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向我们迎面吹来,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有改革的意识.从理论上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学.
下面就在学习、理解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回顾传统的教学之路,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例如,在讲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时,要求的就是让学生“一放、二看、三读、四记”,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在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中,学生活动多了,几乎堂堂都是在探究问题中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不仅要看教师的“教”,而且要看学生的“学”.而重中之重是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例如,在讲“重力”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绳子系住橡皮擦在手中旋转,体会万有引力,进而体会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这样,重力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得以巩固.
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重结果,轻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有些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重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例如,在讲“压强”时,让学生从定义上,物理意义上,生活中的不同角度理解,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实验步骤,在注重过程的实践探究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四、从教师权威的“一言堂”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物理教学,势必事倍功半.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交融.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例如,在讲“电路”时,和学生一起讨论电流、电压、电阻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特点,若有分歧,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进行指导.学生容易体会到老师是和自己平等的.在这样放松平等交流的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
新课下的物理教学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例如,物理考试,我们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试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因为对于学困生来讲,能把书中简单的基础知识掌握就已经不错了.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做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下面就在学习、理解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回顾传统的教学之路,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例如,在讲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时,要求的就是让学生“一放、二看、三读、四记”,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在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中,学生活动多了,几乎堂堂都是在探究问题中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不仅要看教师的“教”,而且要看学生的“学”.而重中之重是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例如,在讲“重力”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绳子系住橡皮擦在手中旋转,体会万有引力,进而体会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这样,重力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得以巩固.
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重结果,轻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有些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重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例如,在讲“压强”时,让学生从定义上,物理意义上,生活中的不同角度理解,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实验步骤,在注重过程的实践探究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四、从教师权威的“一言堂”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物理教学,势必事倍功半.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交融.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例如,在讲“电路”时,和学生一起讨论电流、电压、电阻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特点,若有分歧,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进行指导.学生容易体会到老师是和自己平等的.在这样放松平等交流的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
新课下的物理教学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例如,物理考试,我们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试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因为对于学困生来讲,能把书中简单的基础知识掌握就已经不错了.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做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