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认知规律 促进有效建构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joyjoy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旋转”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方向旋转90°。虽然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图形的运动有一定的认知,但要求其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正确的旋转,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寻找学生学习“图形的旋转”困难的原因及教学规律,进行了“旋转”一课的教学研讨。
  关键词:认知规律;旋转;动手操作
  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在导入新课后,首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指针的旋转,教学旋转的三个要素。接下来,教学三角形的旋转分三个层次进行:(1)用动画演示三角形绕一个顶点旋转90°的过程(要求学生抓住旋转的三个要素进行观察);(2)学生在方格纸上以直角顶点为中心旋转三角板,并说说过程;(3)小結三角形旋转的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动手画出三角形绕0点顺时针旋转90°。
  课堂上气氛活跃,课尾设计了如下练习题,当堂对学生进行了检测:
  把三角形围绕点A逆时针旋转90°,把长方形围绕点B顺时针旋转90°,把梯形围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分别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检测的结果显示,全班60名学生中,三角形旋转正确占85%;长方形旋转正确占75%;梯形旋转正确占55%;三题全对占40%。这样的结果出乎执教者的意料,也让参加研讨活动的老师们疑惑不解。“图形的旋转”其深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把握“图形的旋转”的本质特点,突破教学难点,这些疑问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一、学生学习“图形的旋转”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旋转”的知识有一定的直观感受和初步了解,但这只是一种朦胧的认识,处于“口欲言而不能达”状态,再加上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图形的旋转很难把握其本质特点。二是简单图形中没有经过旋转点的多余线段对学生视觉表象及思考形成了干扰。教学中紧扣旋转的三要素去处理旋转的问题,如果是一条线段,学生都能正确进行旋转。而一旦出现多余线段,便干扰了学生的判断,学生就会感到很困难。三是对旋转的结果是否正确不知如何检查。旋转后,经过旋转点的一条边可能会和另一条线段重合,这时最易发生错误。此外,旋转点及旋转方向也易判断失误。
  二、本节课深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从前面课例中对学生的检测看,不少学生对旋转知识的掌握处在模仿阶段。究其原因,教学时教法停留在演示操作层面,目标也只是定位于知识的学习上。就本课而言,不仅要“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方向旋转90°”,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旋转”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学思考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学时教师需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将直观演绎与内涵挖掘相结合,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掌握本质,有效学习新知。
  三、如何把握“图形的旋转”的本质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克服前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实践:
  1.演示操作,让学生具体感知
  先用动画演示三角形绕一个顶点旋转90°的过程后,可以让学生把三角板放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转一转,通过讨论交流明白:旋转前后的图形,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三角形的边都绕着0点顺时针旋转了90°。还要让学生知道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每个顶点旋转前后到0点的距离都没变,为接下来的画图做好准备。上述课例中,教师正是这样教学的,学生的认知应在操作水平上。
  2.先想后画,让学生形成表象
  首先,规定在方格纸上画图。具体做法是:在方格纸上想象比划练习题中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再画出来,最后用三角形模拟转动验证,看想的结果与画的结果是否一样。有了上述经验后,再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同样对练习题中的长方形进行旋转90°变换探析。这样学生就将“动手操作”转变为了对“想象比划”是否正确的一个验证行为。或许有教师认为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旋转的结果获得感性经验后,再让学生“想象”画图岂不更容易些?为何要先“想”后“画”再操作验证呢。主要是:其一,操作后的想象更多的是对已有表象的再现回忆,操作让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弱化,没有真正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其二,先想象后操作则更具挑战性、开放性,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广阔,没有了“动手操作”束缚,也就自然更利于学生想象活动的开展。事实上,先想后画再操作验证,目的是让学生在未进行旋转操作前,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图形的旋转进行“动态”的想象,然后将旋转到位图形进行定格,用手比划出旋转后图形的样子;画出来,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想象的结果进行确认,发现错误再进行纠正的过程,这样想象与操作结合,加速了表象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分析比较,提升分析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对于课堂来说,其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思维的参与。前述教师的疑惑,恰恰说明仅靠演示、操作,没有分析思考是不能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本质特点,正确解答问题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手段时,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促进其分析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编辑 高 琼
其他文献
摘 要:看图写话是一项集观察、想象、表达于一体的综合练习,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因此,低年级教师在指导看图写话时,应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大胆想象,积累应用,完整写话。  关键词:有序观察;大胆想象;积累应用;完整写话  看图写话是一项集观察、想象、表达于一体的综合练习,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文不成句,前言不搭后语。  新课标
摘 要:探究式学习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以《台湾的蝴蝶谷》为例,对探究式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语文;教学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后,探究式学习逐渐被教师在教育课堂上应用。何谓探究式学习?郑金
摘 要: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启能育人的教育模式,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讲述精彩课堂,因材育人,以课促德方面和丰富课余,因材育人,以动融德方面进行德育育人的教育尝试过程,阐述兴趣因材启能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德育;兴趣;因材启能;活动  一、背景  我校坐落于风光旖旎、蜿蜒曲折的流溪河畔的鹤亭村。鹤亭村村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鹤亭村,过去人们习惯叫鹤爪亭。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一大片沼泽地,坑
摘 要: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很容易“误入歧途”,需要师长的精心呵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犯错是正常的,要允许孩子犯错,更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感化孩子,让孩子在一次次犯错中成长,换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关键词:小学生;爱心;耐心;责任心;管理  一、教育对象情况分析  作为新教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也一直在前行中摸索。为提升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我班设置了“开心超市”的奖励机制。一周下来,孩子可以利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小学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势在必行的。从现代教学理念入手,提出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希望能够对广大基础教育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人教版  小学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层次中的重点学科,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对
摘 要: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多次播放了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一则广告:年轻的母亲在安抚孩子睡着之后,不顾身体疲劳仍然要为婆婆端洗脚水,这时,醒来的孩子看到母亲不见了,寻找之后发现母亲正在给奶奶洗脚,过了一会儿,小孩踉踉跄跄地为母亲端来了一盆洗脚水,母亲看到后欣慰地笑了。很多人看到这则广告都深受感动,孩子小小的身体、软弱的手臂和大大的水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盆中装的不仅是洗
摘 要:留守儿童成长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由于长时间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许多留守儿童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出现了心理问题。教师在做这类儿童的教育工作时,应注重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大别山作为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对培养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  关键词:红色教育资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农村的一种特有现象,特别是在许多务工输出较多的
(福建省平潭國彩学校)  摘 要: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角色”,而写作又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学好写作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平日口语表达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想要学好写作可不简单,小学教师应做好本职工作,带领学生闯过入门写作这一关。  关键词:小学;写作;积累  一说起写作,大部分小学生都是谈“文”色变,一听说要写作文马上就愁眉不展,就仿佛这是对他们的“惩罚”,仿佛写作就是他们无法
(安徽省淮北市梅苑学校)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以机器人大赛为题材,回顾条形统计图初步感悟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引出折线统计图提供途径。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适用性和优势。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了解各自的特点,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借以教学实践与同行切磋统计教学的有效课堂。  一、情境引入  师:
(甘肃省陇西县民族小学)  一次校际交流课上,笔者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郑人买履》一课,教学流程大致如下:一、故事《引婴投江》导入新课;二、齐读课文,初步感知;三、组内讲讲寓言故事;四、表演课本剧《郑人买履》;五、揭示寓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二个环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扫清字词障碍,品味语言,为理解文本作铺垫;第三个环节,学生通过译文和古文对照,理解“者”“置”“反”等重点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