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调查分析宜宾地区引种栽培的降香黄檀林分的物候期、生长性状与抗寒性等方面。结果表明:降香黄檀在引种地能够正常开花结实、繁育后代,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各物候期在引种地比原产地要晚20~30 d;降香黄檀在引种地的造林成活效果很好,成活率达95%以上;海拔对幼林生长有显著性影响,在引种地的适生海拔为500 m以下;在引种地的海拔500 m以下地区有一定抗寒能力,能能够抵抗短时间的极寒天气(零下4 ℃,持续时间48 h);降香黄檀在宜宾地区栽培推广应选择背风向阳、海拔低于500 m的坡地。
关键词 降香黄檀;引种栽培;宜宾地区;栽培试验
中图分类号:S792.2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08.03
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半落叶乔木,别名黄花梨、花梨木、花梨等,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抗逆性和萌芽力强,砍伐后能萌芽更新。其中心天然分布区在海南省的西部及西南部海拔400 m以下的平原或丘陵地区[1]。其木材色泽美丽,材质优良、硬重、强度大,干燥后不变形、不开裂,结构细而匀,极耐腐、且有淡淡的特殊香味,是高级红木家具用材。降香黄檀还是珍贵的中药材,其心材磨粉冲剂可止痛止血,是很好的镇痛剂。其根系发达,枝叶繁茂,有较强的抗风、遮荫、吸尘和降噪能力,是具有较强潜力的城市园林绿化优良树种。因根部具有固氮菌,落叶量大,能改良土壤,所以其生态效益优良。据文献资料[2-5],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降香黄檀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降香黄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立地条件中,坡向对幼林生长影响显著,是制约林分生长的主导因子,而坡位对林分影响不大[6-7]。同时,温度是限制该树种的引种栽培推广的主要因素,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能抵抗冬季0 ℃左右的低温,适应在有效积温7 000 ℃以上的地区引种种植[8]。为了探索降香黄檀树种在宜宾地区的生态适应性,扩大该树种的栽培区域,四川宜宾地方红木企业公司据生态气候相似性原则自2008年开始从福建省引进降香黄檀进行试验性栽培。经过近十年的栽培推广,宜宾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现已发展降香黄檀人工林面积近万亩。本文对降香黄檀在宜宾地区引种栽培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初步评价该树种在宜宾地区的引种效果,并为进一步推广该树种的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全区地跨东经103°36′~105°20′,北纬27°50′~29°16′。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最高海拔为2 008.7 m,最低海拔为236 m,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岭谷相间。
宜宾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足、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霜期长、冬暖春早和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050~1 618 mm,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1.7%,主汛期为7—9月,降雨量更集中,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1%。年平均日照时间为
1 000~1 130 h,无霜期334~360 d。年平均风速仅为1.23 m/s,多为西北风和东北风,静风频率较大,风速小。
2 试验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四川宜宾黄花梨公司自2008年开始从福建等地引种降香黄檀在宜宾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栽培,现有不同年龄的降香黄檀人工林面积近万亩。
降香黄檀物候期观测材料为2010年春季在宜宾县泥溪镇和安边镇地方栽植的人工林分,林分密度为110
株/667 m2,株行距为2 m×3 m,造林地海拔330~410 m。
幼林生长与海拔高度关系的试验林在宜宾县泥溪镇、柳嘉镇与横江镇等地选择2013年春季造林林分,林分密度均一致,为110株/667 m2,林分森林经营措施基本一致。
幼林冻害调查试验林选择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江安县,乐山市犍为县,内江市东兴区等地引种栽培的降香黄檀人工林,林分年龄2~8 a生,林分密度110~150株/667 m2。
2.2 试验方法
2.2.1 物候期观测
2015—2016年,连续两年对2010年栽植在宜宾县泥溪镇和安边镇的降香黄檀林分的物候期进行观测,主要包括芽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果熟期和换叶期等物候,并通过查阅资料和原产地的物候期进行比较分析。
2.2.2 幼林对海拔的适应性
2016年2—3月,在泥溪镇、柳嘉镇与横江镇的3年生降香黄檀人工林分中选择不同海拔的人工林调查其生长量,海拔梯度设置为300 m、500 m、700 m,要求林分密度一致,栽培与经营管理措施基本一致。在各海拔梯度的林分中设置3个25 m×25 m的标准地,每个标准地内选择20株样木,每个海拔梯度共调查60株样本的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性状。
2.2.3 幼林抗寒性
于2016年1月至4月中旬,在宜宾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开展降香黄檀树种遭遇冻害的野外调查。选择不同海拔梯度(200~800 m)、不同年龄(2~8 a生)的降香黄檀人工林分开展幼林抗寒性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降香黄檀冻害发生的地点、栽植方式、总株数、受害株数、受害部位、冻害等级和栽培管理等方面,确定降香黄檀的受冻害等级。认真观测并详细记录降香黄檀林分冻害情况。
植物的受冻程度以冻害指数为依据,植物受冻状况分级标准如下:0级-基本无冻害症狀;1级-轻度受害,仅有嫩叶受害;2级-中度受害,嫩叶和树木顶端受冻害,出现枯梢现象;3级-严重受害,三级分枝全部冻死,二级分枝仅部分仍具生命力;4级-极严重受害,树冠几乎全部受冻,但主干部分仍具有生命力,次年能恢复生长;5级-地上部分基本冻死,但地下部分能重新萌发;6级-植株地下部分亦冻死,不能重新萌发。然后用各级别的受冻状况换算出冻害指数。 冻害指数=(0×a0+1×a1+2×a2+3×a3+4×a4+5×a5+6×a6)/(6×(a0+a1+a2+a3+a4+a5+a6))×100%
式中,0、1、2、3、4、5、6为冻害等级,a0、a1、a2、a3、a4、a5、a6为各级冻害株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香黄檀在宜宾地区的物候期
物候期是一个物种固有的遗传机制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植物器官受一年内季节气候条件制约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原产地与引种地降香黄檀物候观察的结果比较见表1。从表1看出,宜宾引种的5年生降香黄檀已能够开花结实,这表明该树种在宜宾能够正常生长繁殖,标志着该树种完全能够适应宜宾地区的气候环境;原产地的物候变化与所调查的宜宾市宜宾县泥溪镇、安边镇等引种地相比,各个物候期比引种地约早20~30 d,其中宜宾地区落叶期持续时间更长,推迟在1—3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本地气候与原产地的气候较大的差异,造成其物候期有了较大的变异,在栽培管理的时候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法,以保证其健壮生长。
3.2 幼林对海拔适应性
不同海拔梯度中,降香黄檀造林成活率、树高、胸径与冠幅的生长指标统计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在造林存活率方面来看,各海拔梯度的存活率都比较高,不同海拔间的存活率差异不明显,这表明该树种在宜宾地区造林成活能力较好。
3年生降香黄檀林分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性状的生长量在不同海拔梯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海拔300 m、500 m处的树高与胸径生长量均显著大于700 m的树高与胸径生长量(P<0.05);海拔300 m的冠幅生长量显著大于500 m和700 m的冠幅(P<0.05)。这表明降香黄檀在宜宾地区的适生海拔为500 m以下。
3.3 降香黄檀幼林抗寒性
通过对宜宾市宜宾县、翠屏区、江安县,乐山市犍为县,内江市东兴区等引种降香黄檀的县市进行冻害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知,江安县仁和乡的降香黄檀林分受冻害最为严重,冻害指数高达97.97%,林分基本全部冻死。其主要原因:一是栽植地海拔太高(830 m);二是林分年龄较小(2 a生),抗寒性较差;三是栽植地在2016年2月份遭受极寒天气,受大雪冰冻近一周,极寒天气持续时间长,对林木破坏大。内江东兴区的4年生降香黄檀林分遭受的冻害略轻于江安县,其冻害指数也达到63.23%,其主要原因是栽植地是处于山坡风口处,而同地点栽植在山坡背风处的林分基本未遭受冻害。宜宾县柏溪镇的4年生林分,栽植地海拔为366 m,略高于内江东兴区的,因栽植在背风坡,其冻害指数仅有7.99%。这表明不同栽植位置能够影响其抗寒性。翠屏区栽植降香黄檀地点的海拔在500 m以上,其遭受冻害情况也比其他低海拔的栽植点相对严重,这说明在纬度接近的情况下,海拔因素是影响降香黄檀遭受冻害的重要因子。宜宾县泥溪镇和犍为县孝姑镇的降香黄檀林分遭受冻害情况都不严重,冻害指数分别是1.41%和1.44%,主要原因:一是海拔高度都低于350 m,二是栽植在平坝或房前屋后,周边小环境的气温条件明显略高于外界;三是林分年龄均超过7 a生,树木自身的抗寒能力较强,能够抵御一定的极寒天气。
根据对宜宾及周边地区林分冻害调查结果分析,降香黄檀树种在宜宾地区的低海拔地区能够抵抗极寒天气,能正常生长。为避免遭受冻害,建议在栽植造林时,应对造林地的气候进行调查,极寒温度零下4 ℃持续时间不能超过2 d,海拔高度尽量低于500 m,选择背风向阳处的坡地。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宜宾地区引种栽培的降香黄檀林分的物候期、生长性状与抗寒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可总结出以下结论。
第一,降香黄檀引种在宜宾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发育,能够正常开花结实,且种子能够正常繁殖,该树种能够很好地适应宜宾地区的气候环境。在宜宾地区,该树种的芽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果熟期、落(换)叶期等物候期要晚于原产地约20~30 d。这与地域的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引种栽培时也要因地因时进行施肥灌溉等抚育管理。
第二,降香黄檀引种在宜宾地区,在不同海拔梯度上(250~700 m)造林的成活效果都很好,成活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树种对宜宾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适应性良好。
第三,海拔对降香黄檀幼林生长有显著影响,树高与胸径生长量在低海拔显著高于高海拔,即300 m(a)>500 m(a)>700 m(b),海拔300 m的冠幅生长量显著大于海拔500 m和700 m的;3年生降香黄檀林分的树高年生长量在1.87~2.01 m,胸径年生长量在1.47~1.55 cm,海拔越高,树高和胸径的年生量越小。这表明降香黄檀引种在宜宾地区的适生海拔为500 m以下。
第四,降香黄檀引种在宜宾地区的低海拔地区(海拔500 m以下)能够抵抗短时间的极寒天气(零下4 ℃,持续时间48 h);海拔超过500 m,遭受极寒天气而发生冻害的概率增加,而超过800 m,遭受冻害后树木基本全部死亡。
第五,降香黄檀引种在宜宾地区的时间不长,从初步引种试验结果来看,在海拔500 m以下的山地能正常生长开花结实,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低海拔植株能够抵御短期极端低温的冻害,因此在造林时应选择背风向阳、海拔低于500 m的坡地。同时,由于引种时间尚短,试验林的后续生长还有待进一步观测。
参考文献
[1]邱治军,周光益.陈升华.海南特有珍贵红木树种—降香黄檀[J].林业实用技术,2004(6):4l-42.
[2]黄泉生.降香黄檀引种试验初报[J].热带林业,2006,34(3):36,33.
[3]倪臻,王凌晖,吴国欣,等.降香黄檀引种栽培技术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2):265-268.
[4]吳永彬,翟翠花,庄雪影,等.广东省肇庆市降香黄檀早期造林效果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10,26(6):36-40.
[5]倪臻,王凌晖,吴国欣,等.降香黄檀引种栽培技术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2):265-268.
[6]苏建华.仙游县降香黄檀栽培适应性调查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11-14,20.
[7]叶水西.闽南丘陵山地降香黄檀不同海拔造林初步效果研究[J].海峡科学,2008(12):95-96.
[8]郭文福,贾宏炎.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引种[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152-155.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降香黄檀;引种栽培;宜宾地区;栽培试验
中图分类号:S792.2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08.03
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半落叶乔木,别名黄花梨、花梨木、花梨等,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抗逆性和萌芽力强,砍伐后能萌芽更新。其中心天然分布区在海南省的西部及西南部海拔400 m以下的平原或丘陵地区[1]。其木材色泽美丽,材质优良、硬重、强度大,干燥后不变形、不开裂,结构细而匀,极耐腐、且有淡淡的特殊香味,是高级红木家具用材。降香黄檀还是珍贵的中药材,其心材磨粉冲剂可止痛止血,是很好的镇痛剂。其根系发达,枝叶繁茂,有较强的抗风、遮荫、吸尘和降噪能力,是具有较强潜力的城市园林绿化优良树种。因根部具有固氮菌,落叶量大,能改良土壤,所以其生态效益优良。据文献资料[2-5],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降香黄檀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降香黄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立地条件中,坡向对幼林生长影响显著,是制约林分生长的主导因子,而坡位对林分影响不大[6-7]。同时,温度是限制该树种的引种栽培推广的主要因素,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能抵抗冬季0 ℃左右的低温,适应在有效积温7 000 ℃以上的地区引种种植[8]。为了探索降香黄檀树种在宜宾地区的生态适应性,扩大该树种的栽培区域,四川宜宾地方红木企业公司据生态气候相似性原则自2008年开始从福建省引进降香黄檀进行试验性栽培。经过近十年的栽培推广,宜宾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现已发展降香黄檀人工林面积近万亩。本文对降香黄檀在宜宾地区引种栽培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初步评价该树种在宜宾地区的引种效果,并为进一步推广该树种的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全区地跨东经103°36′~105°20′,北纬27°50′~29°16′。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最高海拔为2 008.7 m,最低海拔为236 m,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岭谷相间。
宜宾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足、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霜期长、冬暖春早和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050~1 618 mm,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1.7%,主汛期为7—9月,降雨量更集中,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1%。年平均日照时间为
1 000~1 130 h,无霜期334~360 d。年平均风速仅为1.23 m/s,多为西北风和东北风,静风频率较大,风速小。
2 试验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四川宜宾黄花梨公司自2008年开始从福建等地引种降香黄檀在宜宾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栽培,现有不同年龄的降香黄檀人工林面积近万亩。
降香黄檀物候期观测材料为2010年春季在宜宾县泥溪镇和安边镇地方栽植的人工林分,林分密度为110
株/667 m2,株行距为2 m×3 m,造林地海拔330~410 m。
幼林生长与海拔高度关系的试验林在宜宾县泥溪镇、柳嘉镇与横江镇等地选择2013年春季造林林分,林分密度均一致,为110株/667 m2,林分森林经营措施基本一致。
幼林冻害调查试验林选择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江安县,乐山市犍为县,内江市东兴区等地引种栽培的降香黄檀人工林,林分年龄2~8 a生,林分密度110~150株/667 m2。
2.2 试验方法
2.2.1 物候期观测
2015—2016年,连续两年对2010年栽植在宜宾县泥溪镇和安边镇的降香黄檀林分的物候期进行观测,主要包括芽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果熟期和换叶期等物候,并通过查阅资料和原产地的物候期进行比较分析。
2.2.2 幼林对海拔的适应性
2016年2—3月,在泥溪镇、柳嘉镇与横江镇的3年生降香黄檀人工林分中选择不同海拔的人工林调查其生长量,海拔梯度设置为300 m、500 m、700 m,要求林分密度一致,栽培与经营管理措施基本一致。在各海拔梯度的林分中设置3个25 m×25 m的标准地,每个标准地内选择20株样木,每个海拔梯度共调查60株样本的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性状。
2.2.3 幼林抗寒性
于2016年1月至4月中旬,在宜宾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开展降香黄檀树种遭遇冻害的野外调查。选择不同海拔梯度(200~800 m)、不同年龄(2~8 a生)的降香黄檀人工林分开展幼林抗寒性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降香黄檀冻害发生的地点、栽植方式、总株数、受害株数、受害部位、冻害等级和栽培管理等方面,确定降香黄檀的受冻害等级。认真观测并详细记录降香黄檀林分冻害情况。
植物的受冻程度以冻害指数为依据,植物受冻状况分级标准如下:0级-基本无冻害症狀;1级-轻度受害,仅有嫩叶受害;2级-中度受害,嫩叶和树木顶端受冻害,出现枯梢现象;3级-严重受害,三级分枝全部冻死,二级分枝仅部分仍具生命力;4级-极严重受害,树冠几乎全部受冻,但主干部分仍具有生命力,次年能恢复生长;5级-地上部分基本冻死,但地下部分能重新萌发;6级-植株地下部分亦冻死,不能重新萌发。然后用各级别的受冻状况换算出冻害指数。 冻害指数=(0×a0+1×a1+2×a2+3×a3+4×a4+5×a5+6×a6)/(6×(a0+a1+a2+a3+a4+a5+a6))×100%
式中,0、1、2、3、4、5、6为冻害等级,a0、a1、a2、a3、a4、a5、a6为各级冻害株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香黄檀在宜宾地区的物候期
物候期是一个物种固有的遗传机制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植物器官受一年内季节气候条件制约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原产地与引种地降香黄檀物候观察的结果比较见表1。从表1看出,宜宾引种的5年生降香黄檀已能够开花结实,这表明该树种在宜宾能够正常生长繁殖,标志着该树种完全能够适应宜宾地区的气候环境;原产地的物候变化与所调查的宜宾市宜宾县泥溪镇、安边镇等引种地相比,各个物候期比引种地约早20~30 d,其中宜宾地区落叶期持续时间更长,推迟在1—3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本地气候与原产地的气候较大的差异,造成其物候期有了较大的变异,在栽培管理的时候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法,以保证其健壮生长。
3.2 幼林对海拔适应性
不同海拔梯度中,降香黄檀造林成活率、树高、胸径与冠幅的生长指标统计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在造林存活率方面来看,各海拔梯度的存活率都比较高,不同海拔间的存活率差异不明显,这表明该树种在宜宾地区造林成活能力较好。
3年生降香黄檀林分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性状的生长量在不同海拔梯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海拔300 m、500 m处的树高与胸径生长量均显著大于700 m的树高与胸径生长量(P<0.05);海拔300 m的冠幅生长量显著大于500 m和700 m的冠幅(P<0.05)。这表明降香黄檀在宜宾地区的适生海拔为500 m以下。
3.3 降香黄檀幼林抗寒性
通过对宜宾市宜宾县、翠屏区、江安县,乐山市犍为县,内江市东兴区等引种降香黄檀的县市进行冻害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知,江安县仁和乡的降香黄檀林分受冻害最为严重,冻害指数高达97.97%,林分基本全部冻死。其主要原因:一是栽植地海拔太高(830 m);二是林分年龄较小(2 a生),抗寒性较差;三是栽植地在2016年2月份遭受极寒天气,受大雪冰冻近一周,极寒天气持续时间长,对林木破坏大。内江东兴区的4年生降香黄檀林分遭受的冻害略轻于江安县,其冻害指数也达到63.23%,其主要原因是栽植地是处于山坡风口处,而同地点栽植在山坡背风处的林分基本未遭受冻害。宜宾县柏溪镇的4年生林分,栽植地海拔为366 m,略高于内江东兴区的,因栽植在背风坡,其冻害指数仅有7.99%。这表明不同栽植位置能够影响其抗寒性。翠屏区栽植降香黄檀地点的海拔在500 m以上,其遭受冻害情况也比其他低海拔的栽植点相对严重,这说明在纬度接近的情况下,海拔因素是影响降香黄檀遭受冻害的重要因子。宜宾县泥溪镇和犍为县孝姑镇的降香黄檀林分遭受冻害情况都不严重,冻害指数分别是1.41%和1.44%,主要原因:一是海拔高度都低于350 m,二是栽植在平坝或房前屋后,周边小环境的气温条件明显略高于外界;三是林分年龄均超过7 a生,树木自身的抗寒能力较强,能够抵御一定的极寒天气。
根据对宜宾及周边地区林分冻害调查结果分析,降香黄檀树种在宜宾地区的低海拔地区能够抵抗极寒天气,能正常生长。为避免遭受冻害,建议在栽植造林时,应对造林地的气候进行调查,极寒温度零下4 ℃持续时间不能超过2 d,海拔高度尽量低于500 m,选择背风向阳处的坡地。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宜宾地区引种栽培的降香黄檀林分的物候期、生长性状与抗寒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可总结出以下结论。
第一,降香黄檀引种在宜宾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发育,能够正常开花结实,且种子能够正常繁殖,该树种能够很好地适应宜宾地区的气候环境。在宜宾地区,该树种的芽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果熟期、落(换)叶期等物候期要晚于原产地约20~30 d。这与地域的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引种栽培时也要因地因时进行施肥灌溉等抚育管理。
第二,降香黄檀引种在宜宾地区,在不同海拔梯度上(250~700 m)造林的成活效果都很好,成活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树种对宜宾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适应性良好。
第三,海拔对降香黄檀幼林生长有显著影响,树高与胸径生长量在低海拔显著高于高海拔,即300 m(a)>500 m(a)>700 m(b),海拔300 m的冠幅生长量显著大于海拔500 m和700 m的;3年生降香黄檀林分的树高年生长量在1.87~2.01 m,胸径年生长量在1.47~1.55 cm,海拔越高,树高和胸径的年生量越小。这表明降香黄檀引种在宜宾地区的适生海拔为500 m以下。
第四,降香黄檀引种在宜宾地区的低海拔地区(海拔500 m以下)能够抵抗短时间的极寒天气(零下4 ℃,持续时间48 h);海拔超过500 m,遭受极寒天气而发生冻害的概率增加,而超过800 m,遭受冻害后树木基本全部死亡。
第五,降香黄檀引种在宜宾地区的时间不长,从初步引种试验结果来看,在海拔500 m以下的山地能正常生长开花结实,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低海拔植株能够抵御短期极端低温的冻害,因此在造林时应选择背风向阳、海拔低于500 m的坡地。同时,由于引种时间尚短,试验林的后续生长还有待进一步观测。
参考文献
[1]邱治军,周光益.陈升华.海南特有珍贵红木树种—降香黄檀[J].林业实用技术,2004(6):4l-42.
[2]黄泉生.降香黄檀引种试验初报[J].热带林业,2006,34(3):36,33.
[3]倪臻,王凌晖,吴国欣,等.降香黄檀引种栽培技术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2):265-268.
[4]吳永彬,翟翠花,庄雪影,等.广东省肇庆市降香黄檀早期造林效果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10,26(6):36-40.
[5]倪臻,王凌晖,吴国欣,等.降香黄檀引种栽培技术研究概述[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2):265-268.
[6]苏建华.仙游县降香黄檀栽培适应性调查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11-14,20.
[7]叶水西.闽南丘陵山地降香黄檀不同海拔造林初步效果研究[J].海峡科学,2008(12):95-96.
[8]郭文福,贾宏炎.降香黄檀在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引种[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152-155.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