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
  城市是有性格的。触摸它的文化之脉,可从山水入手,以行走的方式;可从人物入手,以交流的方式;也可从文字入手,以阅读的方式。
  愿作您的文字向导,开始一段纸上之旅,共赴一场文化之约。或许,真实的收获应该远胜于此。
  
  胡同,是老北京的文化标签,承载着城市几百年来的历史记忆。青砖灰瓦笼罩下的胡同文化,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多彩的百姓风情,鲜活的诗情画意。这里的风味,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翻看旧时的照片,打开文人的笔记,老北京的文化味道咀嚼不尽。
  
  ☆胡同的文学掠影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每条胡同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砖一瓦记下历史变迁,不少文学作品也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都的秋》:前沿北海
  前海北沿在银锭桥之东什刹海前海南岸,是一条依湖而成的街道。这一段路上,一边是什刹海特色的杨树,另一边则是高矮层叠的房屋。
  据说郁达夫曾住在什刹海之滨,具体的位置大概是今天的前海北沿11号院。院子紧邻着什刹海的北岸,岸边高大的杨树把院子笼罩起来,搭配上远处的湖心岛,实在是一幅恬适素美的图画。
  《故都的秋》就写于美丽的什刹海之滨,“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使所有的秋意在这一瞬间便已经凝固成了生活的颜色,文字美而细腻。
  《红楼梦》:花枝胡同
  花枝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德胜门内大街,北至三不老胡同,较为曲折。这条胡同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代,当时即称为花枝胡同,后来在民国时期,曾改称为花针胡同。
  花枝胡同位于恭王府西侧,在《红楼梦》中曾有过关于“小花枝巷”的记载,同时,很多人考证认为恭王府就是“大观园”的原型,从而也使这片地方和《红楼梦》联系到了一起。花枝胡同也不例外。
  花枝胡同勾起红楼旧梦,那么尤二姐是否真的暂住在这里呢?小说第64回里写道:“不过几日,早将诸事办妥,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间。”贾琏“金屋藏娇”的秘宅隐匿巷内,美丽的“红楼二尤”的轿子,常咯吱咯吱打这儿穿过,贾琏的高头大马的蹄声,隔三岔五在幽静的胡同哒哒回响……
  红学家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中的小花枝巷指的就是这个花枝胡同。
  《城南往事》:南柳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见时来,来时莫徘徊……”这是小英子喜爱的歌声,《城南旧事》也是林海音的代表作。
  林海音,5岁时随母亲由台湾来到北京,在这里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代。当时,她主要生活居住在北京城的宣南地区,曾先后在椿树上二条西口路南福建永春会馆、虎坊桥大街广东蕉岭会馆、南柳巷福建晋江会馆等地住过。《城南旧事》是她以自己这几处旧居和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为背景创作出来的,如今唯有南柳巷晋江会馆,至今仍然保留着老院落。
  南柳巷是南北走向的胡同,临街开门,一般正房要朝西,不是最好的选择,晋江会馆开两道门,避免了这种不足,门中门,院中院,还有影壁和月亮门的若隐若现,使得这个其实只有一层院落的晋江会馆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五幕话剧:小井胡同
  《小井胡同》中国5幕话剧。1985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描写北京城南一条小胡同从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居民的命运,对政治动乱中种种荒诞现象进行了批判和嘲讽,对受命运拨弄的普通民众寄予真挚的同情与爱。剧中生活场景、人物形象都极真实自然,语言质朴、生动,具有北方市井风味。
  编剧李龙云继承了老舍先生对北京文化的透彻领悟和对北京民俗的深入了解,剧中人物的幽默性格、风趣的带有北京泥土味的语言以及独特的行为方式等,无不透视出千年古都所具有的独到韵味。
  
  ☆作家的胡同情结
  老北京的胡同牵动着文人的情丝,留下了许多有关胡同的文学记忆。
  大凡在北京住过的人,一旦离开了,就总会不断惦念着它,惦念那里大大小小的胡同以及那一扇扇门开向胡同的四合院。每逢春秋佳日,抬头望见胡同和四合院上空高高覆盖着的蓝天,耳边还听得一阵阵传来清越的鸽哨,顿然会惹起无限遐思,有时胡同里还会迈进来一列长长的运煤驼队,那沉重的蹄声和曼长的驼铃时响应和,立刻就会让人意识到离北京城不远就是长城和长城外的朔方沙漠。
  ——王辛笛《记忆中的北京胡同》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磁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丝”,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乎乎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萧乾《老北京的小胡同》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
   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网友绘制的北京胡同地图
  ——史铁生《故乡的胡同》
   适宜漫步的是东城西城那些僻静而整洁的胡同,当然是在没有风沙和寒冷的夏秋之季,偶尔地你看见一个卖糖葫芦的推着车一路叫卖,看见一些未经改造破坏的四合院门墙在阳光下闪着朴拙而古老的色泽,听见某个门洞里传来老人聊天的声音(老北京人说话尤见韵味和美感),你会觉得北京其实也是安溢闲适的养生之地。
   北京胡同的名字风格迥异,有的简单机械,譬如东四八条,东四十二条,有的通俗象形,譬如拐棒胡同、羊肠胡同,有的充满历史沧桑感,譬如钞库胡同、兵马司胡同,还有的取了一个美仑美奂的名字,譬如百花深处。它们会令你掩嘴失笑,也会使你浮想联翩。
   ——苏童《北京胡同》
  它灰中泛青,褪色的黄围墙内檀木清香缭绕,在朱门秀阁间漂浮,似乎还能够听到深宅大院里的绸衣窸窣声、泉水溅泼声和走在石板地上拖鞋的噼啪声——我想这些都是种如同蜘蛛网一般匀称精美的文化所发出的声音。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捕捉新北京的故都余韵》
  
  ☆胡同的名人风景
  在胡同中探寻那些当年名人的生活足迹,会感到如此寻常巷陌突显出神圣与不朽的灵性与诱人的文化芬芳。
  才子佳人:总布胡同
  191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时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东总布胡同马路,这也是北京的第一条马路。1931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居住北总布胡同,那所房子成了有名的“太太的客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孕育出了无数思想、作品和人才。上世纪30年代与梁思成夫妇毗邻而居的是金岳霖。由于志趣相投,交情甚深,常在其寓所举办的周末沙龙,在京城也小有名气。在东总布胡同45号院(老门牌),还住过一批著名作家,像赵树理、严文井、张光年、刘白羽、萧乾等。
  名人荟萃:菜市口胡同
  这条胡同一直以名人众多而著称。在此居住过的有曾国藩、左宗棠、徐乾学、毕沅、洪亮吉、李大钊、刘崇佑、秋瑾、龚自珍、刘光第、李石曾、蔡元培等人。“五四”前夕著名报纸《晨钟报》(后改《晨报》)设此路西。李大钊是《晨钟报》主编并住在此。北京最早的女学堂也设在此,秋瑾任教习。秋瑾主编的全国性第一份报纸——《中国女报》在女学讲习所代售。曾资助周恩来赴欧勤工俭学的齐崇佑大律师住在胡同中段路西。1999年8月正式建成菜市口大街,现在菜市口胡同已成为历史名词。
  
  ☆胡同的文化载体
   对老北京人来说,看不够的是四合院,听不完的是胡同里的叫卖声。四合院和叫卖声自然而来地成为胡同文化最好载体。
   穿越历史的叫卖声
  侯宝林大师在他的相声段子里,描摹过这种胡同里的叫卖声,老舍先生在他的《龙须沟》里也表演了一段卖小金鱼儿的口活儿。这种胡同交响曲都在表达着老北京的韵味。
  老北京叫卖原本是流动的小商小贩在胡同中兜售生意,所创造的一种商业广告。在明代已有记载,至晚清和民国发展至鼎盛时期。
  叫卖也是有讲究的,每个月都有不同时鲜东西卖。早些年城南城北的吆喝就不一样。就拿卖冰糖葫芦的来说吧,东南城的吆喝倔、干;西北城大宅子比较多,在大门口吆喝要拖长音,既要让院子里的人听见,还得透出优雅,不能让人听着野腔野调的。在闹市中吆喝,讲求音短、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有想买的冲动。在正月的庙会是这么吆喝:“逛庙来,大糖葫芦哎,扛串走吧您,一人高的——”
  胡同里的叫卖声儿,那是老北京的音符,用老北京的话说:“那叫地道!”
  承载深厚文化的四合院
  “老北京”的四合院的“点”、“面”结构构筑起具有浑厚文化底蕴的老北京。
  “尊老爱幼”在四合院文化中有着突出体现。如正北的上房必须由大家庭中最年长者居住,整个家庭自然也要围绕着辈分最高的老者生活。而作为长辈或年长者,对后生晚辈也要呵护有加,时不时地规劝和教诲。一个四合院一大家如此,一个四合院中若干户居于此也如此,久而久之早已经成为北京四合院文化的一种基本的长幼意识。
  四合院在环境美化上也往往渗透着传统文化理念。四合院中忌讳种桑树、梨树,不种松树、柏树。石榴树,每逢开花时节,鲜红烂漫的石榴花让人们感到一种火红的生活气息,春华秋实寓意吉祥兴旺的含义,也有多子多福的暗喻,所以石榴树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标志性植物。庭院之中,石榴树、月季花,葡萄架、金鱼缸,人们将大自然的缩微景致搬进了四合院,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与今天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更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趣。
  
  老北京胡同存在了很多年,它们是时间,是文化,是历史,穿越了风雨和时空,承载了历史和文化,令人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期刊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望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
期刊
【引子】  高考已是尘埃落定,但对于高考的议论远没有结束。近日一份今年法国高考哲学题目在微博上引起热议,"洋高考"再次刺激着大家的神经。  都说中国高考难,放眼世界一看,原来“洋高考”也不简单——考的不是知识,是思想。究竟有不简单,看看它的作文题就知道了。  【文题】  法国  法国统一中学毕业会考2012年试题  文科试题  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  2.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么?  3.解释
期刊
当我数着壁上报时的自鸣钟,  见明媚的白昼坠入狰狞的夜,  当我凝望着紫罗兰老了春容,  青丝的卷发遍洒着皑皑白雪;  当我看见参天的树枝叶尽脱,  它不久前曾荫蔽喘息的牛羊;  夏天的青翠一束一束地就缚,  带着坚挺的白须被舁上殓床;  于是我不禁为你的朱颜焦虑:  终有天你要加入时光的废堆,  既然美和芳菲都把自己抛弃,  眼看着别人生长自己却枯萎;  没什么抵挡得住时光的毒手,  除了生育,
期刊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写信,也不能说明
期刊
编者按:  伦敦,2012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地,这个夏天街头遍布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此,我们将带您另辟蹊径,跟随罗杰?塔厚尔做一次特别的伦敦文学漫步,沿着名人生活的足迹,游遍英伦的大街小巷,感受异国的人文气息。  罗杰?塔厚尔1988年起为《出版新闻》记者,见过作者逾百,参与伦敦城内文学大事无数。在《漫步文学伦敦》(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出版)一书中,他聚焦于伦敦城中无数与作家、剧作家及诗人有关联的路线
期刊
编者按:诗经之位,鼻祖,开天地;诗经之语,婉约、精致;诗经之味,说不尽、道不明;诗经之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赏析诗经,不从流、不生硬。以而今现在之观,品远古先人之态。盼兮、乐兮、赞兮!    桑实 整理  《诗经》里的故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
期刊
又是一年毕业时。  每到这个季节,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别样的味道,一半是怀念,一半是憧憬。走在人来人往的校园里,常会听到:“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很是应景,原来离别还可以写得如此淋漓。仔细想想,“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古人好多事都是写尽,深切的痛楚潜伏在表面的平静里,愈发深切。   毕业,难免伤感。回顾过往种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那些场景,将不复再现。伤感,或许源于“不复现”
期刊
1975年冬季的一天,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一所高中的操场上,一个女孩正蹲在凛冽的寒风中沉思,她时而仰望天空,时而眉头紧锁,她在思考: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是啊!她正面临着人生的岔路口。父亲是一个地道的“修鞋匠”,靠做修鞋维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16岁的她已经懂事了,看着父亲含辛茹苦地挣钱,她的心里总是涌着酸楚,于是打算辍学挣钱养家。   她把辍学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父亲勃然大怒,骂道:“你真
期刊
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能让人们为之奋斗的东西,可以大到如同一棵松,迎向霜雪傲视冷雨,屹立在巍峨的山脊;也可以小到如同一株草,嫩叶埋在土里,根脉却伸向大地。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放飞理想的翅膀,不要在意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不要在意脚下是否会有坎坷崎岖,只要心存理想,就一定能找准前进的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