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认为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同时,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利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选择的接受新生事物,抵御物欲横流的社会污染,弘扬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和名族气节,而成为有利于祖国发展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渗透
教改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今天,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线教师,纷纷加入到改革大军中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师,还有责任充分发挥历史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深挖教材,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量体裁衣,编入了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其中有不少是有德育意义的。但教材并没有在具体的地方指出来要求老师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历史老师自己去把握、挖掘那些有用的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对于插图的运用。可以和视频结合起来。配上适当的解说。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去感知历史。如观看圆明园。有烧毁前和烧毁后的图片对比。也有烧毁前和烧毁后的视频对比。同样是这个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白很多东西。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很多能力。又如课后的:“史海拾贝”。可以很好的运用。教材中的地图也是很多的。在教会学生识图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画图。从而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要挖掘整合教材。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把握住教材。精心组织。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二、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传
作为一个教师,你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你是一个教育者,你不是一个学者,你是一个心灵导师。从历史老师身上,要能够看到一股浩然正气,所以,历史老师的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精神。都是不能忽视的。老师的积极向上能够带给学生的积极向上。而相反的。消极的老师带给学生的往往是情绪低落。在课堂上,一定要用老师的情绪去带动、影响每一位学生。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时,那是一种多么骄傲自豪的感情。教师一定要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去热爱祖国,去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到了中国近代。虽然中国屡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近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有志之士。也许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但他们的精神是一样的。他们的行为是有共性的。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越挫越勇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精神。然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今天的我们应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点什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到了中国现代史中。学生可以感受中国发生的伟大变化。感受改革与创新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总之,在每一个阶段的历史学习中要统一情感,统一态度。要用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三、发挥教材中名言名句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本中,讲述了好多中国古代有民族气节的名人事迹,也收录了不少名言名句。作为历史教师,要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从而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比如组织学生大声朗读并谈谈感受。组织学生收集课外的名言名句等。如文谈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坚贞不渝的精神。谭嗣同临刑前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既表现了谭嗣同对变法失败的无奈和悲壮。又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这些内容虽然一般都放在教材的辅拦里。但学生必须关注并认真感受。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四、学史明理,培养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史明理,以史为鉴。学习历史就是为了通过分析历史来告诉我们今天该怎么做。要借鉴历史就必须先评价历史。当我们和学生一起评价历史时,先要把历史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可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要有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如新航路的开辟。虽然使世界连为一体,促进了欧洲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如新亥革命。它的成功体现在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它的失败体现在没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全面的认识和评价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全局观念。比如中国走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而制定的。这里面如果照抄照搬外国经验。那是一定不行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措施。又如我们的改革。如果遇到阻力,就放弃改革。那就一定会失败。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改革的艰辛,树立改革的意识。
五、公平公正的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初中历史以史为线,其中贯穿着很多历史人物。这些任务重有正面的,如林则徐、邓世昌。也有反面的。如慈禧太后、汪精卫。有大人物,如孙中山、毛泽东,有小人物。如参与《南京条约》签定的张喜。众多的历史人物不可能一一进行评价。要教会学生根据历史人物的表现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树立起学生道德规范,树立起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原则。历史人物的评价要避免妖魔化、脸谱化。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对人物的真实形象进行了歪曲。这个时候,历史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站在客观,公正,人性的角度去看待。要让学生明白,历史与艺术是有很大区别的。艺术是用来娱乐的。历史才是可信的。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各具特色。有报效祖国、舍生取义、追求真理、尊师敬业、勤俭节约、诚实正直等。在选择典型人物及材料时。既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如一大批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又要选取反面的教材。如一小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然后将卖国贼与爱国者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正面的、向上的才是历史的主流。正所谓,邪不胜正。通过这些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好时期。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把握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成为有利于祖国发展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渗透
教改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今天,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线教师,纷纷加入到改革大军中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师,还有责任充分发挥历史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深挖教材,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量体裁衣,编入了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其中有不少是有德育意义的。但教材并没有在具体的地方指出来要求老师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历史老师自己去把握、挖掘那些有用的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对于插图的运用。可以和视频结合起来。配上适当的解说。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去感知历史。如观看圆明园。有烧毁前和烧毁后的图片对比。也有烧毁前和烧毁后的视频对比。同样是这个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白很多东西。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很多能力。又如课后的:“史海拾贝”。可以很好的运用。教材中的地图也是很多的。在教会学生识图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画图。从而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要挖掘整合教材。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把握住教材。精心组织。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
二、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传
作为一个教师,你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你是一个教育者,你不是一个学者,你是一个心灵导师。从历史老师身上,要能够看到一股浩然正气,所以,历史老师的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精神。都是不能忽视的。老师的积极向上能够带给学生的积极向上。而相反的。消极的老师带给学生的往往是情绪低落。在课堂上,一定要用老师的情绪去带动、影响每一位学生。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时,那是一种多么骄傲自豪的感情。教师一定要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去热爱祖国,去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到了中国近代。虽然中国屡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一部血泪史,屈辱史。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近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有志之士。也许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但他们的精神是一样的。他们的行为是有共性的。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越挫越勇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精神。然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今天的我们应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点什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到了中国现代史中。学生可以感受中国发生的伟大变化。感受改革与创新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总之,在每一个阶段的历史学习中要统一情感,统一态度。要用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三、发挥教材中名言名句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本中,讲述了好多中国古代有民族气节的名人事迹,也收录了不少名言名句。作为历史教师,要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从而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比如组织学生大声朗读并谈谈感受。组织学生收集课外的名言名句等。如文谈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坚贞不渝的精神。谭嗣同临刑前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既表现了谭嗣同对变法失败的无奈和悲壮。又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这些内容虽然一般都放在教材的辅拦里。但学生必须关注并认真感受。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四、学史明理,培养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史明理,以史为鉴。学习历史就是为了通过分析历史来告诉我们今天该怎么做。要借鉴历史就必须先评价历史。当我们和学生一起评价历史时,先要把历史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可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要有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如新航路的开辟。虽然使世界连为一体,促进了欧洲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如新亥革命。它的成功体现在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它的失败体现在没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全面的认识和评价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全局观念。比如中国走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而制定的。这里面如果照抄照搬外国经验。那是一定不行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措施。又如我们的改革。如果遇到阻力,就放弃改革。那就一定会失败。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改革的艰辛,树立改革的意识。
五、公平公正的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初中历史以史为线,其中贯穿着很多历史人物。这些任务重有正面的,如林则徐、邓世昌。也有反面的。如慈禧太后、汪精卫。有大人物,如孙中山、毛泽东,有小人物。如参与《南京条约》签定的张喜。众多的历史人物不可能一一进行评价。要教会学生根据历史人物的表现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树立起学生道德规范,树立起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原则。历史人物的评价要避免妖魔化、脸谱化。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对人物的真实形象进行了歪曲。这个时候,历史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站在客观,公正,人性的角度去看待。要让学生明白,历史与艺术是有很大区别的。艺术是用来娱乐的。历史才是可信的。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各具特色。有报效祖国、舍生取义、追求真理、尊师敬业、勤俭节约、诚实正直等。在选择典型人物及材料时。既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如一大批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又要选取反面的教材。如一小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然后将卖国贼与爱国者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正面的、向上的才是历史的主流。正所谓,邪不胜正。通过这些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好时期。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把握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成为有利于祖国发展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