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水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ov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县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中,七位老师上同一课题:《皇帝的新装》,评价人物形象时,有的老师这样设计:你认为哪一个人最可恨?哪一个人最可爱?为什么?而另一个老师的设计是:假如你手中有一根鞭子,你最想抽打谁?假如你手中有一朵红花,你最想给谁戴上?为什么?
   前一位老师的课堂让人如坐大牢,度日如年。学生要么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要么傻乎乎地看着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后一位老师的课堂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教师和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究其原因,前一位教师问题设计偏冷,与学生心灵产生了一定的距离,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与文本脱节的现象。后一位教师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其积极投入到阅读文本中去。如此看来,情感,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之源。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即对语文的兴趣、热情程度。二是培养学生高级的情感,即通过文章的熏陶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情趣等。前苏联苏霍姆林说过:“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激情渲染,激发兴趣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沉淀深厚的文化积累,有丰富敏锐的情感,对文本有深入独到的理解,对学生有着细致周到的了解,然后,才能真正设计好导语乃至整个课堂的流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用身边的人和事情来吸引学生,或者利用多媒体的音画来渲染气氛,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来铺垫课文——例如,在教学《敬畏自然》一课时,我用新近发生的有关日本海啸的视频导入,然后配上导语:我们曾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口口声声说要征服自然。可是,如今我们没有征服大自然,却被大自然征服了!那么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敬畏自然》会给我们指点迷津的。
  
   二.披文入情,春风化雨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包含作者浓浓的情感,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无论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抑或实用性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而要让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完成高级情感的培养。怎么做呢?
   首先是有感情的朗读,利用各种朗读的方式去感知文本,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感知。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背影》中的父子情深,《老王》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人的愧怍,《最后一课》的爱国情怀等等,只要抓住了文本的情感,就抓住了教学的主线,也就找到文章的脉络,然后沿着这条脉络去设计其他教学环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品味语言,对于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句要加以反复地咀嚼与品味,通过诵读、熟读,由读生感,由感到悟,由悟到移,直至产生愉悦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的最佳境界。
   三是鉴赏评论,弘扬个性。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写法,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独到的体悟与评价,不必拘泥于一家之言。不过,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原意,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乱发挥。这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了美的熏陶,促进了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灵成长。
  
   三.情感迁移,激活创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立足课内,着眼课外。以教材为导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有意识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的习惯,更让他们从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足营养,满足健康成长的需要,这才能算是真正地学好了语文。
  总之,只要调动了学生情感,就像开启了阅读教学的生命之源,语文教学这条长河因此而流光溢彩,生机盎然!
  
  周英萍,教师,现居重庆大足。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是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深入的厘定,是对教学重难点、教师个性、学生特点的统一思考。  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的体现,主要遵循两个
“发现式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发现中激发兴趣,主动探究,形成认识,提高能力。  一.发现式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学生不能成为
一.细节艺术的内涵特征  细节艺术是指教学过程中预设细节、生成细节、捕捉细节、处理细节的各种技巧。  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对“细节”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指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它不仅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还要求教学行为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接作用。因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具有教学细节的作用,只有处
为了使初学者有路可循,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通常先介绍几种结构规范的议论文供学生学习模仿,可即使学生在结构模式上达到要求,仍然是内容单调,思路单一,文章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们不妨从学生所学课文中寻求启示。如苏教版必修一《师说》一文,主旨无非是“提倡师道”。但作者绝非四字结束,而是在主体部分先搬出“出人也远矣”的“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对比“下圣人也远矣”的“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从而得
经常听别人的课,从听课中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以下问题:1、师生之间只有你问我答,缺乏交流观点式的对话,学生发言了,但不等于真正的动脑思考了,只是流于表面的找到课本的原句,至于为何引起共鸣,引起怎样的共鸣,并未深入挖掘探讨。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并未做出任何有价值的判断,学生只是作答也未说出任何的理由和依据,所以学生的答案也只能根据个人感觉去判断他的正确与否了。3、分享周国平面对苦难的句子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调,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课堂中常难免氛围沉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恰好能够帮助实现这一构想。那么,怎样巧用媒体资源来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若能用多媒体
或许很多读者,特别是专业的“高级”读者会将苏童小说《她的名字》看作一个隐喻。小说女主人公段福妹执着地要改名字。改名字的显性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而深层的隐性目标则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这个故事就和自我有关,和命运有关,和重大的意义有关。而我,不知怎么,在看完小说后却不由自主想起了热播的《甄嬛传》里的热门台词:“贱人就是矫情。”  是呀,你想,那段福妹,普通家庭出身,就算“身材不知要
《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长征组歌》是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对于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吟咏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吟咏诵读应该成为《七律·长征》和《长征组歌》教学的主旋律,在朗读中体会《七律·长征》抒发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之情,在吟唱中感受《长征组歌》中所表现的红军战士“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
中华读书报报道,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透露,2014年,文化部将从3个层面着手,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3个层面的工作分别是加强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加强古籍保护。文化部明确,在2014年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开展国有单位收藏文物的认定、信息采集和登录。做好第7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评审第4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诗,那么教学语言无疑是流动着的韵律。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充满情趣的课堂让人如沐春风。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颤,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雾,用诱导引发深远的思考,用智慧靓起课堂教学语言来!  一.亲和温馨的语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语言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几乎成为所有学生的通爱。好的教学情境,亲和的教学语言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的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