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三个“微”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_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改革历经“双基”“三维目标”,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之本,是每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文章结合课题“基于微课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实践研究”,从微导学、微直观、微内容三个方面阐述运用微课促进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微课;自主学习; 浪漫体验;高阶思维;全景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39-0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由此可见,落实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数学思想、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在本质和方向上是一致的,核心素养是在此基础上的提炼、发展和完善。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笔者的课题组研究的课题“基于微课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在细微之处有相通,内在方面有关联。核心素养以人的发展为本,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學将焦点指向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课题组将课题研究始终放在“核心素养”的镜前,“正衣冠”,明得失,促改进,谋发展。
  一、微导学,不忽视学生的浪漫体验
  把微课和导学案等资源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导航”,是微时代下教与学的必然趋势。对此,教师根据具体学情,课前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或资源链接,并上传至班级微信群,或“一起小学”老师端,或校园网学科主题社区等网络学习平台,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学主要是以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的方式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路线图,而不是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全盘告知学生,更不是由“机灌”代替“人灌”。教师在设计任务单和微课时要“留白”,侧重于“引导”,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经历、去体验、去积累,也就是让学生去“浪漫体验”。 浪漫体验源于怀特海的“浪漫阶段”,怀特海强调:人的智力的整体发展和局部知识的学习均要经过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的积累不充分、不丰富、不完整,将为精致化学习带来阻碍和困难。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感知不充分、不系统、不完整,这也是一些学生学习数学困难,不能全面深入地认知数学和理解数学的重要原因。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有些教师运用微课呈现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前让学生观看演示、倾听讲解,课中则大量对公式进行简单运用,表面看学生学得轻松,其实违背了新课程理念,这是灌输式学习,不可称道。学生没有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没有操作,没有体验,缺乏思考和交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练习也只是简单模仿。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接受,思维僵化呆板,更难以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课题组研究后认为可以这样改进:课前推送“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微课和“圆的面积”学习任务单,在学生回顾、体会转化思想后,提示学生利用圆片、土豆片等去操作,并引导学生思考:(1)将圆转化成学过的哪种图形?是怎样转化的?(2)比较转化前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由此你能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吗?也许学生的探究不完美,但有了这些体验之后,再到课堂交流时,就有话可说了。学生广泛参与,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学到的知识扎根于脑海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不仅对知识的理解透彻了,还感悟了“转化”“化曲为直”“极限”数学思想,这对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又如,以往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常用微课创设生活情境——生活中的“千克和克”,又用微视频演示“掂一掂”“称一称”,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但在后面的教学反馈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对1千克、10克这样的质量大小模糊不清。可见,教师的经验不等于学生的认知,再逼真的虚拟情境也无法代替学生最朴素的真实体验。对此,应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观察、体验、感悟和积累,并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时机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可在新知学习前三周将微课和导学案发至班级群,微课只示范说明怎样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概念以及“掂一掂”“称一称”的注意点,而导学案则详细地规划了学生的体验过程:认识天平、电秤,认识各个砝码(1 g、2 g、5 g、10 g、20 g、50 g、100 g),开始记录自己的体重;寻找生活中质量恰好为1 g、10 g、50 g的物体,尽可能多找,掂一掂,比较、体会它们各有多重,尝试记住各个标准质量的感觉;找100 g(2两)、250 g(半斤)、500 g(1斤)、1 kg(1公斤)的物品,每种至少3个,每天掂量,对比这些物品,体会并记住各标准质量的感觉,了解1 g、1 kg的由来及缩写;全家一起比一比谁掂得准,可以区间估,也可以直接估计某个物体为多少克或多少千克,然后称量确定比赛结果。这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体验和浪漫的认识,催生了学生学前的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可见,微课加任务单导学,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明确任务点,细化探究点,让学生的脑、手、口等都“动”起来,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操作中思考,在感悟中深入。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体验,他们才能真正有所思、有所悟,从而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二、微直观,不忽视学生的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育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能力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也是自主学习所需的关键能力。因小学生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对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事物的注意和理解更占优势,所以许多教师也特别重视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源。如用微视频直观示范如何画旋转后的图形,操作清晰且形象化、透彻化,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突破了认知难点。课题组教师也正在研究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微课类型。然而,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相生,物极必反,引入微课直观要适宜、适时、适度,如果让学生过于依赖直观,且长期停留于“直观观察”的浅层思维,学生就会停滞在“形象思维”上。借助直观是为了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质疑、反思和批判,从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应具备必要的网络素养以应对社会发展.通过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网络素养的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儿童的网络素养整体不高,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显得更为落后.农村儿童的网络信息、娱乐、学习与社交四种行为都对网络素养构成显著的正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娱乐行为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其网络信息与学习行为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后两种行为对网络素养的影响过程中,"留守情况"具有显著调节效应.而网络接触对网络素养影响较为复杂,部分网络接触因素对网络素养形成显著负向影响.提升农村儿童的网络素养应加强学校
[摘 要]不知什么时候,数量关系式已经悄悄淡出课本,学生解应用题已不再分析数量关系,而是凭借直观经验或者运算性质来解题,因为小学阶段的数量关系很简单,一旦凭借运算意义和性质不管用时,马上有万能的方程来接盘,因此,数量关系式的消亡似乎不可阻挡。正是数量关系的缺位,导致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题目变成了难题,而数量关系的复位将让难题不再难。  [关键词]数量关系;复位;石油提炼石蜡  [中图分类号] G623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情,融合多学科知识,为学生创设“人”“数”结合找规律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将“找规律”引申至“万物皆数”的哲学层面,启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完整、全面的认知世界的能力.
[摘 要]在教材研读和重构的过程中,既要立足物质思维,进行本质深究,又要运用关系思维,打通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教学内容结构化、系统化与深刻化。具体可以从整体理解到局部建构,把教材读薄;也可以由显性知识到隐性思想,把教材悟透;还可以从解读文本到研究学生,把教材用活。用发展的眼光、关系的思维,去审视教材、重构内容、优化教学、发展学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关系思维;数学思想;教材;建构  [中图分类
全面分析教学内容、学情及不同版本教材,深入挖掘周期现象规律背后的数学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从生活环境出发,通过一系列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认识到周期现象背后是除法这一数学本质,习得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