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的大音乐家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42829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思聪先生是我一生非常敬仰、钦佩的一位德艺双馨的音乐家,小提琴大师。我很敬仰他的成就和为人。他的品德非常高尚,艺术非常精湛。我已经走过97岁的人生历程,但我听到这么杰出的中国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是第一位。可能是在一九三几年初,他刚从法国回来,中国音乐界都称他为“神童”,赞赏他的音乐天赋。他在巴黎相当长时间,但他宁愿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怀着一片爱国激情回到祖国,目的就是把他所学的专长为祖国服务,促进中国音乐发展。他那颗中国心令人佩服。
  他不仅自己拉琴,而且致力于创作,并在这方面获得丰硕的成果。他虽然掌握了很多很精练的外国作品,但他并不满足于只把外国作品介绍到中国来,而是更加尽力演奏他所创作出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他既是演奏家,又是杰出的作曲家,这是很难得的。
  有些作曲家并不及马思聪先生,但是出于一种自我表现的心理,常要对马先生的作品说三道四。马先生有一次对我说,有些人是出于无知。他跟别人还不说这些话。因为我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他是相同的。当时对学美声唱法的,也有不少人说三道四,说美声唱法就像嘴里含着个橄榄,吐字不清。我也认为这些人是出于无知,其实美声唱法很讲究吐词咬字,很重视歌唱语言的表现力。因为那时很“左”,谁也不敢说什么。马先生也觉得那时很“左”,人家批评他的作品洋里洋气,他也不敢说什么,但他私下里跟我说相信再过五十年,我们的音乐事业发达了,懂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才能懂得他这些作品的价值。
  马思聪先生回国后第一次开独奏会是在上海,当时中国没有音乐厅,只是在上海市政厅有一个工部局礼堂,经常只有外国人组成的乐队演出,指挥是意大利人叫帕奇(亦称梅百器——编者注),首席叫富华。马思聪先生从法国回来还很年轻,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这座市政厅演奏。当时我还是学生,在肖友梅先生办的国立音专学习,已经是高年级学生,快毕业了。马思聪先生的独奏会提出要请一个穿插节目,最好是唱的,好让他有休息的时间。我至今也不知道是谁把我推荐去的。在马思聪先生第一次独奏会上我唱了三首舒伯特的歌曲,感到很高兴。这是我做学生第一次的公开的表演,可说是一开头就沾了他的光。
   虽说解放前我就与马思聪先生相识,但平时很少来往。我于1933年从上海音专毕业,有人推荐我到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去做助教,系主任是唐学咏,也是从法国回来的。 当时马思聪先生也在音乐系教小提琴,但我与马先生并没什么机会接触。与马思聪先生接触较多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几次一同出国。我是建国以后从欧洲回来的,第一次是1953年随中国音乐代表团去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布拉格之春音乐节,马思聪先生是团长,团员人数不多。马思聪先生虽然是团长,但从不摆架子。他是真正的艺术家,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热爱艺术,从不把艺术当作求名求利的工具,没有一点出人头地、压倒别人的坏思想,没有一点名利欲望,所以称他为品德高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当之无愧的。
   马思聪先生跟大家平起平坐,一点架子也没有。他也参加演出,第一场演出在德沃夏克音乐厅,他拉了一些外国曲子,还拉了他自己创作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提琴拉得很出色,受到热烈欢迎,掌声雷动。一是因为他的技艺高明,二是他的作品独具一格,富有中国风韵的魅力。但他面对成功没有一点洋洋得意、喜形于色的自满,仍然是文质彬彬,很有礼貌。他的这种高贵品质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更使我受益匪浅。
   另外我也佩服他的中国文化修养,听他的谈吐就知道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字、诗词歌赋都有不俗的修养,对祖国的古典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他是怎样得来的?至今我也解释不了。
   马思聪先生有一颗可贵的爱国心,只要国家需要,一声号令他就全力以赴。1953年我们一起去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又有幸和马先生在一个团。我们去的时候是11月,刚刚停战,火药味还挺浓。北朝鲜很冷,比我们东北还要冷。演出场所都是广场,看演出的志愿军就坐在冰冷的地上。我们出兵援朝是新中国成立 不久很艰苦的时代,志愿军战士十几、二十岁,都是我们的亲人。 他们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而且已经牺牲了不少。祖国派我们来看望这些年轻的亲人,他们全副武装席地而坐。炊事班带着柴米油盐,背着大锅坐在后面,一声号令他们马上就得去作战。面对这种场景,大家的心情真不知该怎么说。所有演员都是全心全意上场演出,马思聪先生这样的大艺术家也是竭尽全力。当他出场时,后台烧了一盆木炭,让马先生上台前烤烤火、搓搓手,但出台不到五分钟手就僵了。他仍然积极活动,坚持下去,尽量拉好。大家都是代表祖国来看望亲人,都希望他们听到美好的音乐,得到片刻欢乐。马思聪先生作为一个大音乐家能这样做很不容易,世界上许多大音乐家出风头的日子很高兴,而这种场合他们是否经历过?恐怕大都没有,所以我对马思聪先生这方面做出的表率非常敬佩。
  
   另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莫斯科参加苏联建国40周年庆祝活动,主人请我们在红场观看了阅兵典礼,还去列宁格勒参观访问。我们在红场被安排在很好的位置,观赏阅兵庆典威武壮阔的场面。那次梅兰芳先生也去了,大家一起游览列宁格勒,在莫斯科一起上街买东西。马思聪、梅兰芳先生都和其他人同去,像普通人一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50年马思聪先生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实际上他对行政一点兴趣也没有,他的才能表现在艺术方面、音乐方面。当然不是说他没有才能管理行政,但他根本没有这种意图、这种想法。他脑子里没有“升官发财”这几个字。院长职务是国家委任的,中国政府让名家当院长,看中他的才气,为音乐院增光,为国家增光。但他根本不想当官,手中有权也不愿利用,依然一颗平常心。院里的事情都是党委书记管,他还是拉他的琴,开音乐会,搞创作,教学生。他教学生特别认真,分给他的学生他都尽心尽力去教。后来1961年我做了副院长,我看他做院长都不发号施令,我做个副院长又算什么呢?千万不要摆这个架子,我本来就是个平常人,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国家很重视人才,他当院长时的条件还很艰苦,学院想把他的日常生活安排得好一些,但他并没有丝毫这方面的要求。后来他还经常请我们去他家玩,吃广东菜,很亲切,没有一点架子。
  “文革”中我们还有一段艰苦的历程,一起关在牛棚里头。那真是一段艰苦的生活。有时还要在院子里游行,手里敲着簸箕,喊“我是牛鬼蛇神”。党委书记赵沨排第一,后面就是马思聪,我也戴了一顶高帽子,好像排在第四的位置上。
   在当时中央音乐学院5号楼后面有几间小平房,红卫兵把我们关在里头。回忆起来还是吃了不少苦头。不给我们好好吃饭,薪水也不发。马先生比我们吃的苦头还要多,还要大。但是管我们的学生头头是管弦系学习小提琴的,我知道他们心里并不恨马院长。但有些外面的中学生,音乐学院旁边的某中学红卫兵来了那就很可怕,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我觉得这不光是我们个人吃苦的事,而是中国历史上左倾路线造成的噩梦。不少无辜的人受到打击,甚至丧失生命,这是时代的悲剧。
   马思聪先生也为此受到伤害,但他热爱祖国的心仍旧如当初。虽然他后来去了国外,依然热爱祖国。周总理几次想接他回来,但因各种原因没有成功。马先生自己也很想回来,却终于没有达到愿望。
   马思聪先生的不平凡不仅在艺术成就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有一颗平常人的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所以我称他是德艺双馨的杰出艺术家是有事实根据的。对马思聪先生的感受都是我亲身经历到的,不是听人说的,是实实在在的。
  
  喻宜萱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原副院长、声乐系主任
  金毓镇 《马思聪全集》编辑委员会秘书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读罢尚家骧先生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声乐史》),禁不住拍案叫好。激动之余,写下一些浅见,以此文向声乐界的同仁推荐这部好书。    一、 兼容并包 脉络清晰    《声乐史》是一部巨著,前后十五章,囊括数百年,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西洋声乐的全部范畴。打开此书,犹如展开了一幅恢宏大气的艺术画卷,风光绮丽,美不胜收。  欧洲的声乐艺术以歌剧和艺术歌曲为载体,以技术理
为推动我国交响乐创作,本刊编辑部于2005年11月25日邀请在京部分专家召开座谈会,研讨我国交响乐的创作问题。知名作曲家、理论家苏夏、杜鸣心、石夫、汪毓和、李西安、高为杰、金湘、王西麟、叶小纲、关峡、杨青、王宁、张大龙、权吉浩、刘湲、秦文琛、郝维亚、郑冰以及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主席傅庚辰、副主席兼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中宣部文艺局干部马小龙等出席了座谈会。马小龙首先传达了最近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傅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職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
3月12日,今天是植樹节,我和老师一起播下了向日葵的种子。3月19日,向日葵、向日葵,你怎么还不发芽呢?3月22日,老师,快看!我的向日葵发芽了,好开心啊!  这是华苑幼儿园幼儿在课程活动“笔记大自然——种子的幸福之旅”中的一篇亲子笔记。通过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点亮儿童对自然生命的呵护和期盼。华苑幼儿园立足“点亮教育”的视角,努力践行“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的园训精神,确立了“尚自然、爱艺术、养品格
万寿桥小学是一所流动孩子、留守孩子、特异孩子较多的学校。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校构建友善追梦德育,搭建家校社共建的助梦舞台,谱写了“五大资源”协同育人的新篇章。  “天天蓝马甲”搭建家校平台。“蓝马甲”助梦家委会,由家长自主申报、学校审核成立,并以“蓝马甲”为象征,专门引领学校和家庭和谐育人的组织。设有德育、学习和安全三个部门,每个部门有16名家长组成,每天均有三个部门的1名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
时间:2005年1月7日 下午3∶30-9∶30  参加者:于庆新(《人民音乐》副主编)  陈哲(项目组负责人)  金娜(项目组音乐教育与传承研究)  记录整理:金娜    于:你们项目组刚刚从云南回来,又下去了40多天?  陈:对,12月我们带丽江玉龙县专管文化的县长参观了项目在兰坪的四个试点村寨。虽然工作中同样遇到一些问题,但我们很明确项目的形态和意义:以试点求突破,拉动信心,带动地方自己来做
视唱练耳课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学时最多、基础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视唱是指对音乐作品不经过预习就能视谱即唱或视谱即奏的技能,这种技能可通过视唱、视奏训练来达到。练耳即听觉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对音乐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丰富和提高其内在听觉,加强对乐谱的实际理解和音响效果的想象力。”①   目前,在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中,主要包括单声部与多声部视唱,音组、音程、
好的学术,一定是有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的学术。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的两部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简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师简读》,正是浸润着学者智慧、充满人文关怀、给人以思想启迪与心灵触动的用心之作。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逢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逝世75周年,这两部著作既是献礼建党100周年之作,又是纪念陶行知先生之作,同时也是第37个教师节之际送给广大教师的经典之作。  与以往
采访时间:2005年5月22—25日  采访地点:黎平县县城侗族大歌艺术团,黎平县岩洞镇中学、小学,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  采访对象:黄奶蛹(76岁,女,岩洞村沙淘寨歌师,当地有名的歌师)、吴应清(62岁,男,岩洞村寨老,也是当地的歌师)、吴三妹(41岁,女,黎平县口江人,曾将大歌唱响巴黎,现在县城做小生意)、吴仙梅(20岁,女,岩洞镇人,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团员,进团4年)、吴传娟(14岁,女,岩洞镇
民族声乐发展道路的问题,是一个既老旧又新鲜的问题。谓其老旧,是这个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聚讼纷纭;谓其新鲜,则是这个问题虽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仍然混沌不清,莫衷一是,大有正本清源,形成共识的必要。本文试图在前人及今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民族声乐”概念的定义、“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民族声乐发展路径的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民族声乐”辨析    何谓“民族声乐”?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多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