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华读书报报道,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透露,2014年,文化部将从3个层面着手,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3个层面的工作分别是加强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加强古籍保护。文化部明确,在2014年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开展国有单位收藏文物的认定、信息采集和登录。做好第7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评审第4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读书报报道,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透露,2014年,文化部将从3个层面着手,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3个层面的工作分别是加强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加强古籍保护。文化部明确,在2014年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开展国有单位收藏文物的认定、信息采集和登录。做好第7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评审第4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建设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项目。深入挖掘节日内涵,开展文化遗产日等宣传展示活动。完善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古籍普查。
其他文献
对联,汉语言特有的文学样式,因其表意精粹,语句工整,音调和谐,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教学属于阅读教学,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笔者认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对联教学规定,要求一线教学不应当因“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是“点”式的随文学习而出现对联教学被弱化或被边缘化的课堂教学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因而要想小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就应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下面是我对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些探讨。 1.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探奇的心理,设置悬念的“圈套”,让小学生去钻,也不失为激发兴趣的一条锦囊妙计。在教学中有很多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如时事政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是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深入的厘定,是对教学重难点、教师个性、学生特点的统一思考。 高中语文变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的体现,主要遵循两个
“发现式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发现中激发兴趣,主动探究,形成认识,提高能力。 一.发现式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学生不能成为
一.细节艺术的内涵特征 细节艺术是指教学过程中预设细节、生成细节、捕捉细节、处理细节的各种技巧。 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大词典》对“细节”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指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它不仅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还要求教学行为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接作用。因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具有教学细节的作用,只有处
为了使初学者有路可循,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通常先介绍几种结构规范的议论文供学生学习模仿,可即使学生在结构模式上达到要求,仍然是内容单调,思路单一,文章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们不妨从学生所学课文中寻求启示。如苏教版必修一《师说》一文,主旨无非是“提倡师道”。但作者绝非四字结束,而是在主体部分先搬出“出人也远矣”的“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对比“下圣人也远矣”的“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从而得
经常听别人的课,从听课中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以下问题:1、师生之间只有你问我答,缺乏交流观点式的对话,学生发言了,但不等于真正的动脑思考了,只是流于表面的找到课本的原句,至于为何引起共鸣,引起怎样的共鸣,并未深入挖掘探讨。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并未做出任何有价值的判断,学生只是作答也未说出任何的理由和依据,所以学生的答案也只能根据个人感觉去判断他的正确与否了。3、分享周国平面对苦难的句子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调,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课堂中常难免氛围沉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恰好能够帮助实现这一构想。那么,怎样巧用媒体资源来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若能用多媒体
或许很多读者,特别是专业的“高级”读者会将苏童小说《她的名字》看作一个隐喻。小说女主人公段福妹执着地要改名字。改名字的显性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而深层的隐性目标则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这个故事就和自我有关,和命运有关,和重大的意义有关。而我,不知怎么,在看完小说后却不由自主想起了热播的《甄嬛传》里的热门台词:“贱人就是矫情。” 是呀,你想,那段福妹,普通家庭出身,就算“身材不知要
《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长征组歌》是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对于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吟咏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吟咏诵读应该成为《七律·长征》和《长征组歌》教学的主旋律,在朗读中体会《七律·长征》抒发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之情,在吟唱中感受《长征组歌》中所表现的红军战士“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