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uesen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他们真正感悟到知识的奥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现在的教材更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教师留有一定的个性化开发、选择和创造的空间。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学生呢?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数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授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器。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营造民主平等的情境,要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打消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总结,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师生情感交融和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课堂新价值的创造,教学才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美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将终身受益,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拉进数学课堂。
  我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具备四个要素:(1)情境要生动活泼,有趣味性;(2)情境要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3)问题创设要有思考价值;(4)由情境到数学问题要有建模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创造出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我们应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的知识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三、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活后,如果教师教学过程呆板、枯燥,学生就会因不感兴趣使刚刚点燃的学习动机的火花因缺少氧气而熄灭。
  在课堂上,学生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学生是独特的人,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2)学生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教师加工的产品;(3)学生是发展的人,他们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4)学生是主体性的人,他们既是学习主体,又是责权的主体;(5)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处在社会的日常生活背景之中,在生活中生存,在生活中被“文化”和被“人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自主探索为突破口,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根据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置有价值的探究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或案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选一些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案例,多设置一些有价值的、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并做好及时总结,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成就感。心理学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易激起学生的内在潜能。值得注意的是创造使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但对不同学生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都有机会得到展示,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知己知彼。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本性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中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教师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理解、感悟、体验,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引进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将“是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积极倡导多元化、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与能力的评价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评价的方法也应该由原来的追求客观和唯一标准答案的评价转化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特别强调活动的表现评价。就评价的主体而言,也应该由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向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恰如其分的评价,既不虚夸,又不缩小,多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向上。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对一些难度较高的、方法巧妙的、思维独特的、创新意识强的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就给予较高的评价和鼓励,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则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思考回答,也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做,能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人人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其他文献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作为提高企业员工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的重要渠道,所选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最终结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各行企业提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进行有效的职业技
多聚核苷酸又名聚肌胞(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copolymer, Poly I:C),是聚肌苷酸和聚胞嘧啶酸的共聚物,是一种高效的干扰素(IFN)诱生剂,具有广谱抗病毒、刺激吞噬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三大目的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阐释  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的某种
摘 要: 课堂中,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籍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本文就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意义、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 提问 有效性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创设 探究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
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平等原则是目前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妥之处或者打擦边球的地方,在立法层面,司法实践中仍有可提升的空间.所以在诉讼过程中
本研究利用H2O2诱导的人脐内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氰化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基因沉默或过表达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细胞代谢组学技术,从细胞水
摘 要: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中学数学教学经验,利用实数的基本性质,结合一系列教学案例,总结出初中数学中实数计算方面的一些技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