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引起的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呈蔓延加重趋势。为了给病害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分级评价方法对黄淮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两年鉴定结果表明,在14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濮优938’、‘新麦208’、‘豫麦416’、‘新原958’、‘豫麦7036’、‘泛麦5号’等70个品种表现为免疫,占总数的48.28%;‘豫麦47’和‘邯6172’表现为抗病,占总数的1.38%;‘洪育2号’、‘花培2号’、‘偃展4110’、‘豫麦41’、‘郑麦9023’等4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总数的33.10%;‘兰天06129’、‘兰天0591’、‘徐麦9158’、‘徐麦0054’、‘徐麦1108’等2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总数的17.24%。研究结果为指导小麦黄花叶病区合理选择小麦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淮地区;小麦黄花叶病毒;小麦品种;抗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
S 43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6.06.028
Abstract
Wheat yellow mosaic disease caused by 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 is transmitted by Polymyxa graminis, and showed a tendency of spreading in HuangHuai Region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WYMV resistance of wheat cultivars in HuangHuai Region of China by using the grading evaluation method in the fields. Two years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70 of 145 wheat cultivars were immune to WYMV, including ‘Puyou 938’, ‘Xinmai 208’, ‘Yumai 416’,‘Xinyuan 958’,‘Yumai 7036’,‘Fanmai 5’, et al. Two wheat cultivars ‘Yumai 47’and‘Han 6172’were resistance to WYMV, accounting for 1.38% of all tested cultivars. 48 wheat cultivars were moderate resistance to WYMV, accounting for 33.10% of all tested cultivars, e.g. ‘Hongyu 2’,‘Huapei 2’,‘Yanzhan 4110’,‘Yumai 41’,‘Zhengmai 9023’, et al. Twentyfive wheat cultivars were susceptible to WYMV, accounting for 17.24% of all tested cultivars, such as ‘Lantian 06129’,‘Lantian 0591’,‘Xumai 9158’,‘Xumai 0054’,‘Xumai 1108’, et al. The results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isease control and diseaseresistant breeding.
Key words
HuangHuai Region of China; 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heat cultivars;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小麦黄花叶病自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冬小麦区首先发现以来已逐渐成为黄淮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13]。该病害由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所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引起。驻马店及周边地区的冬小麦于2月上中旬开始显现症状[4]。感病小麦新叶出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有时会出现新叶扭曲,返青拔节较晚,分蘖较少,产量一般损失20%~30%,重者达70%,甚至颗粒无收[5]。
由于小麦黄花叶病毒存在于禾谷多黏菌的休眠孢子内,休眠孢子细胞壁较厚,具有很强的抗逆性,甚至时隔4~5年,休眠孢子仍然具有侵染活性,所以此病很难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种植抗耐病的小麦品种成为防治该病的唯一有效措施[68]。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展了小麦品种和种质资源对该病毒的抗性鉴定工作,筛选出了大量抗耐病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有效防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913]。由于小麦品种不断更新换代,而新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尚不清楚。因此加强新登记小麦品种的抗病鉴定,对品种合理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年和2015年,作者在河南省西平和遂平小麦黄花叶重病田块对黄淮麦区部分推广和进入区试的小麦品种进行抗性鉴定,明确了品种的抗感差异,可为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小麦品种和试验田块
供试小麦品种共145份,其中来自河南的品种29份,河北及北京品种22份,西北地区品种27份,山东品种44份,淮河以北安徽及江苏品种23份,均由各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为冬性或半冬性品种,适合在黄淮麦区种植。 2014年试验田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师灵镇,田块土壤为砂姜黑土,土地平整,肥力均匀,往年种植‘矮抗58’,发病重且均匀;2015年试验田位于河南省遂平县张店乡,土壤也为砂姜黑土,土地平整,肥力均匀,往年种植‘西农979’发病较重,且均匀。
1.2试验设计
两次试验田间设计相同,所有品种统一编号,按编号种植。每个品种播种40~50粒,行长1.5 m,行间距25 cm,每隔9个品种播种1行感病品种(‘矮抗58’)作为对照。重复3次。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1.3调查和评价方法
3月10日前后,小麦返青拔节前期调查小麦黄花叶病发病率及发病严重度。小麦黄花叶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参照孙炳剑等[9]的方法。0级,无症状;1级,新叶出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2级,多数叶片出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有时会出现新叶扭曲,植株矮化不明显;3级,全株呈现严重花叶症状,老叶上出现坏死斑,植株明显矮化,部分分蘖死亡或全株死亡。品种抗性评价结果根据两年中发病严重的年份调查结果为最终评价结果,抗性分级标准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14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濮优938’、‘新麦208’、‘豫麦416’、‘新原958’、‘豫麦7036’、‘泛麦5号’等70个品种表现为免疫,占总数的48.28%;‘豫麦47’和‘邯6172’表现为抗病,占总数的1.38%;‘洪育2号’、‘花培2号’、‘偃展4110’、‘豫麦41’、‘郑麦9023’等4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总数的33.10%;‘兰天06129’、‘兰天0591’、‘徐麦9158’、‘徐麦0054’、‘徐麦1108’等2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总数的17.24%(表2)。
3讨论
对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生产上唯一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种植抗耐病的小麦品种[4]。本研究对145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病圃鉴定, 70个品种表现为免疫,2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为黄淮麦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及附近区域,农业有关部门在指导和推广小麦品种时可参考本研究结果。本研究也为分析病害流行的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的鉴定结果表明‘西农979’和‘矮抗58’为感病的小麦品种,近些年这两个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使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在河南发生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本研究在常年调查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实践中发现,初发病或者发病很轻的典型特征主要是心叶不均匀褪绿,因此没有采用《NYT 2040-2011 小麦黄花叶病测报技术规范》的分级标准[14],而采用孙炳剑等的分级标准[9]。另外,本研究中小麦品种最终的抗性评价结果,是两年中发病严重的年份调查结果,而不是两年的平均值。
孙炳剑等[9]利用田间抗性鉴定试验和室内ELISA方法鉴定出10个适合河南地区种植的高抗或免疫的小麦品种,如‘新麦208’、‘泛麦5号’、‘豫麦70’等。因为评价方法不同,相同品种在本研究的抗性水平不同。本研究采用田间症状为评价标准,更加直观,方便和容易操作。
参考文献
[1]于善谦, 陈仲宜, 徐来升, 等. 发生在我国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J]. 植物保护学报, 1986, 13(4): 217220.
[2]Chen Jianping.Occurrence of fungally transmitted wheat mosaic viruses in China [J].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1993,123(1):5561.
[3]孙炳剑,羊健,孙丽英, 等. 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病毒病的分布及变化动态[J].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5): 969973.
[4]陈剑平. 中国禾谷多黏菌传麦类病毒研究现状与展望[J].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15(5): 524533.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引起的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呈蔓延加重趋势。为了给病害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分级评价方法对黄淮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两年鉴定结果表明,在14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濮优938’、‘新麦208’、‘豫麦416’、‘新原958’、‘豫麦7036’、‘泛麦5号’等70个品种表现为免疫,占总数的48.28%;‘豫麦47’和‘邯6172’表现为抗病,占总数的1.38%;‘洪育2号’、‘花培2号’、‘偃展4110’、‘豫麦41’、‘郑麦9023’等4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总数的33.10%;‘兰天06129’、‘兰天0591’、‘徐麦9158’、‘徐麦0054’、‘徐麦1108’等2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总数的17.24%。研究结果为指导小麦黄花叶病区合理选择小麦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淮地区;小麦黄花叶病毒;小麦品种;抗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
S 43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6.06.028
Abstract
Wheat yellow mosaic disease caused by 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 is transmitted by Polymyxa graminis, and showed a tendency of spreading in HuangHuai Region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WYMV resistance of wheat cultivars in HuangHuai Region of China by using the grading evaluation method in the fields. Two years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70 of 145 wheat cultivars were immune to WYMV, including ‘Puyou 938’, ‘Xinmai 208’, ‘Yumai 416’,‘Xinyuan 958’,‘Yumai 7036’,‘Fanmai 5’, et al. Two wheat cultivars ‘Yumai 47’and‘Han 6172’were resistance to WYMV, accounting for 1.38% of all tested cultivars. 48 wheat cultivars were moderate resistance to WYMV, accounting for 33.10% of all tested cultivars, e.g. ‘Hongyu 2’,‘Huapei 2’,‘Yanzhan 4110’,‘Yumai 41’,‘Zhengmai 9023’, et al. Twentyfive wheat cultivars were susceptible to WYMV, accounting for 17.24% of all tested cultivars, such as ‘Lantian 06129’,‘Lantian 0591’,‘Xumai 9158’,‘Xumai 0054’,‘Xumai 1108’, et al. The results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isease control and diseaseresistant breeding.
Key words
HuangHuai Region of China; 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heat cultivars;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小麦黄花叶病自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冬小麦区首先发现以来已逐渐成为黄淮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13]。该病害由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所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引起。驻马店及周边地区的冬小麦于2月上中旬开始显现症状[4]。感病小麦新叶出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有时会出现新叶扭曲,返青拔节较晚,分蘖较少,产量一般损失20%~30%,重者达70%,甚至颗粒无收[5]。
由于小麦黄花叶病毒存在于禾谷多黏菌的休眠孢子内,休眠孢子细胞壁较厚,具有很强的抗逆性,甚至时隔4~5年,休眠孢子仍然具有侵染活性,所以此病很难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种植抗耐病的小麦品种成为防治该病的唯一有效措施[68]。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展了小麦品种和种质资源对该病毒的抗性鉴定工作,筛选出了大量抗耐病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有效防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913]。由于小麦品种不断更新换代,而新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尚不清楚。因此加强新登记小麦品种的抗病鉴定,对品种合理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年和2015年,作者在河南省西平和遂平小麦黄花叶重病田块对黄淮麦区部分推广和进入区试的小麦品种进行抗性鉴定,明确了品种的抗感差异,可为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小麦品种和试验田块
供试小麦品种共145份,其中来自河南的品种29份,河北及北京品种22份,西北地区品种27份,山东品种44份,淮河以北安徽及江苏品种23份,均由各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为冬性或半冬性品种,适合在黄淮麦区种植。 2014年试验田位于河南省西平县师灵镇,田块土壤为砂姜黑土,土地平整,肥力均匀,往年种植‘矮抗58’,发病重且均匀;2015年试验田位于河南省遂平县张店乡,土壤也为砂姜黑土,土地平整,肥力均匀,往年种植‘西农979’发病较重,且均匀。
1.2试验设计
两次试验田间设计相同,所有品种统一编号,按编号种植。每个品种播种40~50粒,行长1.5 m,行间距25 cm,每隔9个品种播种1行感病品种(‘矮抗58’)作为对照。重复3次。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1.3调查和评价方法
3月10日前后,小麦返青拔节前期调查小麦黄花叶病发病率及发病严重度。小麦黄花叶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参照孙炳剑等[9]的方法。0级,无症状;1级,新叶出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2级,多数叶片出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有时会出现新叶扭曲,植株矮化不明显;3级,全株呈现严重花叶症状,老叶上出现坏死斑,植株明显矮化,部分分蘖死亡或全株死亡。品种抗性评价结果根据两年中发病严重的年份调查结果为最终评价结果,抗性分级标准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14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濮优938’、‘新麦208’、‘豫麦416’、‘新原958’、‘豫麦7036’、‘泛麦5号’等70个品种表现为免疫,占总数的48.28%;‘豫麦47’和‘邯6172’表现为抗病,占总数的1.38%;‘洪育2号’、‘花培2号’、‘偃展4110’、‘豫麦41’、‘郑麦9023’等4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总数的33.10%;‘兰天06129’、‘兰天0591’、‘徐麦9158’、‘徐麦0054’、‘徐麦1108’等2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总数的17.24%(表2)。
3讨论
对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生产上唯一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种植抗耐病的小麦品种[4]。本研究对145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病圃鉴定, 70个品种表现为免疫,2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为黄淮麦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及附近区域,农业有关部门在指导和推广小麦品种时可参考本研究结果。本研究也为分析病害流行的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的鉴定结果表明‘西农979’和‘矮抗58’为感病的小麦品种,近些年这两个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使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在河南发生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本研究在常年调查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实践中发现,初发病或者发病很轻的典型特征主要是心叶不均匀褪绿,因此没有采用《NYT 2040-2011 小麦黄花叶病测报技术规范》的分级标准[14],而采用孙炳剑等的分级标准[9]。另外,本研究中小麦品种最终的抗性评价结果,是两年中发病严重的年份调查结果,而不是两年的平均值。
孙炳剑等[9]利用田间抗性鉴定试验和室内ELISA方法鉴定出10个适合河南地区种植的高抗或免疫的小麦品种,如‘新麦208’、‘泛麦5号’、‘豫麦70’等。因为评价方法不同,相同品种在本研究的抗性水平不同。本研究采用田间症状为评价标准,更加直观,方便和容易操作。
参考文献
[1]于善谦, 陈仲宜, 徐来升, 等. 发生在我国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J]. 植物保护学报, 1986, 13(4): 217220.
[2]Chen Jianping.Occurrence of fungally transmitted wheat mosaic viruses in China [J].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1993,123(1):5561.
[3]孙炳剑,羊健,孙丽英, 等. 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病毒病的分布及变化动态[J].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5): 969973.
[4]陈剑平. 中国禾谷多黏菌传麦类病毒研究现状与展望[J].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15(5): 52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