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知多少

来源 :新校园·阅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社会对教师的定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如今新课改的推行,使这种对道的需求与日俱增。道,即我们所讲的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是学习各科内容的基础,是重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下面就语文阅读方面谈谈几方法指导。
  一、整体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比如在学习议论文时,我们可以发现议论文阅读在每一单元中的要求侧重点是不同的,落实的训练点各有具体目标。教学前我们必须整体把握,心中有数。 初学者应落脚在论点和论据的把握上,一方面是弄清什么是论点论据,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课文能够把握各自的论点和论据,尤其要体会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论据为什么有说服力。教材要求,初中生要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面对新的文体,学生在学法上多少有些困惑,所以应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着重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相对于记叙文和散文来说,议论文更适于默读,读出文脉,不读破句;记叙文按行文顺序分析,议论文更应注重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如学习议论文《敬业与乐业》、《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开动机器》等时即可采用此法。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运用什么论据,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带着问题,整体阅读,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
  二、假设阅读法
  “假设”是与“已有”相对而言的。即阅读时不按一半习惯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设计一道重要的题目:假设这篇文章或这个标题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下笔?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时,先让学生对本文“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甲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名利双失,太吃亏了。乙说:自己做好事捐比如捐给灾区钱和物,自己虽然有所损失,但对灾区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丙说:倘若有人在出车祸躺在路边苦苦挣扎,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助人者来说,是一中精神的升华,岂止是‘实惠’二字能概括的?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这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显然会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假设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设计──反思求证──对照比较。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式阅读法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四、比较阅读法
  “比较出真知”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二)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教无定法,,阅读方法也是如此。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调动多种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方可读懂、悟透,在更短时间内把握住文章精髓。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些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阅读方法在现代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是相当必要的。学生只有多读、会读,才能敢写、会写,读写能力提高了,语文成绩自然水涨船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