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小学生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摸索体会。
一、提供直观表象,发展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要进行逻辑思维时往往依赖于直观,实物直观可以使学生获得研究对象的真实、具体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实物直观的演示操作,并让学生观察、实验、动脑、动口,使他们有大量的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1、直观形象思维。这是以实际操作行为为依托的数学思维。思维的客体是本人正在接触的事物,直接操作的物体,思维与动作没有分开。这种思维主要是协调感知和动作。例如:初入学的学生学习“7”的组成,学生拿出7个方块一边摆一边说,这是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的初步的分析综合,如果动作中断,思维也往往就此中断。
2、具体形象思维。这是以事物的表象为依托的数学思维,它是由具體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要注意”过渡”二字。小学生往往要以具体的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对这种“过渡”不是单纯的一减一加的关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成分逐渐加大,数学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往往兼而有之,始终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小学六年级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通过借助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借助学生掌握的思维方法,完成了这个课题。通过操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条理性和灵活性。
二、强化刺激,发展思维
心理学认为,强化条件情况的刺激,合适的引导,会引起学生的联想,加速信息因子的组合,获得解题的途径,提高思维能力。我在教分数工程问题之后,出了这样一题练习题:“某登山运动员从山脚到山顶,再原路返回,他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这个运动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此题比较抽象,没有告诉从山脚到山顶距离的具体数字,加之,学生对“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值”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为了突破难点,理清思路,我出示以下问题,边提问,边让学生回答:(1)怎样求时间?(2)怎样假设上、下山的总距离?(3)怎样求平均速度?引导学生根据上述三个问题,去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最后学生得出了两种解题方法。这样,利用类比联想,强化刺激,揭示规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运用迁移方法,发展联想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如果不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就会割裂知识的系统性,违背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的逻辑性,因此,要温故而知新,组织合理的知识迁移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发挥思维的内化作用,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我出示了一道应用题,一位工人3 天做了l800零件,照这样计算,5 天能做多少个?首先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然后用比例解,让学生比较用比例解与用其它方法的不同点和共同点,用比例的难点在哪儿,由学生解答以后,教师才讲解用比例解的方法,这就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发展了思雄。
四、鼓励合理猜想,培养直觉思维
数学猜想是运用非逻辑手段所得到的一种数学假设,它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时的一种策略。直觉思维本身蕴含着相当合理的猜想,是具有独创性的。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讲清算理,阐明解题的依据,也要重视学生非逻辑的直觉思维的培养。根据心理学家、数学家的研究,这种跃进式的思维在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中显得更为突出。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下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样的学生不在意,说他们是“猜的”,一下子扑灭了孩子的智慧火花。科学的发明往往都是先猜想,假设然后再证明,猜不对,却又向真理靠近了一步,也是难能可贵的。在一些数学难题中,往往需要“猜想”,然后演算,对于直觉思维,合理猜想.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还要善于捕捉它,有意识地培养它。
五、指导学生主动的操作
主动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小学生的操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往往是被动的,不是真正为了理解题意、解决问题而主动操作。因此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操作。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我并不是一下子告诉他们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然后让他们死记硬背把它背下来。学习之前,我提出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边讨论边摆弄着手中的三角形纸片。通过讨论有的把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有的把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拼成一个大角,再用量角器量……这时在探究动机的推动下,学生逐步建立起感性认识。接着我引导学生看书,通过看书学生发现自己动手操作的结论与书里的一致,心里非常高兴,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总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发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加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加工,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加强思维的训练,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艳明.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J].理论界.2007年09期
[2]商秋燕.略谈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1年0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小学生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摸索体会。
一、提供直观表象,发展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要进行逻辑思维时往往依赖于直观,实物直观可以使学生获得研究对象的真实、具体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实物直观的演示操作,并让学生观察、实验、动脑、动口,使他们有大量的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1、直观形象思维。这是以实际操作行为为依托的数学思维。思维的客体是本人正在接触的事物,直接操作的物体,思维与动作没有分开。这种思维主要是协调感知和动作。例如:初入学的学生学习“7”的组成,学生拿出7个方块一边摆一边说,这是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的初步的分析综合,如果动作中断,思维也往往就此中断。
2、具体形象思维。这是以事物的表象为依托的数学思维,它是由具體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要注意”过渡”二字。小学生往往要以具体的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对这种“过渡”不是单纯的一减一加的关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成分逐渐加大,数学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往往兼而有之,始终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小学六年级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通过借助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借助学生掌握的思维方法,完成了这个课题。通过操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条理性和灵活性。
二、强化刺激,发展思维
心理学认为,强化条件情况的刺激,合适的引导,会引起学生的联想,加速信息因子的组合,获得解题的途径,提高思维能力。我在教分数工程问题之后,出了这样一题练习题:“某登山运动员从山脚到山顶,再原路返回,他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这个运动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此题比较抽象,没有告诉从山脚到山顶距离的具体数字,加之,学生对“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值”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为了突破难点,理清思路,我出示以下问题,边提问,边让学生回答:(1)怎样求时间?(2)怎样假设上、下山的总距离?(3)怎样求平均速度?引导学生根据上述三个问题,去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最后学生得出了两种解题方法。这样,利用类比联想,强化刺激,揭示规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运用迁移方法,发展联想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如果不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就会割裂知识的系统性,违背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的逻辑性,因此,要温故而知新,组织合理的知识迁移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发挥思维的内化作用,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我出示了一道应用题,一位工人3 天做了l800零件,照这样计算,5 天能做多少个?首先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然后用比例解,让学生比较用比例解与用其它方法的不同点和共同点,用比例的难点在哪儿,由学生解答以后,教师才讲解用比例解的方法,这就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发展了思雄。
四、鼓励合理猜想,培养直觉思维
数学猜想是运用非逻辑手段所得到的一种数学假设,它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时的一种策略。直觉思维本身蕴含着相当合理的猜想,是具有独创性的。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讲清算理,阐明解题的依据,也要重视学生非逻辑的直觉思维的培养。根据心理学家、数学家的研究,这种跃进式的思维在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中显得更为突出。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下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样的学生不在意,说他们是“猜的”,一下子扑灭了孩子的智慧火花。科学的发明往往都是先猜想,假设然后再证明,猜不对,却又向真理靠近了一步,也是难能可贵的。在一些数学难题中,往往需要“猜想”,然后演算,对于直觉思维,合理猜想.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还要善于捕捉它,有意识地培养它。
五、指导学生主动的操作
主动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小学生的操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往往是被动的,不是真正为了理解题意、解决问题而主动操作。因此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操作。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我并不是一下子告诉他们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然后让他们死记硬背把它背下来。学习之前,我提出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边讨论边摆弄着手中的三角形纸片。通过讨论有的把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有的把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拼成一个大角,再用量角器量……这时在探究动机的推动下,学生逐步建立起感性认识。接着我引导学生看书,通过看书学生发现自己动手操作的结论与书里的一致,心里非常高兴,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总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发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加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加工,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加强思维的训练,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艳明.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J].理论界.2007年09期
[2]商秋燕.略谈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