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殇Shang ①(动)未成年而死。
②(名)战死者。
一个少年的非正常死亡和一场公益诉讼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上网冲浪、聊天、玩游戏,早就成了很多人的家常便饭,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然而2005年,突然有一位名叫张春良的人站出来大声疾呼,告诉我们网络游戏除了能够带给我们快乐之外,还能够杀人!
张春良何许人也?
冬天的午后,北京的街头萧瑟而宁静,人们裹着厚厚的衣服来去匆匆。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话:“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我坐在街角的小茶馆里,当张春良向我走来的时候,我几乎没有发觉。
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混在人群中就很难把他挑出来的年轻人,在媒体上却有着一堆头衔:网络沉溺问题研究学者、网络沉溺公共救助网创办人、某机构网瘾防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他曾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一位亲戚因孩子沉溺网游荒废学业,多次给他打去求助电话,于是他从2004年2月开始关注网络。现在他一共走过全国260家网吧,接触近400位网瘾少年,探访了近50个因网游引发悲剧的家庭,已出版两本关于网络游戏反思的书籍。
而真正令张春良出名的是一个少年的轻生和一场还未正式开始的诉讼。
2004年12月27日,13岁的天津中学生张潇艺到网吧上网36小时后,选择了一种独特姿势告别现实世界:他站在天津市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
当时目睹惨剧的一名清洁工事后感叹说:“我从没见过这种奇怪的自杀,设计好这么标准的飞天姿势,而且带着笑脸,毫无痛苦!”
张潇艺“绝笔”中有这样的话:“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我有三个知心朋友——尤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不论我在哪(儿)都可以更加快乐……”
尤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他们是谁?玩过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是游戏中的三个虚拟人物。而《魔兽世界》正是张潇艺最钟爱的游戏,他生前写就的一本8万字的网游笔记《守望者传》,也是根据这个游戏改编的魔幻小说。从这些网游笔记中,我们发现他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了,甚至“跳楼也和游戏笔记中的情节惊人地相似”。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对张潇艺之死做出一份医学证明:“张潇艺同学曾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因长期沉溺网络游戏最终导致自杀。我医院工作人员通过对他留下的网游笔记和遗书等资料进行医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张潇艺生前因过度沉溺不健康网络游戏,患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综合症’。”
更让张潇艺的父亲张建华难以接受的是,潇艺出事后,他找过许多相关部门,“只想要个说法”,然而没有一个部门愿意出面受理。张春良获悉此事后,决定出面为潇艺父母义务代理维权诉讼,状告《魔兽世界》的开发商——美国暴雪娱乐有限公司,请求法院确认该公司开发的该款游戏具有致人上瘾的内容,与受害人的死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并要求他们作出一定的经济赔偿。
一个人居然去PK一个号称“正在茁壮成长”的朝阳产业——网络游戏业,就连张春良也说自己有一种“蚂蚁抗大象”的感觉,但他表示:“我并不是头脑发热,进行这场公益诉讼,就是想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方案。”
“现在开庭”
就在张春良为争取这场诉讼早日开庭而多方奔走的时候,在杭州第十四中学的一间教室里,一场以这个案件为背景的“模拟法庭”正悄然上演。
黑板上“法庭”两个大字很是醒目。来自高一和高二的六名同学分饰原告和被告,随着“法官”一声“现在开庭”,双方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观点碰撞。
首先是“法庭陈述”阶段。
“原告方”首先简单介绍了张潇艺事件的案情经过,并援引了张父的证言和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医学鉴定,指出张潇艺本来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但在接触了《魔兽世界》这款游戏后,慢慢沉溺其中,最后以自杀的方式去“追寻游戏中的英雄朋友”,这与网络游戏成瘾症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因此请求“法庭”认定张潇艺之死与该款网络游戏有着必然的联系。
而“被告方”则针锋相对地反问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假如有人在现实中去尝试导致发生悲剧,是否也要追究《西游记》的责任?他们从分析张潇艺的网游笔记入手,指出张并非是去“追寻游戏中的朋友”,而是“天使憎恨我,赛娜也不肯见我……”,因而“我是垃圾,什么也干不好的垃圾……”——这说明孩子的内心是极端自卑的。他们认为张潇艺性格中的弱点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随后进入了激烈的“法庭辩论”阶段。以下是部分对话实录——
被告:据统计,全世界共有上千万玩家玩过《魔兽世界》这个游戏,而在中国的玩家更不在少数。也就是说,“魔兽”玩家和玩“魔兽”自杀的玩家的比例是几千万比一。为什么别的玩家没有自杀,而张潇艺则跳楼呢?原因当然不能归结于游戏的开发商,而在于张潇艺自身心理上有障碍。同时,张潇艺在沉溺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错误,家长也没有及时有效地制止,这些主观因素才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原告:对方已经承认张潇艺已经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作为一位13岁的少年,面对具有巨大诱惑力的游戏并且已经上瘾时,他怎么可能非常自觉地从泥潭中脱身呢?就在我们浙江省,大约有7.4%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高于一般人的水平。有研究表明,网瘾少年的孤独感要比普通的人高很多。这些也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被告:网络游戏只是一个客观因素,如同厂家制造的汽车。很多交通事故都是因为有了汽车造成的,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因此认为汽车是不好的呢?
原告:我方阐述的并不是客观因素而是根本上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游戏的开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就像汽车的刹车不好,不管驾驶员怎么踩,汽车依然刹不住。这款游戏对玩家没有限制、没有提醒,又怎么能让玩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被告:如果汽车的刹车不灵了,驾驶员刹不住车,这的确要怪罪汽车厂家。但是游戏你可以退出,没有哪一款游戏说你想退出的时候退出不了。是否退出游戏还是由玩家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原告:对方一直在强调主观原因,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主观原因。你们一直强调说张潇艺是因为自卑,那他为什么会自卑?大家都知道,在他还没有沉溺于网络游戏之前,他一直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他的成绩在年级里是前十几名。这么优秀的孩子会有自卑心理吗?正是因为他慢慢地沉溺于网络游戏,直到无法控制自己,所以才会觉得自己是垃圾。难道这不是由网络游戏造成的吗?
被告:我要纠正对方一个错误,那就是成绩优秀不等于不会自卑。同时成绩优秀也不代表自制力很强。请问对方,难道就没有成绩优秀而自制力很弱的人吗?
原告:网络游戏的特征是为玩家设计曲折的故事、精彩的画面、即时的聊天,网络游戏的经营商实际上就是给玩家制造、销售沉溺,让他们无法自拔,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这种类似鸦片效果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对此,一位业内人士曾直言不讳:“就怕你不来玩,来了你就跑不掉。”在这样的前提下,谈自制力不是一句空话吗?
被告: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对方也提到网络游戏这个产业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是不可杜绝的。如果每个人自身的问题不解决,就算禁止了网络游戏,一样有许多悲剧会继续上演。
“法庭辩论”结束后,“法官”宣布休庭。当记者追问“法官”将如何判决时,这位女孩子腼腆地笑了笑,说:“我也很难作出判断。”
中学生对话张春良
记者在与张春良见面之前,从中学生中征集了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对此,张春良一一作了回答:
问题一:网络游戏真的一无是处吗?如果真的是那样,为什么国家不禁止呢?
我认为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不健康的又有健康的项目。我们应该肯定网络游戏产业对社会的贡献,其中健康的部分确实对人起到了益智、愉悦身心等好作用,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大漏洞,产生不少负效益。国家不能对网络游戏“一棍子打死”,但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这一产业的发展。
问题二:有人说你打这个官司是为了炒作自己,还有的说你是为了卖书,你怎么看待这些说法呢?
(笑)我写作《在网络上狂奔》一书并出版是得到张潇艺父亲授权的,他们通过儿子的悲剧,看到网络游戏的危害,希望不要有人重蹈覆辙。我做这件事就是想对社会负责,别人怎么说我管不了,也不想管。就像《笑傲江湖》里说的,一个人无论出自何种门派,只要为人端正就行。我是在用心地做公益诉讼。
问题三:你要求网络游戏公司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明自己的血腥、暴力内容和适用人群,但是香烟的包装上也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但有的吸烟的人对此是视而不见的,你认为如果网络游戏公司照你说的做了就真的有效吗?
我认为这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一个产业只会纳税远远不够,还要负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网络游戏厂商必须承担对玩家的告知责任,提醒受众“网游”有哪些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它的产业道德。剩下的,这些告知是否有用就是玩家自己的事了。像商店不再向未成年人售烟一举也是在香烟包装上注明“吸烟有害健康”后实行的,如果游戏产品起到告诫作用,最起码可以让家长根据提示,引导孩子玩游戏。
问题四:你对现在一些网络游戏推出的“防沉迷系统”(该系统可以限制“网游”玩家的游戏时间。网游超过3个小时后,玩家的分数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编者注)怎么看?
这说明他们已认识到网络游戏确实有沉迷性的作用。但我感觉防沉迷系统没有太大作用,不仅不能治本,恐怕连标都治不了。因为玩家对付它有很多办法,比如使用多个账号、外挂等,而且也不是所有网吧都使用这套系统。我们的政府部门还是应该想想其他更有效的办法。
问题五:我很赞同你做的事,但我也担心你的这场官司可能会输。如果真的输了,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输了以后你又准备怎么办?
目前天津法院仍以证据不足的理由,对诉讼不予立案。我现在正在补充证据,希望能获得明确答复。我对官司充满信心,输赢其实对我无所谓,我就是想通过诉讼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能出台相关措施,尽快规范“网游”产业。不论结果如何,我都会继续走下去。
问题六:看得出你对网络游戏深恶痛绝,那么你对单机版游戏又怎么看?
无论是单机,还是多机,如果内容不健康,都会对玩家产生不良影响,即使是一个人玩也有害。
问题七:防止网络成瘾症,我们中学生自己该做些什么?
防止网络成瘾,应该是个系统工程,家长、学校、社会要一起使劲。至于学生自己,还是要做到自律,锻炼自己的控制力。作为学者也只能起到善意提醒的作用,关键在个人。根据调查,往往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最容易上瘾。
②(名)战死者。
一个少年的非正常死亡和一场公益诉讼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上网冲浪、聊天、玩游戏,早就成了很多人的家常便饭,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然而2005年,突然有一位名叫张春良的人站出来大声疾呼,告诉我们网络游戏除了能够带给我们快乐之外,还能够杀人!
张春良何许人也?
冬天的午后,北京的街头萧瑟而宁静,人们裹着厚厚的衣服来去匆匆。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话:“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我坐在街角的小茶馆里,当张春良向我走来的时候,我几乎没有发觉。
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混在人群中就很难把他挑出来的年轻人,在媒体上却有着一堆头衔:网络沉溺问题研究学者、网络沉溺公共救助网创办人、某机构网瘾防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他曾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一位亲戚因孩子沉溺网游荒废学业,多次给他打去求助电话,于是他从2004年2月开始关注网络。现在他一共走过全国260家网吧,接触近400位网瘾少年,探访了近50个因网游引发悲剧的家庭,已出版两本关于网络游戏反思的书籍。
而真正令张春良出名的是一个少年的轻生和一场还未正式开始的诉讼。
2004年12月27日,13岁的天津中学生张潇艺到网吧上网36小时后,选择了一种独特姿势告别现实世界:他站在天津市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
当时目睹惨剧的一名清洁工事后感叹说:“我从没见过这种奇怪的自杀,设计好这么标准的飞天姿势,而且带着笑脸,毫无痛苦!”
张潇艺“绝笔”中有这样的话:“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我有三个知心朋友——尤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不论我在哪(儿)都可以更加快乐……”
尤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他们是谁?玩过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是游戏中的三个虚拟人物。而《魔兽世界》正是张潇艺最钟爱的游戏,他生前写就的一本8万字的网游笔记《守望者传》,也是根据这个游戏改编的魔幻小说。从这些网游笔记中,我们发现他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了,甚至“跳楼也和游戏笔记中的情节惊人地相似”。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对张潇艺之死做出一份医学证明:“张潇艺同学曾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因长期沉溺网络游戏最终导致自杀。我医院工作人员通过对他留下的网游笔记和遗书等资料进行医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张潇艺生前因过度沉溺不健康网络游戏,患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综合症’。”
更让张潇艺的父亲张建华难以接受的是,潇艺出事后,他找过许多相关部门,“只想要个说法”,然而没有一个部门愿意出面受理。张春良获悉此事后,决定出面为潇艺父母义务代理维权诉讼,状告《魔兽世界》的开发商——美国暴雪娱乐有限公司,请求法院确认该公司开发的该款游戏具有致人上瘾的内容,与受害人的死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并要求他们作出一定的经济赔偿。
一个人居然去PK一个号称“正在茁壮成长”的朝阳产业——网络游戏业,就连张春良也说自己有一种“蚂蚁抗大象”的感觉,但他表示:“我并不是头脑发热,进行这场公益诉讼,就是想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方案。”

“现在开庭”
就在张春良为争取这场诉讼早日开庭而多方奔走的时候,在杭州第十四中学的一间教室里,一场以这个案件为背景的“模拟法庭”正悄然上演。
黑板上“法庭”两个大字很是醒目。来自高一和高二的六名同学分饰原告和被告,随着“法官”一声“现在开庭”,双方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观点碰撞。
首先是“法庭陈述”阶段。
“原告方”首先简单介绍了张潇艺事件的案情经过,并援引了张父的证言和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医学鉴定,指出张潇艺本来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但在接触了《魔兽世界》这款游戏后,慢慢沉溺其中,最后以自杀的方式去“追寻游戏中的英雄朋友”,这与网络游戏成瘾症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因此请求“法庭”认定张潇艺之死与该款网络游戏有着必然的联系。
而“被告方”则针锋相对地反问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假如有人在现实中去尝试导致发生悲剧,是否也要追究《西游记》的责任?他们从分析张潇艺的网游笔记入手,指出张并非是去“追寻游戏中的朋友”,而是“天使憎恨我,赛娜也不肯见我……”,因而“我是垃圾,什么也干不好的垃圾……”——这说明孩子的内心是极端自卑的。他们认为张潇艺性格中的弱点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随后进入了激烈的“法庭辩论”阶段。以下是部分对话实录——
被告:据统计,全世界共有上千万玩家玩过《魔兽世界》这个游戏,而在中国的玩家更不在少数。也就是说,“魔兽”玩家和玩“魔兽”自杀的玩家的比例是几千万比一。为什么别的玩家没有自杀,而张潇艺则跳楼呢?原因当然不能归结于游戏的开发商,而在于张潇艺自身心理上有障碍。同时,张潇艺在沉溺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错误,家长也没有及时有效地制止,这些主观因素才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原告:对方已经承认张潇艺已经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作为一位13岁的少年,面对具有巨大诱惑力的游戏并且已经上瘾时,他怎么可能非常自觉地从泥潭中脱身呢?就在我们浙江省,大约有7.4%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高于一般人的水平。有研究表明,网瘾少年的孤独感要比普通的人高很多。这些也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被告:网络游戏只是一个客观因素,如同厂家制造的汽车。很多交通事故都是因为有了汽车造成的,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因此认为汽车是不好的呢?
原告:我方阐述的并不是客观因素而是根本上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游戏的开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就像汽车的刹车不好,不管驾驶员怎么踩,汽车依然刹不住。这款游戏对玩家没有限制、没有提醒,又怎么能让玩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被告:如果汽车的刹车不灵了,驾驶员刹不住车,这的确要怪罪汽车厂家。但是游戏你可以退出,没有哪一款游戏说你想退出的时候退出不了。是否退出游戏还是由玩家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原告:对方一直在强调主观原因,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主观原因。你们一直强调说张潇艺是因为自卑,那他为什么会自卑?大家都知道,在他还没有沉溺于网络游戏之前,他一直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他的成绩在年级里是前十几名。这么优秀的孩子会有自卑心理吗?正是因为他慢慢地沉溺于网络游戏,直到无法控制自己,所以才会觉得自己是垃圾。难道这不是由网络游戏造成的吗?
被告:我要纠正对方一个错误,那就是成绩优秀不等于不会自卑。同时成绩优秀也不代表自制力很强。请问对方,难道就没有成绩优秀而自制力很弱的人吗?
原告:网络游戏的特征是为玩家设计曲折的故事、精彩的画面、即时的聊天,网络游戏的经营商实际上就是给玩家制造、销售沉溺,让他们无法自拔,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这种类似鸦片效果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对此,一位业内人士曾直言不讳:“就怕你不来玩,来了你就跑不掉。”在这样的前提下,谈自制力不是一句空话吗?
被告: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对方也提到网络游戏这个产业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是不可杜绝的。如果每个人自身的问题不解决,就算禁止了网络游戏,一样有许多悲剧会继续上演。
“法庭辩论”结束后,“法官”宣布休庭。当记者追问“法官”将如何判决时,这位女孩子腼腆地笑了笑,说:“我也很难作出判断。”

中学生对话张春良
记者在与张春良见面之前,从中学生中征集了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对此,张春良一一作了回答:
问题一:网络游戏真的一无是处吗?如果真的是那样,为什么国家不禁止呢?
我认为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不健康的又有健康的项目。我们应该肯定网络游戏产业对社会的贡献,其中健康的部分确实对人起到了益智、愉悦身心等好作用,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大漏洞,产生不少负效益。国家不能对网络游戏“一棍子打死”,但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这一产业的发展。
问题二:有人说你打这个官司是为了炒作自己,还有的说你是为了卖书,你怎么看待这些说法呢?
(笑)我写作《在网络上狂奔》一书并出版是得到张潇艺父亲授权的,他们通过儿子的悲剧,看到网络游戏的危害,希望不要有人重蹈覆辙。我做这件事就是想对社会负责,别人怎么说我管不了,也不想管。就像《笑傲江湖》里说的,一个人无论出自何种门派,只要为人端正就行。我是在用心地做公益诉讼。
问题三:你要求网络游戏公司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明自己的血腥、暴力内容和适用人群,但是香烟的包装上也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但有的吸烟的人对此是视而不见的,你认为如果网络游戏公司照你说的做了就真的有效吗?
我认为这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一个产业只会纳税远远不够,还要负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网络游戏厂商必须承担对玩家的告知责任,提醒受众“网游”有哪些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它的产业道德。剩下的,这些告知是否有用就是玩家自己的事了。像商店不再向未成年人售烟一举也是在香烟包装上注明“吸烟有害健康”后实行的,如果游戏产品起到告诫作用,最起码可以让家长根据提示,引导孩子玩游戏。

问题四:你对现在一些网络游戏推出的“防沉迷系统”(该系统可以限制“网游”玩家的游戏时间。网游超过3个小时后,玩家的分数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编者注)怎么看?
这说明他们已认识到网络游戏确实有沉迷性的作用。但我感觉防沉迷系统没有太大作用,不仅不能治本,恐怕连标都治不了。因为玩家对付它有很多办法,比如使用多个账号、外挂等,而且也不是所有网吧都使用这套系统。我们的政府部门还是应该想想其他更有效的办法。
问题五:我很赞同你做的事,但我也担心你的这场官司可能会输。如果真的输了,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输了以后你又准备怎么办?
目前天津法院仍以证据不足的理由,对诉讼不予立案。我现在正在补充证据,希望能获得明确答复。我对官司充满信心,输赢其实对我无所谓,我就是想通过诉讼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能出台相关措施,尽快规范“网游”产业。不论结果如何,我都会继续走下去。
问题六:看得出你对网络游戏深恶痛绝,那么你对单机版游戏又怎么看?
无论是单机,还是多机,如果内容不健康,都会对玩家产生不良影响,即使是一个人玩也有害。
问题七:防止网络成瘾症,我们中学生自己该做些什么?
防止网络成瘾,应该是个系统工程,家长、学校、社会要一起使劲。至于学生自己,还是要做到自律,锻炼自己的控制力。作为学者也只能起到善意提醒的作用,关键在个人。根据调查,往往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最容易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