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母校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好!”上午,我走到校门口,发现一群同学站在门卫室旁喊我。
  “马校长,他们是上一届的学生,说因高考放假了,想进来看他们的老师。但因为老师们在上班,我叫他们下午放学时来。”一位门卫师傅说。“你们先到物外书吧,在那看书聊天,等一会老师们。”我对孩子们说,他们齐声答应着,兴高采烈地进了校园。
  我打电话给了曾校长,叫他安排学生成长中心的刘主任先照顾一下同学们,他说:“听门卫师傅说,昨天就有许多读高中的同学回来,快到放学时,才放他们进来。”我在电话中说,“这样不好,这个校园曾经是他们的校园,大家什么时候想回来看看都可以。”同学们重返母校,说明他们对初中生活是怀念且珍藏的,这里有他们的宝贵回忆。
  那么,什么样的校园、怎样的老师最值得同学们回忆和怀念,这可能是我们需要寻找的答案。《嫁接十一学校》一书中曾写过王海霞校长的一个案例:“一天下午,王海霞在初中部和老师们讨论后,抱着笔记本走进电梯,一群学生也跟着走了进来。他们背着书包,有的个头还没有长起来,有的已经高出她一头。他们眼神单纯,神情俏皮,精神抖擞,青春气息逼人,一看就是初一年级的學生。”站在他们的身边,王海霞校长心中忽然涌起一份感动。“中学对一个人一辈子的影响是很特别的,他们在人生最美好的季节,毫不设防、坦然地接受我们,给我们机会走近他们、影响他们。感谢他们,能让我在他们最美好的季节里陪伴他们。”
  忽然,王海霞校长对自己的言行紧张起来。“我有没有在无意间给他们带来一点儿伤害呢?”
  所以我想,一个好的,引人留恋的母校,应该有一位时刻关注学生心理,有着教育敏感度的校长。
  正午的阳光,从窗外樱树的树缝中泻了进来,透过办公室的窗户玻璃,我发现教学楼前平台上的木槿花已经在开了,再过十多天,就是中考的日子,2018年的毕业典礼也到了。在这木槿花开的6月,我们又将说“再见”。
  在每一届的毕业典礼会上,校长总是应该说两句话的,记得在2015年的6月,我说的是“母亲与母校”。
  当你挥手再见、上路远行时,给了你生命的人,你叫她母亲,而给了你成长的地方,你称它母校。
  母校是你挥手之前的校园,是你昨天和前天的学校,是你曾经拼搏和成长的地方。
  母校是用来回忆的,母校是用来忘记的,因为母校是一种过去,因为母校是一种记忆,一种成长的记忆。
  在时间的河里,记忆中不会有昨天的试卷题,也不会有昨天的书本和作业,记忆中只有曾经的老师和同学,只有曾经的我和你。
  母亲给了我们最初的模样,母校给了我们现在的模样,而最终的模样取决于我们自己。所以,成长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
  小树难以在大树的影下生长,因为教育,成长中的少年终将离开母亲和母校,带着爱,远走他乡。
  望着高考后重返母校的孩子们,我思绪万千:曾经的校园,永远是同学们的家,这个校园和这里的老师们,时刻欢迎同学们回来,也在时刻等同学们回来看看;爱需要说出来,但爱更是一种行动。重返校园,证明这个校园曾经有爱,并且爱在生长,是爱的回忆和记忆时常给了我们力量和勇气;当大家重返校园,要给学弟学妹以动力和方向,也要让曾经的老师看到你们的未来和希望;在重温时光,重温岁月的过程中,相信我们身临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找到重新再出发的信心、勇气、智慧和力量。
其他文献
为推动我国交响乐创作,本刊编辑部于2005年11月25日邀请在京部分专家召开座谈会,研讨我国交响乐的创作问题。知名作曲家、理论家苏夏、杜鸣心、石夫、汪毓和、李西安、高为杰、金湘、王西麟、叶小纲、关峡、杨青、王宁、张大龙、权吉浩、刘湲、秦文琛、郝维亚、郑冰以及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主席傅庚辰、副主席兼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中宣部文艺局干部马小龙等出席了座谈会。马小龙首先传达了最近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傅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職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
3月12日,今天是植樹节,我和老师一起播下了向日葵的种子。3月19日,向日葵、向日葵,你怎么还不发芽呢?3月22日,老师,快看!我的向日葵发芽了,好开心啊!  这是华苑幼儿园幼儿在课程活动“笔记大自然——种子的幸福之旅”中的一篇亲子笔记。通过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点亮儿童对自然生命的呵护和期盼。华苑幼儿园立足“点亮教育”的视角,努力践行“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的园训精神,确立了“尚自然、爱艺术、养品格
万寿桥小学是一所流动孩子、留守孩子、特异孩子较多的学校。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校构建友善追梦德育,搭建家校社共建的助梦舞台,谱写了“五大资源”协同育人的新篇章。  “天天蓝马甲”搭建家校平台。“蓝马甲”助梦家委会,由家长自主申报、学校审核成立,并以“蓝马甲”为象征,专门引领学校和家庭和谐育人的组织。设有德育、学习和安全三个部门,每个部门有16名家长组成,每天均有三个部门的1名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
时间:2005年1月7日 下午3∶30-9∶30  参加者:于庆新(《人民音乐》副主编)  陈哲(项目组负责人)  金娜(项目组音乐教育与传承研究)  记录整理:金娜    于:你们项目组刚刚从云南回来,又下去了40多天?  陈:对,12月我们带丽江玉龙县专管文化的县长参观了项目在兰坪的四个试点村寨。虽然工作中同样遇到一些问题,但我们很明确项目的形态和意义:以试点求突破,拉动信心,带动地方自己来做
视唱练耳课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学时最多、基础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视唱是指对音乐作品不经过预习就能视谱即唱或视谱即奏的技能,这种技能可通过视唱、视奏训练来达到。练耳即听觉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对音乐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丰富和提高其内在听觉,加强对乐谱的实际理解和音响效果的想象力。”①   目前,在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中,主要包括单声部与多声部视唱,音组、音程、
好的学术,一定是有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的学术。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的两部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简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师简读》,正是浸润着学者智慧、充满人文关怀、给人以思想启迪与心灵触动的用心之作。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逢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逝世75周年,这两部著作既是献礼建党100周年之作,又是纪念陶行知先生之作,同时也是第37个教师节之际送给广大教师的经典之作。  与以往
采访时间:2005年5月22—25日  采访地点:黎平县县城侗族大歌艺术团,黎平县岩洞镇中学、小学,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  采访对象:黄奶蛹(76岁,女,岩洞村沙淘寨歌师,当地有名的歌师)、吴应清(62岁,男,岩洞村寨老,也是当地的歌师)、吴三妹(41岁,女,黎平县口江人,曾将大歌唱响巴黎,现在县城做小生意)、吴仙梅(20岁,女,岩洞镇人,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团员,进团4年)、吴传娟(14岁,女,岩洞镇
民族声乐发展道路的问题,是一个既老旧又新鲜的问题。谓其老旧,是这个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聚讼纷纭;谓其新鲜,则是这个问题虽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仍然混沌不清,莫衷一是,大有正本清源,形成共识的必要。本文试图在前人及今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民族声乐”概念的定义、“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民族声乐发展路径的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民族声乐”辨析    何谓“民族声乐”?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多此一
马思聪先生是我一生非常敬仰、钦佩的一位德艺双馨的音乐家,小提琴大师。我很敬仰他的成就和为人。他的品德非常高尚,艺术非常精湛。我已经走过97岁的人生历程,但我听到这么杰出的中国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是第一位。可能是在一九三几年初,他刚从法国回来,中国音乐界都称他为“神童”,赞赏他的音乐天赋。他在巴黎相当长时间,但他宁愿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怀着一片爱国激情回到祖国,目的就是把他所学的专长为祖国服务,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