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因篇幅长、角度广、主观性强、思维强度高,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拦路虎”。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高中小说教学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探究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课堂汇报交流中解决问题,完成探究任务,可以提高学生高中小说的学习效率。文章分析了任务驱动式教学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的意义,并以小说《祝福》的教学为例对具体的实施策略予以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教学;小说教学;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0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6-0042-02
小说教学是以小说为载体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教学模块。小说也通常是高考的考查重难点,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整体感知力,尤其在阅读思维和审美鉴赏方面有较高层次的要求。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 Method)是一种以任务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其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小说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将小说教学内容置于具体的学习探究任务情境之中,以任务项目的完成为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开创了小说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下的高中小说教学实施意义
当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普遍化,一线教师和学者围绕其进行的学术研究也成果颇多,但是以小说为对象的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小说教学存在天然的契合性。
其一,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指向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篇幅长,内容繁多,难以把准方向与要点。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中,探究任务是核心要素,它为学生的学习指出了明确的课前预习、课堂合作探究的学习目标,导学案和课堂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指向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还可借助当下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如“木木教学系统”等发布学习任务,这提高了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起到了化繁为简、节约学习时间的现实作用,对教学任务繁重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尤为重要。
其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堂中,小说教学的任务紧、难度大,教师习惯于主导一切,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从台前走向幕后,成为任务的制订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他们在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活动,提交预习成果,为教师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及重难点处理等做好铺垫;在课中,同伴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和讨论,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然后开展集中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自主的学习状态。
其三,强化了学生的成功体验。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参与任务探究全过程,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等,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获得了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从信息的筛选整合、语言的组织表达、主旨的理解思考等层面综合培养了语文学科素养。教师还可根据学情、学段,结合知识的拓展延伸模块发布相应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小说板块选修课时,可精选外国小说、历史小说、军人小说等类型中的典型篇目,精讲精练,以点带面,对相关知识点巩固夯实、拓展延伸,以任务的形式发布相应的篇目并让学生完成,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分享,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的拓展迁移,构筑知识的思维网络。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下的高中小说教学实施策略
《祝福》是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教学内容。本单元为小说教学单元,着重通过小说教学使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品味小说语言,继而对小说的内涵主旨进行深层次挖掘。
(一)設置预习任务,进行课前自主预习
小说的篇幅较长,动辄上万字,其涵盖的内容和信息是十分庞杂的,如果单利用课堂对文本进行讲解,是极为耗时的,且对小说内容缺乏必要的熟悉,后续的任务教学也就缺乏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给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全文,梳理信息,对全篇内容有整体性把握,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分为三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初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笔者让学生在课前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小说进行细读,梳理小说的几个基本情节(寂静死去—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了解故事人物的来龙去脉,然后找找小说中描绘祥林嫂的语段,思考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第二课时重点分析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课前要求学生对祥林嫂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进行揣摩。第三课时围绕环境描写对小说主题的作用进行探讨,课前让学生找出小说中有关环境描写的内容并思考其作用;提示学生思考序幕和尾声的“祝福”的意义,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以三个课时为基础,分别探讨三个不同重点与侧面,为学生的自主预习设置明确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带着任务对小说展开预习并融入自身的主观思考,以便为后续基于任务的课堂探究学习做好知识铺垫与准备。
(二)设计任务以驱动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型课堂的主体环节是基于任务目标的学习探究活动,课堂中的探究又以同伴互学的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组织形式。教师以小说教学的目标为基础,以重难点知识的探究为内容,以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为手段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讨、交流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项目化学习达成任务探究目标。
以《祝福》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其主要内容与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并进一步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读懂小说主旨“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笔者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祥林嫂的死与哪些人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些人分别是怎样逼死祥林嫂的?让学生围绕探究任务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别围绕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鲁镇上的人们来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教学;小说教学;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0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6-0042-02
小说教学是以小说为载体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教学模块。小说也通常是高考的考查重难点,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整体感知力,尤其在阅读思维和审美鉴赏方面有较高层次的要求。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 Method)是一种以任务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其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小说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将小说教学内容置于具体的学习探究任务情境之中,以任务项目的完成为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开创了小说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下的高中小说教学实施意义
当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普遍化,一线教师和学者围绕其进行的学术研究也成果颇多,但是以小说为对象的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小说教学存在天然的契合性。
其一,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指向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篇幅长,内容繁多,难以把准方向与要点。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中,探究任务是核心要素,它为学生的学习指出了明确的课前预习、课堂合作探究的学习目标,导学案和课堂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指向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还可借助当下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如“木木教学系统”等发布学习任务,这提高了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起到了化繁为简、节约学习时间的现实作用,对教学任务繁重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尤为重要。
其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堂中,小说教学的任务紧、难度大,教师习惯于主导一切,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从台前走向幕后,成为任务的制订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他们在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活动,提交预习成果,为教师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及重难点处理等做好铺垫;在课中,同伴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和讨论,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然后开展集中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自主的学习状态。
其三,强化了学生的成功体验。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参与任务探究全过程,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等,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获得了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从信息的筛选整合、语言的组织表达、主旨的理解思考等层面综合培养了语文学科素养。教师还可根据学情、学段,结合知识的拓展延伸模块发布相应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小说板块选修课时,可精选外国小说、历史小说、军人小说等类型中的典型篇目,精讲精练,以点带面,对相关知识点巩固夯实、拓展延伸,以任务的形式发布相应的篇目并让学生完成,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分享,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的拓展迁移,构筑知识的思维网络。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下的高中小说教学实施策略
《祝福》是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教学内容。本单元为小说教学单元,着重通过小说教学使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品味小说语言,继而对小说的内涵主旨进行深层次挖掘。
(一)設置预习任务,进行课前自主预习
小说的篇幅较长,动辄上万字,其涵盖的内容和信息是十分庞杂的,如果单利用课堂对文本进行讲解,是极为耗时的,且对小说内容缺乏必要的熟悉,后续的任务教学也就缺乏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给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全文,梳理信息,对全篇内容有整体性把握,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分为三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初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笔者让学生在课前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小说进行细读,梳理小说的几个基本情节(寂静死去—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了解故事人物的来龙去脉,然后找找小说中描绘祥林嫂的语段,思考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第二课时重点分析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课前要求学生对祥林嫂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进行揣摩。第三课时围绕环境描写对小说主题的作用进行探讨,课前让学生找出小说中有关环境描写的内容并思考其作用;提示学生思考序幕和尾声的“祝福”的意义,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以三个课时为基础,分别探讨三个不同重点与侧面,为学生的自主预习设置明确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带着任务对小说展开预习并融入自身的主观思考,以便为后续基于任务的课堂探究学习做好知识铺垫与准备。
(二)设计任务以驱动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型课堂的主体环节是基于任务目标的学习探究活动,课堂中的探究又以同伴互学的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组织形式。教师以小说教学的目标为基础,以重难点知识的探究为内容,以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为手段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讨、交流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项目化学习达成任务探究目标。
以《祝福》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其主要内容与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并进一步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读懂小说主旨“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笔者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祥林嫂的死与哪些人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些人分别是怎样逼死祥林嫂的?让学生围绕探究任务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别围绕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鲁镇上的人们来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