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周期与经济法的灵活性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s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波动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应对历次经济周期,中国实施的主要的宏观调控法规与政策为切入点,粗浅分析经济法的灵活性在经济周期中的体现。
  关键词 中国经济周期 宏观调控 灵活性
  作者简介:姜妍,西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1-083-02
  经济周期实质上反映的是一国的经济体系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偏离与调整的过程。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方式一直都是不断变化的;经济在沿着其总体发展趋势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有时发展地很繁荣,有时又会出现低迷现象,经济在其总体发展趋势中,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一、经济周期的简要解释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此后经济学家们开始注重对经济周期这一问题的研究,他们给经济周期下了此定义:“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从经济学家们的描述中,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经济周期:经济活动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出现并不断重复的现象就是经济周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运行阶段与历次宏观调控措施回顾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存在着争议。一般根据经济增长率的“谷—谷”划分法,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运行的阶段划分为: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2000-2009年、2010-至今。
  (一)1978-1981年间的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措施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运行速度猛增、财政赤字较为严重、外贸赤字出现及外汇储备接近于零,此即第一轮经济过热。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调控措施:搞好整体平衡;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抽紧银根,大力减少货币投放和各项贷款;加强物价管理,严格控制物价上涨。
  (二)1982-1986年间的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措施
  经过1982-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投资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能源、交通、通信和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出现短缺和价格的快速上涨。因而,1982-1986年宏观调控面对的形势是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针对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政府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措施: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控制银行借贷规模、控制自筹投资、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等;同时,政府还采取了管理和监督检查物价、对信贷进行全面检查等措施。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央行职能。
  (三)1987-1990年间的经济波动和宏观调控措施
  1987年为上个经济周期的恢复期。1988年我国实行的价格改革引起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抢购热潮。伴随抢购风潮的是银行存款挤兑风潮,从1988年9月到1991年年底,我国进行了为时三年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调控主要集中在1988年和1989年,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是:加强调控物价;加强控制信贷规模,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缩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
  (四)1991-1999年间的经济波动和宏观调控措施
  1991年中国经济增长走出低谷后,我国经济开始迅速启动起来,步入高速增长时期。从1993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出现经济过热现象,金融秩序混乱。
  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政府注意到信贷和投资过快扩张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199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进行宏观调控的通知》,提出了有关调控措施。1993年6月,国务院提出了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央行于1993年5月、7月分两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993年12月,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自1994年开始,财政出现赤字后向银行透支不再被允许;1995年1月、7月两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995年、1996年继续实行双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这次调控的最大特点是政府综合运用各项调控措施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充分运用利率政策调控经济取得了很好的调控效果。财政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通过发行国债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这一时期是政府配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阶段。
  从1998年开始,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国内供求关系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通货紧缩与有效需求不足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对此,宏观调控措施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扩大内需、稳健的货币政策。
  (五)2000-2009年间的经济波动和宏观调控措施
  2001年开始,我国经济周期进入上升阶段。到2003年,随着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我国经济走出了通货紧缩。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迹象和一些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较快增长,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决策和安排。此次宏观调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货币政策特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在调控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呈现出过快增长的特点,一部分行业出现了投资过剩,经济出现局部过热,通货膨胀日渐加大。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政府于2004年年底将宏观调控措施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转变,以此避免投资和资产价格的过度攀升。   2006年,全球各类资产大幅度上涨,导致国内资产价格也随之上涨,流动性过剩成为我国经济的首要问题。此外,旺盛的消费需求也为新一轮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另外,由于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强劲的出口势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2007年和2008年我国经济再次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因此,反通胀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同时,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于次年蔓延至全球范围,形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外部需求显著收缩,国内失业比例增加,加上全球通胀压力开始缓解,通缩风险同步增加,我国经济面临着刚刚“降温”又急需“升温”的境况。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可能面临的经济下行趋势与通货紧缩,2008年11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确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货币政策由“从紧”到“适度宽松”,显示出在多种的调控目标面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变化更具有灵活性。
  到2009年,我国各项经济数据全面下降,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一起下降,并且降至了近十年来的一个相对低点。但在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有所起色。而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经济在其带动下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
  三、宏观调控法的灵活性分析
  “法律必须是稳定的,但不可一成不变。”美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法学家之一罗斯科·庞德的这则名言揭示出了这样一个真理:法律应当并且必须具有稳定性,但其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稳定性,而不是绝对的,法律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应该根据社会政治、经济、人们的价值取向等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唯有这样,法律才是有价值的法,才是“活”法,才是“良法”。笔者将此界定为法律的动态性,即法律的灵活性。经济法的灵活性在一国每轮经济周期发生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经济法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宏观调控法,则更能充分体现经济法的这一灵活性。
  (一)宏观调控法的灵活性界定
  如前所述,宏观调控法的灵活性即: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和市场的变化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来实现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的职能。
  (二)宏观调控法的灵活性在经济周期中体现的特征
  1.变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经济周期阶段发生的背景既有“市场失灵”问题,亦有市场虽处于正常状态,但市场经济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就前一种情况而言,在我国市场经济出现缺陷时,国家当然要伸出“国家之手”,调整相关的宏观调控法规和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使市场恢复正常和健康状态,此时,宏观调控法便相应地呈现出了变动的特征。
  另外,“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国家针对每次经济周期产生的背景“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进行干预,使市场恢复正常,这也体现出了宏观调控法的变动性的特征。
  此外,即使市场处于正常状态,但这一时期的市场仍然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此时,国家不需也不应时时刻刻对某种具体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应该以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前提,若市场经济形势发生了改变,则国家的宏观调控法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宏观调控法又呈现出变动的特点。
  2.扩张性和回复性
  一方面,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是国家运用公权对私权的一种干预。政府权力如果不受制约,极易走向专制,从而就成为了破坏市场的“利维坦”。因此,作为经济法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宏观调控法律,其必然也具有潜在的扩张性的特征,这种扩张性会给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市场出现“失灵”现象,经济出现波动时,需要国家公权的扩张,对那些在市场经济形势正常时不应干预的经济关系进行干预,此时宏观调控法律应对经济周期的“扩张”是为弥补市场缺陷而“扩张”,是为了使经济波动趋向平稳和正常化。
  对于所述第一方面的宏观调控法律的“扩张”一定要加以控制,使其回复到“原貌”。这时,宏观调控法就呈现出了回复性的特征。而对于上述第二方面的宏观调控法律的“扩张”,其实也并不是没有限制,也需要对其加强控制,这是因为国家干预也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风险。如果对国家干预不加以控制,任由政府无限制地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就会导致出现新的市场缺陷,使市场再度失灵”。所以,对第二方面的宏观调控法律的“扩张”也同样需要控制,使其回复到干预前的“原状”,因而从这个层面讲,宏观调控法呈现出了回复性的特点。
  3.相对稳定性
  虽然每一经济周期运行阶段所呈现的特点和暴露的问题不尽相同,与此相对应的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也不相同,但并不能就此否定宏观调控法的稳定性。宏观调控法在具有动态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法具有动态性,但从细微处具体来看,正是一个个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宏观调控法律才促使宏观调控法持续、稳定地发展。
  四、总结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是经济规律运行的正常现象。为了应对这种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减少经济周期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每产生一轮经济周期,政府就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法规和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宏观调控法起到了弥补市场缺陷、保障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保障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伴随着历次经济周期的发生,我国宏观调控法也不断进步和完善,体现出了其不同于民商法、行政法等传统法律的灵活性。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调控法在应对经济周期中所体现出的灵活性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经济法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对我国宏观调控实践的历史回顾.中国市场.2008.
  [2]常春凤.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经济学家.2009.
  [3]杨柯,李燕.中国经济周期及其波动研究:1978—2010.红河学院学报.2011.
  [4][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吴勇敏,刘仲明.经济法动态性初探.浙江大学学报.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措施以及针对商业银行现状的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商业银行 法律制度  作者简介:王浩,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041-03  面对中小企业“三荒两高”(钱荒,用
摘 要 长期以来,在司法实践当中存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一押到底,直至审判结束,形成我国高羁押率的司法现状。《刑事诉讼法》第93条确立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但该制度存在有些不足,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审查期限、审查救济程序等方面对其提出完善设想。  关键词 逮捕 羁押 必要性审查  作者简介:黄宁,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11级政法干警定向招录培养体制全日制诉讼法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刑
摘要婚姻家庭是社会的基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一经出台,便引发全民大讨论,尤其是有关房产归属的规定令许多人感到不满。本文将针对大家的争议点分析此次司法解释(三)的相关规定,从本次司法解释对于物权法相关制度的引用,阐述婚姻法与物权法恰当衔接的必要性以及二者应当如何恰当地结合。  关键词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房屋所有权物权法  作者简介:李珍珠,郑州大学法学院。随着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的
摘 要 陪审团是英美法系司法制度的一个特色形式,地位重要且经久不衰。作为司法民主化的一个代表性体现,其大众化之特征与法官精英化之定位的关系值得探讨。本文将从辩证之角度,解析英美陪审制在大众化与精英化的相互作用中的发展;进而采取比较之思路,界定对我国人民陪审制下陪审员选择的借鉴。  关键词 大众化与精英化 陪审制 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
摘要用人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如何理清各种聘用关系?用工主体如何规范各种聘用合同的分类和管理?本文将就上述问题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用工主体聘用合同劳动关系雇佣关系  作者简介:金家特,贵州宇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执业律师,中国法学会会员。案例导入:廖某,男,现年61岁,经人介绍到某酒店监控室值班,后因突发疾病深夜死于工作岗位。廖某家属要求单位认定为工伤并支付抚恤金及补助金等各项损失人
摘 要 我国《物权法》承认土地空间权的存在,但没用赋予空间权独立的法律地位。我国城市的土地权利系统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日本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设立了地上权,包括普通地上权和空间地上权。借鉴日本的做法,我国立法应当将土地空间权视为独立的物权,将空间利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别予以规定,我国的城市土地的权利系统由国家对土地和空间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空间利用权构成。  关键词 空
摘要:本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背景下,以侵权责任法(特别是惩罚性赔偿条款)为视角,思考我国法律实施乏力的难题。通过对法律实施的实效、效果与效益等一系列概念的厘定和分析,指出我国法律实施乏力的关键在于过分追求制度圆融,价值取向不明朗;过分着眼权利面向,个人面向被忽视。并通过对两大法系的对比观察,提出一个立足法系交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系统的构想。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 制度圆融
摘 要 正确对待和处理当前的警民关系,努力改善警民关系,是各级公安机关值得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海北藏族自治州社会治安形势的复杂化和民族成分的多元化,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掌握和分析海北藏族自治州当前警民关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中探索适合海北藏族自治州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警民关系 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马卓玛杰,海北州海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得尤其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生必需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意识与能力  作者简介:李玉宏,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
摘 要 本案以今年暴雪公司和Valve公司的Dota2商标案例为切入点,对嵌套式游戏模式作了详细介绍,深入挖掘出其中嵌套式游戏模式所产生的商标权属法律问题——商标使用竞合的商标权纠纷。分别运用商标法与法经济分析方法对该案对应的法律空白是否应当进行规制作了剖析。最终综合上述分析结论提出,应赋予载体软件开发企业EUAL用户终端协议的制定权利,以及“改制地图”制作者面对软件开发企业EUAL用户终端协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