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黄土区长期人工林恢复对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影响

来源 :水土保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工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质量,明确长期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养分性质的响应差异,有利于进一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选取晋西黄土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地、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3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有机碳、氮磷钾元素含量等土壤养分,对比分析长期不同人工林恢复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1)次生林地、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在0-20 cm浅层土壤的容重分别1.15,1.04,1.06 g/cm3,次生林地的容重最大,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次生林地在浅层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消耗期(生长季开始前)过渡到积累期(生长期开始)时,次生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更剧烈;(3)次生林地土壤碳储量较高,油松林地土壤氮、磷储量较高.3种林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且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以水养条件为依据,建议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多以保育次生林为主来达到较好的水碳储量等生态效益,有利于优化晋西黄土区的林分管理,促进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严隽陶教授“杂合以治”学术思想在康复医学中的运用.严教授推崇“衷中参西”的理念,秉承“杂合以治”的思想,提出“杂合而康”的观点,崇尚中西医多种疗法下“君臣佐使”的疗法配伍理念制订康复处方,同时重视预防康复观,综合全面地预防、治疗、康复疾病,以达人体形神功能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全面恢复.严教授“杂合以治”学术思想对康复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现初步总结以期更好地传承老专家的学术经验,推动中国特色康复医学的发展.
研究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油松林保育土壤功能变化规律及差异性,评价其保育土壤功能,以加强林分管理和生态恢复建设.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4种不同密度(925,1 325,1 750,2 250株/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有机质等化学性质以及坡面径流泥沙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确定了 12项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EWM)对各密度油松林地的保育土壤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种林分密度的油松人工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全氮、全磷、氨氮、硝氮和速效磷均存
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功能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反映神经、内分泌、免疫不同层次的交互作用网络.脑卒中发生多伴随胃肠功能紊乱,提示“脑-肠互动异常”.文章在“益髓醒神调枢”理论指导下,针对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卒中后失语,阐述该疾病发病与治疗中的形与神,以及益髓、醒神、调枢的关系,强调语言功能障碍源于脑髓败坏、气机逆乱,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提出通过脑-肠-菌群轴可以改善卒中后失语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而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并从“补虚泻实,填精养神”“斡旋升降,调气醒神”两个方面阐释“调枢”之法的具体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终身性罕见疑难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中医并无本病的专门记载,现代中医学者对其认识,多局限于临床个案报道,样本量少,诊疗标准尚不准确统一.故文章对发作性睡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为临床认识、学习、诊疗该病提供便捷和思路.
脂稳态失衡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中医理论认为“痰浊脂膏”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病机基础,“痰浊脂膏”致病与伏邪具有相似性.伏邪“痰浊脂膏”与脂稳态失衡的发病机制、物质基础及治则治法相似,但两者间尚缺乏确切证据.文章从伏邪理论角度阐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浊脂膏”的内涵及与脂稳态关系,冀为后期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膝关节痛是骨伤科的常见病症,中医病名多以“骨痹”“膝痹”“鹤膝风”等出现.在《素问·骨空论》中较为详细记载了膝痛的辨证论治.文章通过研究经典著作以及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对于其中“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一条进行辨析,对背内溯源、膝痛不可屈伸的病因病机及治其背内进行探讨,以期对于膝痛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推拿振法与局部机械振动疗法作为当前临床上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其相关参数的设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文章围绕两种局部机械振动疗法作用于机体时参数的选择问题,在频率、振幅、时间等方面进行整理,并从二者所产生的生物效应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生物体各组织、器官自身的物理特性(固有频率)为基点,探讨两种局部机械振动疗法作用于机体的优效参数及量效关系,以期为局部机械振动疗法的规范化探讨提供思路.
果实套袋可有效保护果实免受有害生物侵害,改善果实生长环境,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光洁度,提升果实品质,是果品生产精耕细作、进行精品化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广泛应用于东亚中、日、韩的苹果、梨、桃、葡萄等主要果树生产中,所用果袋有塑料袋、纸袋、纸+膜袋等.但果实套袋是目前果树生产中投资大、费工多的作业,已很不适宜果树发展的形势,无袋化栽培已是大势所趋,适应这一趋势,进行栽培管理变革,是保持果树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
太极是易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太极范畴也是医易会通的重要交点.在实质上,“太极”是“有”本原,等同于道家生成论中的“一”,其内涵是阴阳二气的和合统一.太极范畴与中医理论的明确结合始于金元时期,朱丹溪首次引太极范畴入医学,以太极易理释医理.经过朱丹溪的引申发挥,明代的医家对医易太极范畴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独辟蹊径,建立了太极命门学说.太极范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使得医易关系更为密切,说明了易理与医理同根同源,在学术上可互通有无.
“中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体生理观与健康观的基础,人与自然间、人体内部均拥有阴阳相互交感以使“中和”化生的过程.远端选穴是针灸治疗疾病时取穴的重要原则,以达到令疾病向中和而愈的目的.文章试从“中和思想”的角度对远端选穴原则进行原理阐释与探讨,即远端选穴从病位的角度为患者制造出了一对阴阳,以化生出“中和”的状态,并且使中焦脾胃在此过程得到顾护.后附验案一则,从理论连接临床,为临床针刺选穴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