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创设 探究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考虑的首要问题。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和铺垫性,其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今课堂中的“情境设置”,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例子,但在很多情况下似乎都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有一些课例在这一环节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给人以“作秀”的感觉。
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特别应该注意所取的情境素材是真实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才是可信的,真实的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另外,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常是在直观上获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思维。很多问题具有生活实例,构成了他们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逼真,要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味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一、就地取“材” 利用周围的环境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正数与负数”时,我这样设置问题: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中学,成为初一年级的一名学生,从今天开始,我将带领大家开始神奇的数学之旅。
在我们的这个教室中就有许多数学的应用,我们在一个长约为12米,宽8米的教室里,多数同学都是13岁,我们班54人,占全年级人数的8%,我们的讲台宽0.8米,高1.2米……
[问题1]:在老师刚才的描述中出现了你所熟悉的哪几类数字?你能将以前所学数字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后回答)
以前我们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正数与负数的新内容。
二、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 ∠B ∠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利用感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平行线”时,我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提供平行线的形象: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直驶汽车的两道轮印、高压输电线,并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观察两直线之间的关系,而不会过多地受具体材料的限制。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可能会说出下列一些共同属性:它们都是两条直线,都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都在同一平面内,等等。得出这些共同属性时,学生的思维中已经进行了初步概括,接着再提出下面的问题,以引起进一步的概括:“如何用几何语言将这些共同属性表达出来?”学生经过思考,说:“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当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以上两个过程后,已经获得对“平行线”的较全面的认识,但在概念的表达上还不够简练、精确。这时,我先指出:“有这种关系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然后提出:“如何准确简练地表达出平行线这一概念?”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抽象水平更高的概括,通过比较用几何语言表述的共同属性,最后给出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就完成了对“平行线”概念认识的全过程。
四、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讲“统计初步”时,我设计了以下例子:我为了从甲乙游泳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游泳10次,成绩如下:(秒)
甲:9.7 9.8 9.6 9.8 9.6 9.5 9.9 9.0 9.7 9.4
乙:9.9 9.5 9.7 9.8 9.7 9.6 9.8 9.6 9.7 9.7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王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是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五、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对新知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学生通过情境乐园,感受数学魅力,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将会大大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创设 探究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考虑的首要问题。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和铺垫性,其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今课堂中的“情境设置”,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例子,但在很多情况下似乎都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有一些课例在这一环节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给人以“作秀”的感觉。
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特别应该注意所取的情境素材是真实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才是可信的,真实的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另外,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常是在直观上获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思维。很多问题具有生活实例,构成了他们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逼真,要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味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一、就地取“材” 利用周围的环境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正数与负数”时,我这样设置问题: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中学,成为初一年级的一名学生,从今天开始,我将带领大家开始神奇的数学之旅。
在我们的这个教室中就有许多数学的应用,我们在一个长约为12米,宽8米的教室里,多数同学都是13岁,我们班54人,占全年级人数的8%,我们的讲台宽0.8米,高1.2米……
[问题1]:在老师刚才的描述中出现了你所熟悉的哪几类数字?你能将以前所学数字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后回答)
以前我们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正数与负数的新内容。
二、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 ∠B ∠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利用感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平行线”时,我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提供平行线的形象: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直驶汽车的两道轮印、高压输电线,并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观察两直线之间的关系,而不会过多地受具体材料的限制。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可能会说出下列一些共同属性:它们都是两条直线,都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都在同一平面内,等等。得出这些共同属性时,学生的思维中已经进行了初步概括,接着再提出下面的问题,以引起进一步的概括:“如何用几何语言将这些共同属性表达出来?”学生经过思考,说:“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当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以上两个过程后,已经获得对“平行线”的较全面的认识,但在概念的表达上还不够简练、精确。这时,我先指出:“有这种关系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然后提出:“如何准确简练地表达出平行线这一概念?”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抽象水平更高的概括,通过比较用几何语言表述的共同属性,最后给出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就完成了对“平行线”概念认识的全过程。
四、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讲“统计初步”时,我设计了以下例子:我为了从甲乙游泳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游泳10次,成绩如下:(秒)
甲:9.7 9.8 9.6 9.8 9.6 9.5 9.9 9.0 9.7 9.4
乙:9.9 9.5 9.7 9.8 9.7 9.6 9.8 9.6 9.7 9.7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王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是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五、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对新知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学生通过情境乐园,感受数学魅力,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将会大大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