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制度的比较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3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商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综合国力的象征,越来越被重视。美国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贸易关系的越加紧密,贸易的法律冲突也越发增多,被诉至法院的商标侵权案件也愈发增多,加上近年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强调,在这种环境下对中美两国的商标侵权制度进行研究比较,不断完善我国现有商标侵权制度,使我国商标制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竞争力,不断与国际化接轨。
  关键词 商标侵权 美国 中国
  作者简介:胡彦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039-02
  商标,代表着商标权人、消费者甚至社会公众的广大利益,其制度本身的独特性和对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商标侵权之滥觞,同时我国和美国在历史沿革、商标侵权构成要件、侵权行为等方面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别,具有比较之可能性。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必須与美国这样的商标制度完善的国家相互比较学习。
  一、中美两国商标制度历史沿革之比较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确立商标制度的国家之一, 1870 年美国第一部成文的联邦商标法诞生。因该法是美国国会根据宪法中的“专利与版权条款规范商标领域,不久联邦最高法院以违宪而被废止。1891年和1905年,国会相继颁布了第二部和第三部联邦商标法。美国现行的商标法是 1946年制定1975 年最后修订的商标法,先后历经 13 次修改。直到1946年美国国会才最终通过了1946年《商标法》,可见新的立法进程多么困难。该法也因为当时的国会议员兼美国众议院的专利委员主席Fritz Lanhanm通常被称为《拉纳姆法》。在其生效的50年里大约经过30多次的修正使得该法成为最合理、与时俱进并有效的法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商标被界定为制造者、生产者或者产品供应商使用,通过本意来表明商品的起源、归属、产地,代表一种对无形信誉的所有,它让人能清楚的辨识使用商品的来源,因此商标也被清楚的定义一种无形资产,一种法律上的权利。同时,由于美国的商标法实在判例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商标有关的判例不但解释和创制了商标法,又有效地解决了商标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高效的推动了商标制度的发展。总之,美国的商标法以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形成许多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美国商标法注重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避免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经营者、生产商的误认是基本立法考量。
  而我国在清末修律之前,可以说是没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商标法规,也没有专门的商标制度。尽管我国商标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中国各类行业商人和手工业者在生产和销售自己产品的过程中,就出现过使用牌号的现象,如宋代山东刘家铺子生产销售的“工夫针”,即以“白兔”为牌号。政府从未颁布过相关法律在对民间的行为进行控制管理,但是一些民间工商业组织制定的民间版的禁止冒牌规则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直到1898年的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曾发布法令对中国商人的商标提供保护,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进行商标申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在对外通商条约中订立了不少保护外国商标的条款;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标法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直到改革开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被迫受到国际和国内的双重舆论压力下,我国开始把知识产权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问题开始高度重视。在短短的几十年的努力下,商标等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从1982年通过的《商标法》于1993年的第一次修改决定,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商标法实施细则,甚至还在实体法方面专门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等罪名来不断完善商标体系。
  但是对比中美商标法律的历史发展,我们能看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之初,都有运用商标防止混淆假冒的目的。然而,在对商标侵权的本质认识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社会认识与政府认识,仅停留在商标是一种工具的层面,一种防止混淆、冒牌等行为发生的有效工具,商标并未被认为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也谈不上国家层面的保护;对于商标所有人来讲,商标所能带来的利益是有限的,商标侵权的行为,被认为是违反了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而应受到惩罚。而美国的社会认知及政府认知,逐步提高到商标是一种财产权利,一种不同于普通财产权的无形资产,一种在商业竞争中具有无可代替作用得分法律权利。而要将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来保护,则需要从法律意义上确立私权的不可侵犯性。
  而非如我国将商标侵权作为国家的公权力靠行政机关来予以打击和对商标的保护。我认为,中美两国在商标制度背后的法律文化如此大的差异悬殊是导致制度不同的最根本原因。
  二、 商标侵权行为和构成要件之比较
  在众多侵权行为中,理论界将商标侵权行为分为两种最典型的情行:混淆性侵权和淡化性侵权,在讨论侵权行为的基础上再引申出侵权的构成要件。美国《兰哈姆法》对于混淆性商标侵权行为是这样表述的: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在任何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该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标记,都可能引起混淆、误认、或者欺骗。而第二类淡化性商标侵权行为,可以说美国是最早制定反商标淡化法的国家,早在1947年马萨诸塞州就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饭商标淡化法》,规定“对可能造成的商业损害或者对于一个注册商标、或者依照普通法而有效的标记、商号的显著性造成的淡化行为,无论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商品来源是否存在混淆的可能,均有权提出禁令救济”。
  美国FTDA对商标淡化的定义是可能弱化驰名商标的显著特性或者贬损驰名商标声誉的行为,而不论是否存在实际或者可能混淆,不论驰名商标所有人与其他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竞争,也不论是否造成实际损害。 通过这两种典型的商标侵权行为的分析,我们能认为商标侵权的一般构成要一是行为要件,就是对他人注册商标的使用,包括未经商标权人许可的使用、商业性的使用、商标意义上的使用三种情况。   因为美国等国家一直将商标权作为私权来看待,所以未经商标权人同意而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必定被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这也就是混淆侵权行为的体现,同时也是传统商标侵权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构成要件。第二种情况就是在商业过程中使用即商业性使用他人注册商标,例如将他们的著名商标抢注为企业域名等行为都被视为商业性使用,是一种商标侵权行为。第三种商标意义上的使用,最具有争议性的行为要件,英国的阿森纳诉瑞德案最具有代表性,英国高等法院和欧洲法院对在阿森纳足球俱乐部外的小商贩瑞德销售的印有阿森纳标记的球衣,这种未指示商品来源的使用,只是供球迷们作为支持球队的一种象征性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争论不休。我们认为只有在作为商标使用,即只有将与某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记用作指示或区分商品或者服务来源时,才能构成商标侵权行为。二是后果要件,即对他人注册商标的使用要达到可能混淆或淡化的程度。對他人商标的使用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构成商标侵权行为。混淆可能性是传统商标法认定侵权的唯一标准,适用于所有商标,各国对于混淆可能性的大多程度的标准也大有不同。淡化是现代商标法认定侵权的标准,但仅适用于驰名商标,适用范围也有限,可以说淡化标准是混淆标准的补充和延伸。三是因果关系要件,即必须是只有存在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才能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这点与民事侵权行为并无不同。
  在了解了商标侵权行为和三个构成要件后,来比较研究我国的混淆性侵权行为和淡化性侵权行为。我国《商标法》第52条第1项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与美国商标法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立法的漏洞:在商标侵权构成要件描述上仅规定了行为方面的要求,而没有后果要求,即对他人商标的使用一旦发生,不问其达到何种程度,均构成商标侵权。而这一缺陷,在商标执法使劲中将混淆可能性的内容融入对商标近似和商品类似的解释当中,以可能引起混淆的近似或类似作为认定侵权的标准。
  再次,来比较中美两国对于淡化侵权行为的不同,也就是对驰名商标保护的不同。如美国的《兰哈姆法》第45条的规定,此处的淡化是指降低驰名商标指示和区别商品或服务的能力,而不论驰名商标所有人与其他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竞争,也不问是否存在混淆可能性,只要某一商标具备驰名特性,就可根据该法寻求反淡化保护。而美国对淡化的定义是十分宽泛的,其目的在于包容法院所认可的所有的淡化方式,也是对驰名商标权人最强有力的保护。例如美国曾判决过禁止将相机胶卷公司”柯达“商标使用在非相同或类似自行车等商品上。而我国《商标法》第13条第2款“就不同或者不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该款一直被认为是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单从字面上看我国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采取的是”误导公众”的标准,但是这与美国商标法第43条规定的“降低驰名商标指示和区别商品或者服务的能力”的标准是不同的。“误导公众”标准侧重于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而美国标准侧重于对驰名商标所有人利益的保护。
  因此在实践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漏洞——没有混淆可能性的误导公众,按照第13条的都非类似商品或服务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而对于在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他人驰名商标却未产生混淆可能的行为,既不属于13条规制也不属于52条管辖。这样的立法漏洞,无论是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上,还是对驰名商标注册人利益保护的重要性来说,都是现代商标制度体系所不能容忍的。
  三、 结语
  由于两国的在历史发展与现实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两国在立法上的追求和商标侵权制度上的种种差异。研究和了解两国在这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我国进一步完善商标保护方面的工作,无论是对商标侵权认定标准的进一步完细化来提升在实践中的指导性;还是普及商标的私权性概念,逐步减少国家公权力的异化和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自由裁量权肆意恶化;更甚是对我国国际贸易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信誉度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注释:
  孙南申.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5-66页.
  王黎明.最初的交锋——中外首次知识产权谈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第26页.
  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页.
  周家贵.商标侵权原理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第96页.
  《关于商标行政执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1年)》国家工商局.
其他文献
摘要用人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如何理清各种聘用关系?用工主体如何规范各种聘用合同的分类和管理?本文将就上述问题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用工主体聘用合同劳动关系雇佣关系  作者简介:金家特,贵州宇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执业律师,中国法学会会员。案例导入:廖某,男,现年61岁,经人介绍到某酒店监控室值班,后因突发疾病深夜死于工作岗位。廖某家属要求单位认定为工伤并支付抚恤金及补助金等各项损失人
摘 要 我国《物权法》承认土地空间权的存在,但没用赋予空间权独立的法律地位。我国城市的土地权利系统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日本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设立了地上权,包括普通地上权和空间地上权。借鉴日本的做法,我国立法应当将土地空间权视为独立的物权,将空间利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别予以规定,我国的城市土地的权利系统由国家对土地和空间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空间利用权构成。  关键词 空
摘要:本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背景下,以侵权责任法(特别是惩罚性赔偿条款)为视角,思考我国法律实施乏力的难题。通过对法律实施的实效、效果与效益等一系列概念的厘定和分析,指出我国法律实施乏力的关键在于过分追求制度圆融,价值取向不明朗;过分着眼权利面向,个人面向被忽视。并通过对两大法系的对比观察,提出一个立足法系交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系统的构想。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 制度圆融
摘 要 正确对待和处理当前的警民关系,努力改善警民关系,是各级公安机关值得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海北藏族自治州社会治安形势的复杂化和民族成分的多元化,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掌握和分析海北藏族自治州当前警民关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中探索适合海北藏族自治州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警民关系 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马卓玛杰,海北州海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得尤其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生必需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意识与能力  作者简介:李玉宏,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
摘 要 本案以今年暴雪公司和Valve公司的Dota2商标案例为切入点,对嵌套式游戏模式作了详细介绍,深入挖掘出其中嵌套式游戏模式所产生的商标权属法律问题——商标使用竞合的商标权纠纷。分别运用商标法与法经济分析方法对该案对应的法律空白是否应当进行规制作了剖析。最终综合上述分析结论提出,应赋予载体软件开发企业EUAL用户终端协议的制定权利,以及“改制地图”制作者面对软件开发企业EUAL用户终端协议的
摘 要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波动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应对历次经济周期,中国实施的主要的宏观调控法规与政策为切入点,粗浅分析经济法的灵活性在经济周期中的体现。  关键词 中国经济周期 宏观调控 灵活性  作者简介:姜妍,西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
摘 要 上市公司并购有助于提高公司资本的运营效率,实现公司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避免公司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虽然在并购过程中少数股东一样享有者所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的股东权,然而实践中,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少数股东权益经常受到侵害投资信心经常遭受沉重打击,股东权益保护工作长期被忽视,本文从信义义务、信息披露制度和评估权制度的建构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信义义务 信息披露 评估权  
摘 要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先驱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同时,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滋养,并由此而塑造出他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评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些基本特征。虽然有必不可免的“误释”、“误读”,使得孟德斯鸠所设想的中国和所观照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自相矛盾的现象。但是其对中国法律的阐述不仅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看法,也影响中国人对自己
摘要 碳排放交易制度目前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它同时也是环境公共治理框架的一部分。本文以文献综述为视角,首先整理与分析了学界对于环境公共治理基本理念与基本机制的主要观点,进而指出碳排放交易制度在框架构建与制度设计时,应当遵循环境公共治理框架,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的多元善治体系。  关键词 环境公共治理 理念 碳排放交易  作者简介:陈惠珍,中山大学法学院。  一、环境公共治理的理念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