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让实验教学“简”而“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uitto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作为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如何把微课合理地运用到科学实验教学中去,更好地促使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助课外探究、破教学难点、促个性化发展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微课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微课 优化 实验教学
  微课因为高效、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越来越受教师们的喜爱。将微课合理地应用可以优化科学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简”而“茂”。但在观看小学科学现有微课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微课都是讲授型的,或是对实验方法的讲解,或是实验现象的呈现和解释。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如何合理应用微课,优化科学实验教学呢?笔者从微课助课外探究、破教学难点、促个性发展三个方面谈谈微课的优化设计。
  一、借微课之力,助课外探究
  浙教版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外探究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组织课外实验探究时常常会碰到这两个问题:一是探究方法无法现场指导,导致学生探究失败;二是实验过程、现象无法真实地呈现,导致交流研讨冷场。将微课用于课外实验探究,上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1.打破时空限制,指导探究方法
  当今互联网已经十分发达,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QQ群甚至微信群。将课外实验探究时的方法指导发送到班级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观看,师生之问、生生之间还能随时进行互动交流。如在《天气》单元,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近一个月的天气。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云的认识存在许多困惑。针对“云的类型”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将云微课上传班级群,方便学生随时观看。此外,学生还可以将看到的云拍摄下来上传到群里,进行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2.再现实验过程,促进交流研讨
  传统的课堂,学生在交流研讨课外探究时,往往用数据或画图表的形式展示探究结果。如果将探究的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微课在课内回放,有助于学生交流研讨。如在探究《一天中的影子变化》时,笔者发给学生一样长的牙签棒组织学生周末观察上午9点到下午5点每个整点时牙签棒在阳光下的影子,并将影子画出来测量其长度,同时特别提醒学生观察什么时候影子最短。此外,笔者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拍摄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的视频,然后将视频导入Camtasia Studio软件中,进行编辑。11点40分之前的影子变化和12点之后的影子变化编辑成快速播放,将关键时间点的影子位置编辑成暂停播放并用红线进行标注,同时配音讲解。这样就制作成了微课。课内研讨时,学生借助画的影子图、测量的数据很快发现一天中影子是“先变短后变长,中午最短”,但对于“影子是不是中午12点最短”这一问题产生了争议。借助微课,生动地再现了一天中影子变化的过程,学生发现12点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刻,影子最短的时刻应该是12点以前。这一发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再一次激發了他们课外探究的欲望。
  二、借微课之力,破教学难点
  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因为实验材料的限制、学生之前错误概念等原因影响某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上完《水与水蒸气》这一课后,学生常常会把冬天人们呼出的“白气”误认为水蒸气;在上完《声音的变化》这节课后,很多学生依然分辨不出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长短、粗细之间的关系。借助微课就能让一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1.放大实验细节,带来视觉冲击
  《水与水蒸气》这课中学生明明已经知道水蒸气是看不见的,但还是会有许多学生将冬天呼出来的“白气”误认为水蒸气,究其原因是生活中很多人一直都有这种错误的认识,这一错误的前概念在学生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
  曾经有教师利用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平底烧瓶、橡皮塞、玻璃管等安装一个水加热的装置,并加热。用iphone5s充当摄像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用手机视频拍摄中的延时摄影功能拍摄了水加热过程中导管口发生的现象。通过视频观察发现导管上方冒出了“白气”,但“白气”和导管处却有一段明显的“空白”,这段“空白”就是水蒸气。将这段视频中的这一现象通过编辑进行放大并配音制作成微课给学生看,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视觉冲击很好地纠正了学生有关“白气”就是“水蒸气”这一错误的前概念。
  2.回放操作难点,提高指导效率
  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有一节课要求学生做一个电磁铁,操作前期的压轴和后期的打结是一个操作难点。传统课堂中往往教师演示,学生跟着一起做,但总有些学生没看明白。如果教师对学生个别指导,学生太多,时间上又受到限制。利用微课,把整个微课制作录制下来,并把关键处做慢动作且放大处理,学生会一目了然,操作也相应地简单许多。
  曾有教师录制过一个制作电磁铁的微课。手机固定在小型三脚架上,用前置摄像头对准双手(利于拍摄者看清拍摄的整个过程),调整摄像头和手之间的距离,使整个手部动作占满屏幕的1/2以上,录制整个制作电磁铁的过程。尤其是前期的压线和后期的打结,手部动作刻意朝向摄像头,动作标准且速度放慢,使所有的小细节都展示出来。整个过程3分钟左右,之后再将视频导入Camtasia Studio软件中,进行编辑。某些关键细节处原速播放,或者放大播放;在铁钉上绕线圈,3倍速度播放,最终可以把整个过程浓缩在1分钟左右。课堂上学生制作电磁铁时,先看一遍。学生动手制作的同时,屏幕上循环播放,学生一有不会,抬头再看一遍即可,省时、方便。
  三、借微课之力,促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授予什么,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个性化教学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借助微课,能改变传统教学齐步走的弊端,促使个性化教学。
  1.课堂内个性化教学
  现在的课堂一般都是大班化教学,教师要面对三四十个学生。课堂上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更谈不上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借助微课,教师可以对部分课程开展个性化教学。如学生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常常会碰到许多问题,这时教师穿梭于学生之间却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一一指导,常常导致部分学生以为气泡或镜片中的污质就是细胞,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调试了一节课都没有成功。如果借助微课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每组配备一台电脑,教师将事先制作的微课传入学生的电脑:微课显微镜的结构、视野里黑漆漆的、视野里找不到观察的细胞、隐约看到观察对象但很模糊、视野里只有少量的细胞、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当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碰到了问题,只要在电脑中打开相应的视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2.课外个性化教学
  教师利用微课不仅可以在课堂内开展个性化教学,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学生在初次接触温度计的时候,温度计的读数是一个难点,特别是零以下的读数。如果教师将温度计的这些错误读法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错误答案调到相应的错误点回放进行解惑。教师还可以开发适合学生课外探究的拓展性实验和趣味实验发送在班级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在课间或群里和教师进行交流,如趣味实验《气球提碗》。
  微课的出现使实验教学模式发生了反转,合理应用微课可以优化科学实验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潜心研究微课,可以促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其他文献
教育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教师和儿童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作用呢?带着这样的好奇与思考,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下面的故事。  无人问津的玩具引发了孩子们新的兴趣  这几天早饭时,我发现原本吃饭很慢的小郭、佳衍吃饭速度加快了一倍,他们很快收拾好自己的餐具,跑到玩具区,端着那筐好久无人问津的万能工匠玩具(由于玩具的数量少,孩子觉得插不出什么好玩的东西,就无人问
吾班之男生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级 余詠诗  吾独爱吾班之男生也。性旷待人诚,有事求之,莫不慷慨相助。博览善思,每有不解便求于师,敏而好学!数学尤佳,电光石火间难题瓦解,其速令同窗甚惊。或善棋琴或善书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乃全科学霸也!好蹴鞠,课下击球之影盈于操场。一奔一蹿一铲一射,观者皆惊叫不已。课余甚滑稽,常著打油诗自娱,令诸生哭笑不得。(指导老师 丁之境)  猪豆豆点评:完美!真诚、慷慨、好学、
编者按  近年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一直致力于促进中西部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公益项目。2015年9月12日,由刘老师领衔的国内首个专注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公益项目——“农村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在南京启动。该项目由汇丰银行资助,刘占兰研究员和她的研究团队承担项目设计、专业统筹、技术支持和教师培训工作。而在此项目正式启动之前,刘老师已经带领她的团队,先期在陕西省开展了“西部
【摘要】为改变早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生兴味索然的现状,本文进行了晨诵实践研究,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诗文、蒙学经典等晨诵,以多样的组织形式进行晨诵,并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体验诵读的韵味、情感,丰盈学生的生命体验,为语文素养奠基。  【关键词】晨诵 低年段 语文素养 体验  晨诵,顾名思义,即学生以早晨为主要时段的诵读活动。其实,晨诵的时间并不仅仅局限于早读课的时间,笔者所在的学校提倡开展“
独自一人搭公车或地铁时,你会做什么?“玩手机!”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所以,鉴于现在“低头族”势力庞大,为了让测试结果更科学,就不将玩手机放在选项中了。仔细想想,除了玩手机,下面几项,哪项更符合你?  A. 摇头晃脑地听歌  B. 看随身携带的书或工作资料  C. 眼睛瞪着窗外发呆  D. 呼呼大睡  心理解析  A摇头晃脑地听歌  你是个外冷内热的人,除非是很熟的朋友,否则你绝对很少先主动对人热情。
最初,在“风情街”活动中,孩子们常常找来软垫往地上一铺,或者用几张桌子拼拼搭搭,放上一些货品,就摆起了小地摊。但是,孩子们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小地摊的受欢迎程度却大相径庭。问题自然出现:小朋友们到底喜欢什么店?  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向我求助,要我帮他们想想办法。我说:“哎呦,这可难倒我了,我也不知道其他小客人在想些什么呀。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就这样,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孩子们没被
“村上春树其实是一个硬汉作家。”  6年前,我和编辑散步,说出这个观点时,自己也略微有些吃惊。我没有严谨的论据,这也不是我大多数朋友的看法。比如一位青年作家,他揶揄村上是一个“咖啡馆作家”,认为村上只是写一些发生在咖啡馆里不痛不痒的事情。  相较于“硬汉”,这是更广泛的看法——村上是一个富有“小资”气息的作家。  的确,村上春树有细腻敏感的一面。他喜欢爵士乐和跑步,常常在作品里不厌其烦地描写烹饪等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不同颜色的材料挡在手电筒前面可以透出不同颜色的光。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了解手电筒的功能,懂得手电筒开关的方法。  物质准备:手电筒每人1支,红、黄、蓝、绿色胶片纸,彩色塑料盒、彩色水瓶若干,音乐1首。  活动重难点  发现不同颜色的材料放在手电筒前面可以透出不同颜色的光。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活动
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日益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更加具有地方特点和个别化性质。园本课程的建构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追寻科学教育规律的过程,是努力尊重个体差异使每名幼儿都能得到适宜教育的过程,也是对周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的过程,凸显了传承与发展性,渗透着思想和创造性,彰显着个性和独特性。  在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幼儿园在自然资源的挖掘和利
场景1:他不想挨着我坐  木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生,特别喜欢和老师、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小故事。区域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陆续回到座位上,木子搬着自己的小椅子挤到洋洋身边,说:“洋洋,我想和你坐一起。”洋洋说:“我和叶叶、哲哲是好朋友,而且我不喜欢和女生挨在一起。”木子的笑脸没有了,嘟着小嘴说:“那好吧。”搬着椅子坐到旁边的位置,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我走到木子身边,问:“发生了什么?”木子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