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疑展评”教学模式突破重难点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ezhu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以“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课为例,阐述了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实施“疑展评”教学,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关键词 “疑展评”教学 教学实践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笔者所任教学校正大力发展“疑展评”高效课堂改革,通过“学生设疑—学生展示—教师点评”这一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效课堂。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产品”。通过学生提疑、解疑、展示和教师点评的过程,学生从自己“学会”进而达到“会学”。没有学生自身设疑和解疑的感悟和构建,教师就难以培养学生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没有学生自身的活动、经历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就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学生自身的探究和体验教师就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互教互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老先生教育的主要思想,强调课堂教学要遵循“在做中学”,倡导“索中学”。说到底,教学的着力点应该从教师如何“教”转变成为引导学生如何探究性地“学”,真正做到授学生于“渔”。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中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课为例,论述巧用“疑展评”教学模式突破重难点的实践研究。
  教学重点:①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胸廓变化与呼吸关系;②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1 自主学习:“疑展评”教学的必要准备
  1.1 激趣设疑,启发思维
  上课伊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1 min呼吸次数的课堂小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感受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出呼吸时胸廓变化的规律。并由此规律,教师激发学生提出相关的疑问。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相关问题在疑学记录本上。最后小组分享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找寻出几个最有价值的疑问。
  设疑是激发科学探究的一把钥匙,亲身体验的小实验为学生科学设疑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自身设疑、启迪思维,学生带着自身的疑问,有目的地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阅读感知,明确疑点
  通过小组探讨,带着解决疑学记录本上的疑惑,阅读教材“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文相关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尝试梳理本节课“学什么”,教师提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哪些疑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与重难点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再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具体要解决的疑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疑问有以下几点:
  (1) 总结呼吸时胸廓变化的规律。
  (2) 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与哪些结构的运动有关?
  (3) 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呼吸后使得胸廓扩大?
  (4) 简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5) 分析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改變由教师直接呈现教学目标为由学生自主设疑、击破疑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正所谓“发现即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事实,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换疑惑之处,再加上教师及时的补充,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基础。
  2 突破重难点:“疑展评”教学的核心环节
  2.1 动手操作,抽象知识具体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指尖上。”围绕师生共同的学习目标,教师选择“不教”,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小组合作“有为”。教师事先准备好气球和针筒,让学生根据提示,小组合作制作模拟装置:大号针筒模拟胸廓,气球模拟肺,将气球卡入针筒里,气球口通向针管口模拟气管。教师的设想是:学生正确完成装置的组装后,当学生往外拉动活塞时,针筒的空间增大,气球也相应增大;反之,当学生往内推活塞时,针筒的空间变小,气球也相应变小。学生每组发一套模拟装置,在体验拉动针管活塞的过程中体验呼吸的原理,找寻出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了解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进而击破学习目标。时间控制在10 min内。
  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巡视,初步观察学生已经达成哪些学习目标,对哪些重点和难点还没有清晰理解,以便下一步把握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教”,精准高效地击破重难点。
  2.2 小组展评,击破学习盲点
  学生小组代表介绍模拟装置的实验原理,并展示该组关于胸廓变化与呼吸关系的探讨结果,其他小组可以对此结果进行质疑,教师再对此结果作出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了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了实验装置整体的质量和实用程度,实验装置的理论是否有知识性的错误以及此装置能否较好地表示胸廓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并给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评分。
  在展评学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时若发现该小组能快速正确地组装且能对实验装置操作原理了如指掌,则说明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达成了“了解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这一学习目标。但课堂上部分学生对“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这一结论思考深度不够,尚存在疑问,没能完全解疑。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教师发现了学习盲点以后,依旧选择“不急于教”。先前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物理气压存在理解困难,此时教师可利用针筒的活塞推拉让学生感受气压这一概念,点拨学生,直面难点。
  学习盲点的发现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有利于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削枝剪蔓,破解核心。
  2.3 联系生活实际,升华学习内涵
  恰当的视频资料或学以致用的案例分析,能够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教师请一名学生利用课后收集关于“婴儿膈疝”(婴儿膈肌的薄弱孔隙,缺损或缺口,使得腹部器官进入胸腔内,使得呼吸动力不足)的案例,让全班学生分析其病症和病因,引发学生对膈肌运动对呼吸的重要性的认识并结合学生对气压的理解突破本节的重难点。同时教师引入一些病例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思考,引起学生重视。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便于学生更好地关爱自己的身体,爱护家人朋友。这样把学生的“学”进一步推向高潮,推动情感目标的达成。
  实践表明:教师追问,课堂探究,学生展示,多媒体辅助,师生互动,释疑解惑。这些是“疑展评”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益的主要方式。
  3 检测反馈:检验“疑展评”的教学效果
  3.1 信息整合检测,归纳学习内容
  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及时的总结归纳。为了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巩固概念,教师需要及时投影几道辨析概念题,即检测胸廓变化与呼吸关系的题目,并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画出胸廓变化与呼吸关系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
  3.2 关注生活,发展学习能力
  “疑展评”高效课堂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新知识的自我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分析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澄清石灰水和吸管,学生能自行探究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吸气后在肺泡处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输送给每个细胞;细胞分解有机物得到的二氧化碳则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再通过呼气经呼吸道排出体外。如果时间有余,还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如果周边工厂排出废气不经过处理后直接排出,长期生活在空气被污染的环境中,会对肺以外的其他器官产生影响吗?
  本节课教学实践的最大特点是:立足于学,着眼于疑,师生展评,突破核心。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自主学、提疑问、做中学、展评学、拓展学等课堂学习活动,并且教师能及时根据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真实的学习状态和产生的问题对症下药,质疑解惑。教师不再满堂灌,也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活思维、点拨思维、澄清思维、提升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他们的才智得到真正的锻炼。“疑展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自然而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而且使生物课堂焕发活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牛丽云河南漯河市第二中学教师.    一、精心选一选  1. 有以下6个式子:  ①3x 2y;②4x-y=7;③x2 y=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 调查显示,教师根据学生需求自制微课并应用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二轮复习;在提高生物二轮复习有效性中,微课这一新兴教学助手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微课 高三 生物 二轮复习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程”的简称,它是
摘 要 针对生物校本课程在农村高中的开展现状,从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师的学科素养、课程开发的方向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教材高中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上海市黄浦区特色课程教研员韩立芬老师在其主持的《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设计》的讲座中,指出:校本课程主要指管理视角的学校课程、功能视角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修习视角的选修课程。它可以是
摘 要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创设科学史情境、构建问题探究环境、手工模型构建展示,小组讨论归纳”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参与探究、反思质疑、动手构建模型的能力。从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细胞水平了解生物体,建立起“結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一观点进行科学推理。  关键词 细胞膜 流动镶嵌模型 结构和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都是通过自身的体验逐步积累起来的,尤其是以生活中感觉、知觉以及感知觉综合体验加以观察和认识的。让生物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2012年江苏高考试卷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选择题。原题如下:  下列关于酶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研
摘要: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教学实践为例,从情景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有效设问,适时评价,引导深度思考;贴图活动,参与深度探究;总结归纳,升华情感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培养同步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 基因在染色体上实验证据教学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突出变化是将生物学学
摘要:在生物学课堂场域中,以“制作生态瓶”活动为例,遵循学习的本质和规律等学习科学原理,以关注学生前概念的“学”为基础,以基于生物学科本质的“研”为落脚点,以重要概念为基本架构,平衡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通过互动交流与表达、基于项目和设计的科学实践,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科学;研学课堂;生态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1学习科学视野下研学课堂的内涵 
摘要 运用SOLO分类理论,对2015~2018年浙江省生物学选考试卷选择题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了选择题SOLO层次分明,注重考查学生多个水平的能力,以期为一线生物学教师的教学和备考提供参考。  关键词 SOLO分类理论 新高考试题 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
摘 要 针对生物高考实验题,分析实验题在核心素养各要素的表现及内在联系,找出命题规律并提出备考建议。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考命题 备考  随着国内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课堂教学目标也逐渐从以前的三维目标过渡到核心素养,同时,高考命题紧扣核心素养也逐渐成为了主要的趋势。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明确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方面的考查内容,而不同学科之间的
摘要 以“身体的防卫”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建构概念、析图绘图、分析推导、鼓励质疑、联系科技来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思维。  关键词 科学思维 课堂教学 身体的防卫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科学思维是一种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既是高阶的逻辑思维,也是重要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