。投稿文章希望能回答四个问题:1.读了什么书;2.用什么方法读的书;3.思想上引发了哪些触动与思考;4.行动上做了哪些改变,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教学有招】研讨室内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初中教室内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手段、评价
以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命名的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改革创新的办学精神,在“培育优秀全面的秀全人”的育人理念指引下,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花都区《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体能工作方案》,牢固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根据高中生学习任
跨越式跳高是小学跳跃内容的重点教材,小学生通过该项目学习体验水平位移速度转换为跳跃高度的身体空间变化,对于学生身体运动知觉的发展、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跳跃能力的提高和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执教教师的水平三《跨越式跳高》单元教学计划和教案设计全面、规范,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足见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可以说是“有板有眼”的设计。认真拜读之后,从一名旁观者、学习者和同行的角度简要谈谈笔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