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安全制度扩员的机制与动力

来源 :当代亚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2008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种地区安全制度的发展进程中,扩员是推动制度转型和功能拓展的一种常见举措.目前,学术界围绕国际制度扩员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单个制度的具体分析,较少构建统一的解释框架.文章提出,制度发展需要和主导国战略规划会推动地区安全制度进行发展型、嵌入型、制衡型和对抗型这四种类型的扩员.具体的地区安全制度的扩员节奏和类型则由其制度化水平和内部权力结构决定,前者将地区安全制度区分为低水平的安全对话机制和高水平的安全组织,后者则包括霸权结构和均势结构.霸权结构的安全对话机制在扩员节奏上最快,均势结构的安全组织扩员节奏最慢.在类型上,所有地区安全制度都会进行发展型扩员,嵌入型扩员更多出现在霸权结构的安全对话机制中,制衡型扩员更加契合均势结构的安全组织,而对抗型扩员一般由霸权结构的安全组织推动.文章以东盟地区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进程为例,来论证提出的地区安全制度的扩员机制.
其他文献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表述从“亚太”转变为“印太”.文章尝试从批判地缘政治学入手,将美国的“亚太”与“印太”战略进行比较,考察美国关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想象的变迁及其动力.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从“亚太”到“印太”的战略转变反映了美国对华战略从“L形布防”到“半嘴形包围”的转变,以及特朗普政府企图通过全方位竞争以重建美国在各个领域的霸权、通过改变自我认同与巩固和扩大西方式自由民主国家联盟以重塑大国身份和信心、通过寻找战略支点以重构关键地缘政治空间这三个方面的战略诉求.拜登政府上台后,已然继承并
2022年5月,菲律宾将迎来新一轮大选,杜特尔特也将卸任总统.而每次大选都是菲律宾南海政策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从2010年到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菲律宾的南海政策,由阿基诺三世时期的追随美国与中国对抗,转向了杜特尔特政府与中国关系缓和,也开始由激进对抗转向合作姿态.但是,即使是表现出亲华倾向的杜特尔特政府仍旧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如何理解菲律宾政府南海政策前后变化的原因?借助双层博弈理论,文章通过对“仲裁案”前后5年的菲律宾南海政策进行分析发现,这既是菲律宾当权政府与国内反对派政治精英博弈,为了大选争取
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的南海争端,涉及岛礁归属、海域划界、行政管辖、资源开发等多项议题.处理争端时,越南决策者基本选择有限对抗,菲律宾决策者有时选择有限对抗、有时选择强对抗,而马来西亚决策者倾向于合作.既有研究从整体比较与个别研究两种路径考察其中原因,但存在分析深度不够与解释范围狭窄的不足.文章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建立了以控制力度、投入程度为自变量,议题属性为调节变量,决策偏好为因变量的理论框架.运用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考察越南、菲律宾以及马来西亚决策者在南海争端中,为何表现出不同的决策偏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