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d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向我们迎面吹来,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有改革的意识.从理论上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学.
  下面就在学习、理解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回顾传统的教学之路,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例如,在讲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时,要求的就是让学生“一放、二看、三读、四记”,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在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中,学生活动多了,几乎堂堂都是在探究问题中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不仅要看教师的“教”,而且要看学生的“学”.而重中之重是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例如,在讲“重力”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绳子系住橡皮擦在手中旋转,体会万有引力,进而体会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这样,重力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得以巩固.
  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重结果,轻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有些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重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例如,在讲“压强”时,让学生从定义上,物理意义上,生活中的不同角度理解,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实验步骤,在注重过程的实践探究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四、从教师权威的“一言堂”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物理教学,势必事倍功半.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交融.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例如,在讲“电路”时,和学生一起讨论电流、电压、电阻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特点,若有分歧,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进行指导.学生容易体会到老师是和自己平等的.在这样放松平等交流的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
  新课下的物理教学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例如,物理考试,我们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试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因为对于学困生来讲,能把书中简单的基础知识掌握就已经不错了.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做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其他文献
在目前江苏省高考模式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步入了好学、难考好的尴尬境地,不少学生都说化学是“上课能听懂,就是考不好”的科目,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度逐步降低,于是高中分流选科的时候,选化学的学生不断减少,高中化学教育出现了吸引不了学生的危机.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呢?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认为“生活”是创新化学教学较好的手段,将生活与高中化
《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年第3期刊登的《例谈“利用图象巧解题”》一文,对光滑斜面上的小球下滑时间的分析,笔者认为是不妥的.这是因为(1)轨道若是曲线,则应画小球的速率——时间图象而不是文中的速度——时间图象;(2)若轨道是曲线,则小球的运动时间有多种可能性.在这里为让问题一般化可以把文中曲线设定为两条折线,并结合文中的分析方法,并尝试着用这个方法来定量研究这个斜面上最短时间问题,以下是笔者的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情境创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可利用数学中的美,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维持长久的兴趣.我们也可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开始,创设这样的情境,
小学生接受能力较差,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对于数学这种需要理性思维理解的学科学起来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就会让他们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极大的调动他
贵刊2011年4月期P39刊出的“解析几何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例析”文中例1,两位老师巧妙地利用解析几何的方法给出了两种方法,这道题若用三角函数的方法,解答也是很直观的.  下面给出笔者的解法.  题目 如图1所示,在倾角为θ的斜面顶端A处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小球,小球最后落到斜面上的某点B处,设空气阻力不计,求运动过程中小球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H是多少?  解析 从“小球离斜面的最大距离”这个条件很
1 问题的提出  如图1所示为理想变压器,其原、副线圈中分别连接两只规格完全相同的灯泡L1、L2,开关闭合时,两灯均能正常发光,问开关S断开后,L1、L2的亮度如何变化?  观点一 因为开关S断开后,副线圈中的电流I2=0,故原线圈中电流I1=n1n2I2=0,L1熄灭.  观点二 因为空载时副线圈不输出能量,故原线圈的输入能量也为零,而原线圈的输入能量P1=U1I1,在U1不等于零的情况下要使P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啊,它总能流出那清澈而美丽的泉水,那是书中的知识与奥妙,那是书中无穷无尽的感悟和道理.rn读书带给了我快乐,也陪伴了我的成长.rn每当我进入学校的图
期刊
英语书面表达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在进行英语书面表达时都很困难.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能根据要求进行
在初中阶段,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与各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而且数学自身的发展水平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道德方向,影响着人文科学的进步.  过去,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忽视或者不能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克莱因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
有一道关于静电除尘问题的题目,题文如下:  如图1所示是静电除尘器示意图,A接高压电源正极,B接高压电源的负极,A、B之间有很强的电场,空气被电离为电子和正离子,电子奔向正极A的过程中,遇到烟气的煤粉,使煤粉带负电,吸附到正极A上,排出的烟就成为清洁的了.已知每千克煤粉会吸附n mol电子,每昼夜能除煤粉m kg,电子电荷量设为e,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一昼夜时间为t,计算高压电源的电流强度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