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前阿根廷国家队主教练贝尔萨的统计,足球比赛中70%的进球来自边路进攻,而传中无疑是重要的边路进攻方式。本赛季欧冠联赛小组赛的第二比赛日,利物浦在主场同土耳其劲旅加拉塔萨雷交手,红军连进三球后又连丢两球,最后以3:2惊险地取得胜利,这场比赛的5个进球全部来自传中,堪称一场传中的教科书。
第一个进球,利物浦的左后卫奥雷里奥在边线附近精确传中,球像长了眼睛一样飞进禁区,克劳奇中路抢点得分;
第二个进球,右边锋彭南特在底线附近传中,路易斯·加西亚在后门柱包抄到位,头球冲顶得分;
第三个进球,彭南特抢下球分给右后卫芬南,芬南突破后传中,球的飞行线路大致和底线平行,克劳奇迎着来球方向倒钩得分;
第四个进球,加队从右路发起传中,中路球员没能顶到球,球飞到了左路,左前卫66号阿尔达及时插上在底线附近得球,摆脱了芬南的防守后传中,于米特头球得分;
第五个进球,加队从后场发起流畅的进攻,连续传递后球分到了前场右路。右前卫55号萨里奥格鲁在禁区角附近传中,于米特再次用头球轰开了雷纳的十指关。

两种有代表性的传中;
根据传球位置可以划分出两种传中,实际比赛中也有线路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球
第一种
(1)通常是由边前卫或边后卫完成,也就是奥雷里奥那样的传中,像贝克汉姆那样的边前卫,跟边锋比几乎不会突破,不具备突破到底线的能力(这不是说贝克汉姆没在底线传球过,2005年在美国的那场热身赛,他给欧文的传球就是在底线附近,传球时整个身体朝向另一例边线),
(2)在时机上进行得更早。尤其是反击时,要尽快在对方布置好防线之前把球传给锋线;
(3)在中路接应的前锋有多种方式供选择,可以不停球直接射门,可以摆渡给队友,也可以把球卸下来和队友做一些小配合;
(4)对体力要求较低;
(5)现在最流行的后卫线是平行站位的四后卫,和守门员之间没有自由人保护,常能看到用这种传中打边后卫的身后,速度型前锋来一个冲刺,抢在后卫封堵之前用脚一捅球就进了,这要求守门员判断球的落点,及时出击。
第二种
(1)即这场比赛彭南特给路易斯·加西亚的传球,通常由能突能传的边锋完成。如卡莫拉内西和华金,韩日世界杯上西班牙对韩国时华金的传球。被误判为出了底线。也有一些边前卫或边后卫通过套边助攻到底线附近——阿尔达给于米特的传球,芬南接彭南特的传球后给克劳奇的传中,成就了竹竿的惊世倒钩,或者他们本身具备边锋的技术特点——如卡福和卡洛斯;
(2)适合身材高大、头球好或者善于抢点的前锋;
(3)前锋在处理这种传中球时,要么直接在前点抢点攻门,要么把球漏过由在后点包抄的队友射门:
(4)对体力要求较高,需要多次突破。
(5)传球线路要过守门员这一关,2002年沈祥福的国奥队在亚运会上和日本队打,王圣失误把球传给了日本队队员,那名球员得球后下底传中,中路跟进的包抄射门得分。守门员杨君赛后谈到那个失球时说,“日本队的队员那个传球线路太好了,让我既不能待在球门里,也不能出击。”
奥雷里奥的传球相当于第一种,贝克汉姆无数次上演过这种传球,经典之作是2000年欧洲杯对葡萄牙一役,给麦克马纳曼和斯科尔斯的两次助攻,彭南特传中为第二种,华金、c·罗纳尔多也喜欢类似的传中,冠军联赛曼联主场同里尔比赛时,c·罗纳尔多一路带球吸引了所有防守球员的注意力,狂奔到底线后往中路送出助攻,无人盯防的拉尔森轻松头球破门。
1999年霍顿带领中国国奥队备战预选赛,同支球队打了一场热身赛,一名现场观看了比赛的国际足联讲师评论到,中国队的进攻主要围绕着一名高中锋(指的是张玉宁)进行,大量在大禁区的顶点附近45度角起球传中,也就是像贝克汉姆那样往中路传球,这具有典型的英格兰风格,他接着说,也可以在更靠近底线处传中,那样更有威胁,因为头球好的前锋顶起来角度容易把握,力量也更大。实际上他所说的就分别是上图所示的第一种和第二种。
2000年欧洲杯结束后,既有专家观察到,这届大赛的传中多为第一种,第二种很少,现在采用自由人的后防线很少,流行的是平行站位的四后卫,这种防线站位很平,和守门员之间有一片空旷地带。总体而言,现在的比赛第一种传中明显多于第二种,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使用古典边锋的球队比较少,虽然伊比利亚半岛是培育边锋的沃土,近年来边锋也呈现复兴的势头,但塞维利亚主帅拉莫斯仍然认为“纯粹的边锋非常少见”;其次,现代足球防守为本,后防线给进攻方提供的发挥空间有限,防守体系愈发严密,进攻方在阵地战时很难突破到底线,所以避其锋芒,没有深入敌方腹地就采用第一种传中来发起进攻;另外,在底线附近进攻时容易被逼到边路进攻的“死角”,也就是角旗附近的区域,总体而言,在“死角”内传中威胁不如在其他区域大,一旦进入这个区域,进攻的成功率就降低了,只有些脚法非常精湛的边路球员,才能在这个区域里传出好球,如曾效力切尔西的达夫。
这两种传中只是大致的分类,实战中有五花八门的各种传中,像芬南的传球线路就介于两者之间,具体采用什么样的传中,需要根据对手防线的组织、本方前锋的特点以及场上的形势。
多点进攻:边路进攻的配合
单调的根筋式的下底传中不足以应对日益严密的防守体系I这不是说这种传中本身已经过时),对手也容易防,他们可以在中路集结重兵专门破坏传中,像1998年世界杯上巴拉圭对阵法国时所做的那样,干脆放弃了边路而在中路严防死守。
因此现在的边路进攻更为灵动,除了那种过人如麻后的传中,灵活多变、进行巧妙配合后的传中也十分精彩。有人掩护,有人佯攻,有人跑动接应,心有灵犀地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地多点进攻,撕开对手防线,最后剑封喉,跟连续次传球一样,多点进攻也是衡量球队技战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比较常见的配合有基本的交叉换位,边路塞球后接应队友插上,二过一的撞墙,还有一种15妙的小配合:
(1)两名进攻方球员,其中名控球,面对面地朝对方方向跑动;
(2)两人的跑动路线,可以是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可以是两条相交成钝角的直线;
(3)在两名队员擦身而过的那一刻,将球转移;
(4)错身之后,原先持球的队员继续按原方向跑动,吸引后卫的注意力,以破坏防线的平衡;
(5)得球的队员及时把球传给位置好的接应队友,制造杀机。
这种配合可以有很多变化,转移球可以在错身时,也可以在错身之后,得球的队员可以根据情况,把球再回交给传球队员。总之,就是用传球和跑位来调整攻击点,寻找防线的空当。
第一个进球,利物浦的左后卫奥雷里奥在边线附近精确传中,球像长了眼睛一样飞进禁区,克劳奇中路抢点得分;
第二个进球,右边锋彭南特在底线附近传中,路易斯·加西亚在后门柱包抄到位,头球冲顶得分;
第三个进球,彭南特抢下球分给右后卫芬南,芬南突破后传中,球的飞行线路大致和底线平行,克劳奇迎着来球方向倒钩得分;
第四个进球,加队从右路发起传中,中路球员没能顶到球,球飞到了左路,左前卫66号阿尔达及时插上在底线附近得球,摆脱了芬南的防守后传中,于米特头球得分;
第五个进球,加队从后场发起流畅的进攻,连续传递后球分到了前场右路。右前卫55号萨里奥格鲁在禁区角附近传中,于米特再次用头球轰开了雷纳的十指关。

两种有代表性的传中;
根据传球位置可以划分出两种传中,实际比赛中也有线路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球
第一种
(1)通常是由边前卫或边后卫完成,也就是奥雷里奥那样的传中,像贝克汉姆那样的边前卫,跟边锋比几乎不会突破,不具备突破到底线的能力(这不是说贝克汉姆没在底线传球过,2005年在美国的那场热身赛,他给欧文的传球就是在底线附近,传球时整个身体朝向另一例边线),
(2)在时机上进行得更早。尤其是反击时,要尽快在对方布置好防线之前把球传给锋线;
(3)在中路接应的前锋有多种方式供选择,可以不停球直接射门,可以摆渡给队友,也可以把球卸下来和队友做一些小配合;
(4)对体力要求较低;
(5)现在最流行的后卫线是平行站位的四后卫,和守门员之间没有自由人保护,常能看到用这种传中打边后卫的身后,速度型前锋来一个冲刺,抢在后卫封堵之前用脚一捅球就进了,这要求守门员判断球的落点,及时出击。
第二种
(1)即这场比赛彭南特给路易斯·加西亚的传球,通常由能突能传的边锋完成。如卡莫拉内西和华金,韩日世界杯上西班牙对韩国时华金的传球。被误判为出了底线。也有一些边前卫或边后卫通过套边助攻到底线附近——阿尔达给于米特的传球,芬南接彭南特的传球后给克劳奇的传中,成就了竹竿的惊世倒钩,或者他们本身具备边锋的技术特点——如卡福和卡洛斯;
(2)适合身材高大、头球好或者善于抢点的前锋;
(3)前锋在处理这种传中球时,要么直接在前点抢点攻门,要么把球漏过由在后点包抄的队友射门:
(4)对体力要求较高,需要多次突破。
(5)传球线路要过守门员这一关,2002年沈祥福的国奥队在亚运会上和日本队打,王圣失误把球传给了日本队队员,那名球员得球后下底传中,中路跟进的包抄射门得分。守门员杨君赛后谈到那个失球时说,“日本队的队员那个传球线路太好了,让我既不能待在球门里,也不能出击。”
奥雷里奥的传球相当于第一种,贝克汉姆无数次上演过这种传球,经典之作是2000年欧洲杯对葡萄牙一役,给麦克马纳曼和斯科尔斯的两次助攻,彭南特传中为第二种,华金、c·罗纳尔多也喜欢类似的传中,冠军联赛曼联主场同里尔比赛时,c·罗纳尔多一路带球吸引了所有防守球员的注意力,狂奔到底线后往中路送出助攻,无人盯防的拉尔森轻松头球破门。
1999年霍顿带领中国国奥队备战预选赛,同支球队打了一场热身赛,一名现场观看了比赛的国际足联讲师评论到,中国队的进攻主要围绕着一名高中锋(指的是张玉宁)进行,大量在大禁区的顶点附近45度角起球传中,也就是像贝克汉姆那样往中路传球,这具有典型的英格兰风格,他接着说,也可以在更靠近底线处传中,那样更有威胁,因为头球好的前锋顶起来角度容易把握,力量也更大。实际上他所说的就分别是上图所示的第一种和第二种。
2000年欧洲杯结束后,既有专家观察到,这届大赛的传中多为第一种,第二种很少,现在采用自由人的后防线很少,流行的是平行站位的四后卫,这种防线站位很平,和守门员之间有一片空旷地带。总体而言,现在的比赛第一种传中明显多于第二种,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使用古典边锋的球队比较少,虽然伊比利亚半岛是培育边锋的沃土,近年来边锋也呈现复兴的势头,但塞维利亚主帅拉莫斯仍然认为“纯粹的边锋非常少见”;其次,现代足球防守为本,后防线给进攻方提供的发挥空间有限,防守体系愈发严密,进攻方在阵地战时很难突破到底线,所以避其锋芒,没有深入敌方腹地就采用第一种传中来发起进攻;另外,在底线附近进攻时容易被逼到边路进攻的“死角”,也就是角旗附近的区域,总体而言,在“死角”内传中威胁不如在其他区域大,一旦进入这个区域,进攻的成功率就降低了,只有些脚法非常精湛的边路球员,才能在这个区域里传出好球,如曾效力切尔西的达夫。
这两种传中只是大致的分类,实战中有五花八门的各种传中,像芬南的传球线路就介于两者之间,具体采用什么样的传中,需要根据对手防线的组织、本方前锋的特点以及场上的形势。
多点进攻:边路进攻的配合
单调的根筋式的下底传中不足以应对日益严密的防守体系I这不是说这种传中本身已经过时),对手也容易防,他们可以在中路集结重兵专门破坏传中,像1998年世界杯上巴拉圭对阵法国时所做的那样,干脆放弃了边路而在中路严防死守。
因此现在的边路进攻更为灵动,除了那种过人如麻后的传中,灵活多变、进行巧妙配合后的传中也十分精彩。有人掩护,有人佯攻,有人跑动接应,心有灵犀地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地多点进攻,撕开对手防线,最后剑封喉,跟连续次传球一样,多点进攻也是衡量球队技战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比较常见的配合有基本的交叉换位,边路塞球后接应队友插上,二过一的撞墙,还有一种15妙的小配合:
(1)两名进攻方球员,其中名控球,面对面地朝对方方向跑动;
(2)两人的跑动路线,可以是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可以是两条相交成钝角的直线;
(3)在两名队员擦身而过的那一刻,将球转移;
(4)错身之后,原先持球的队员继续按原方向跑动,吸引后卫的注意力,以破坏防线的平衡;
(5)得球的队员及时把球传给位置好的接应队友,制造杀机。
这种配合可以有很多变化,转移球可以在错身时,也可以在错身之后,得球的队员可以根据情况,把球再回交给传球队员。总之,就是用传球和跑位来调整攻击点,寻找防线的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