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情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ng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创设 探究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考虑的首要问题。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和铺垫性,其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今课堂中的“情境设置”,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例子,但在很多情况下似乎都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有一些课例在这一环节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给人以“作秀”的感觉。
  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特别应该注意所取的情境素材是真实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才是可信的,真实的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另外,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常是在直观上获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思维。很多问题具有生活实例,构成了他们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逼真,要能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味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一、就地取“材” 利用周围的环境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正数与负数”时,我这样设置问题: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中学,成为初一年级的一名学生,从今天开始,我将带领大家开始神奇的数学之旅。
  在我们的这个教室中就有许多数学的应用,我们在一个长约为12米,宽8米的教室里,多数同学都是13岁,我们班54人,占全年级人数的8%,我们的讲台宽0.8米,高1.2米……
  [问题1]:在老师刚才的描述中出现了你所熟悉的哪几类数字?你能将以前所学数字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后回答)
  以前我们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正数与负数的新内容。
  二、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 ∠B ∠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利用感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平行线”时,我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提供平行线的形象: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直驶汽车的两道轮印、高压输电线,并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观察两直线之间的关系,而不会过多地受具体材料的限制。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可能会说出下列一些共同属性:它们都是两条直线,都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都在同一平面内,等等。得出这些共同属性时,学生的思维中已经进行了初步概括,接着再提出下面的问题,以引起进一步的概括:“如何用几何语言将这些共同属性表达出来?”学生经过思考,说:“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当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以上两个过程后,已经获得对“平行线”的较全面的认识,但在概念的表达上还不够简练、精确。这时,我先指出:“有这种关系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然后提出:“如何准确简练地表达出平行线这一概念?”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抽象水平更高的概括,通过比较用几何语言表述的共同属性,最后给出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就完成了对“平行线”概念认识的全过程。
  四、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讲“统计初步”时,我设计了以下例子:我为了从甲乙游泳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游泳10次,成绩如下:(秒)
  甲:9.7 9.8 9.6 9.8 9.6 9.5 9.9 9.0 9.7 9.4
  乙:9.9 9.5 9.7 9.8 9.7 9.6 9.8 9.6 9.7 9.7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王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是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五、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对新知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数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一个手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学生通过情境乐园,感受数学魅力,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将会大大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对四川宝兴虎耳草在兽医药物领域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探索。研究虎耳草主要活性成分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分布;通过基础药效实验筛选出虎耳草主要活性部位,并对虎耳草活性部位进行初步药效学研究。方法:采用化学反应法定性鉴定虎耳草提取物各极性段部分中化学成分;通过对5种分离自兽医临床细菌的体外抑制试验、二甲苯致小鼠急性耳肿胀实验、小鼠琼脂肉芽肿实验和小鼠氨水引咳实验考察虎耳草各极性部位的药效,筛选出虎耳草活性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在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学生敢质疑,能质疑,是发挥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之一。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质疑水平呢?我在教学中尝试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表现出感兴趣,即使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利用案例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师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并对其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中师数学教学 优势 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更加突出,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中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师数学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作为提高企业员工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的重要渠道,所选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最终结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各行企业提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进行有效的职业技
多聚核苷酸又名聚肌胞(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copolymer, Poly I:C),是聚肌苷酸和聚胞嘧啶酸的共聚物,是一种高效的干扰素(IFN)诱生剂,具有广谱抗病毒、刺激吞噬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三大目的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阐释  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的某种
摘 要: 课堂中,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籍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本文就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意义、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 提问 有效性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