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环境下科技产业园地形共构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地形共构设计策略对山地环境下科技产业园设计的重要性,提出消解地形、顺应地形和强化地形三种地形共构设计策略,并以两江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和IC创新中心产业园为例,探究消解地形、顺应地形和强化地形三种设计策略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以期促进科技产业园设计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山地环境;科技产业园;地形共构
  科技产业园是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规模企业,形成规模经济的科技产业集群,是集生产加工、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对升级传统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科技产业园区时要使园区具有基本功能的同时,注重提升园区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山地环境下,地形起伏是影响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结合山地特征,对园区建筑进行合理设计,运用地形共构的设计策略,避免对自然山体造成破坏,增强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突出园区空间个性化特点。
  一、地形共构对园区设计的重要性
  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地形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山体甚至可以是园区的组成部分。建筑无法孤立存在,平原地区惯用的僵化的几何式构图无法满足山地建筑设计需求。建造园区时应结合科技产业园自身的特点,对当地有限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减少工程建设和维护成本,常采用规则而非自由、清晰而非混杂的建筑形态,以适应自然地形;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园区,科技产业园以研发技术为核心,在建造科技产业园时应结合山地环境,为高智力工作者提供相应的休闲、交流环境。
  地形共构是建筑调整自身形态以适应山地,并与山地形成和谐统一空间形态的设计模式,能够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保障园区功能的运行。地形共构所形成的空间环境能够为研发和办公人员提供多样的活动场所,满足相关人员对科技产业园的基本需求。
  二、地形共构设计策略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山地建筑的地形共构策略进行研究。例如:学者卢济威提出地表式、地下式、架空式三種设计模式,学者戴志中提出筑填、悬挑、架跨等七种模式,学者黄光宇提出水平步行道与建筑的共生、高度变化的步道与建筑的共生等山地建筑和步行空间共生的类型。
  文章根据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将山地环境下科技产业园的地形共构设计策略总结为消解地形、顺应地形和强化地形三类。
  (一)消解地形
  消解地形指通过场地平整等方式,对原始场地进行改造,整合场地内的原有基面,减少基地内的起伏特征,使得空间趋于水平方向延展。该方式可使建筑之间的联系更加顺畅。
  在两江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中,生产区域的地下车库的屋面与实土部分连为一体,使所有厂房的建筑首层、道路和大部分景观环境位于同一基面(图1)。在IC创新中心产业园中,设计师通过场地平整,将高差较大的基地整合为4个基本台地,主要的建筑入口面向中心台地展开,使园给人一种强烈的中心感(图2)。
  (二)顺应地形
  顺应地形指尽量保持原有山地地形,采用层台组合的方式,使建筑呈水平方向伸展,并进行纵向联系,这样设计出的建筑基面具有片段性。该方式适合于小体量建筑的布局,造价较低,对生态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对生产性用房的交通便利性有一定影响,对建筑规模产生一定的限制。
  两江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南侧临河的生产性用房采用了顺应地形的设计方式,进行了吊层设计。二层作为主要的货物和人员对外交流层,连接园区道路。一层临着河渠和对岸的市政公园,作为次要生产或研发办公用房,在南侧拥有自身的景观平台。在IC创新中心产业园中,关于南侧生产性用房的设计,设计师结合南北高差10m的场地和道路情况,采用“叠拼”的分户方式来设计(图3),顺应了地形,同时使园区具有美感。
  (三)强化地形
  强化地形指在原有的山地地形上,通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介入,使山地空间具有竖向感,突出地形优势和特色。该设计方式阻断了空间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使园区整体空间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挺拔宏伟的感觉,通常用于休闲区域或生产性区域设计。
  由于地形落差、场地内部地下车库架空等,两江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西南侧形成了坡度近乎垂直的界面。设计师通过各层平台交错、植物配置等方式,创造出意趣盎然的垂直生态花园,使其与对岸的市政花园连为一体,形成产业园极具特色的景观,为园区人员和周边市民提供了舒适的休闲交流场所(图4)。
  三、结语
  在设计科技产业园时灵活运用地形共构策略,不仅能使科技产业园建筑适应山地环境,还能更凸显园区特色,为研发人员、办公人员提供良好的休闲、交流场所,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山地环境下,设计师应基于发展需求,创造性地发掘更多的地形共构设计模式,以提升科技产业园的环境品质。
  参考文献:
  [1]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戴志中.现代山地建筑接地诠释[J].城市建筑,2006(8):20-24.
  [3]黄光宇,何昕.山地建筑和步行空间的共生[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4):17-19,23.
  作者简介:
  杨冀翼,博士,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陈鸿翔,硕士,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地域性文化符号作为餐饮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统文化与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符号,能够提升餐饮空间文化内涵,传承地域文化。将地域性文化符号应用于餐饮空间时,室内设计师不应对其进行直接复制与照搬,而应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符号,创新设计形式,通过位置重构、置换拼贴、夸张变形等设计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从而实现地域性文化符号与餐饮空间设计的深度融合,满
肿瘤基因标志物是指肿瘤组织或细胞中发生突变或者表达异常的一类基因,涉及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相关分子。当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各类肿瘤基因标志物,对于辅助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文从DNA和RNA肿瘤标志物方面,阐述近年来肿瘤基因标志物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家族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调控因子,在促进机体组织生长、抗细胞凋亡、维持机体细胞正常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IGF家族由IGF、IGF结合蛋白和IGF受体组成。机体的IGF水平由受体及相关结合蛋白调节。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IGF家族参与糖尿病、多种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病理过程,IGF失调会引发多种疾病,因此IGF在诊
摘 要:传统城市色彩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对传统城市色彩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色彩规律进行研究,对其在现代建筑与环境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城市色彩在现代建筑与环境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析传统城市色彩当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化运用,以促进现代城市美学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城市色彩;现代建筑;环境设计  如何在现代建筑和环境当中传承传统的城市色彩文化,是我国建筑业近百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病毒性疫苗种子批及成品的遗传稳定性与疫苗有效性、安全性密切相关。RNA病毒的高突变率和高重组率更易造成其遗传不稳定,因此,在RNA病毒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中,毒株遗传稳定性的检测十分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遗传稳定性的检测方法日渐丰富,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能控制或提高疫苗遗传稳定性的方法。此文对RNA病毒疫苗株遗传稳定性及其影响机制、检测和提高疫苗株遗传稳定性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摘 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大多数以实地调研的方式来了解村落场地的现状。但是,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对传统村落场地的实际调研活动难以开展。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空间句法作为一种云调研的量化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空间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可以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空间句法;高田坑村;空间结构 
摘 要:当前城市照明普遍存在着“千城一面”的现象,如何破解“千城一面”的夜景是当前照明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结合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在地性理论是否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一种新依据。但具体的理论实践还需要经过实践进行反复论证。  关键词: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在地性;灯光文化;齐洪海  当前,中国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正从传统的粗犷设计,向精细化、艺术化、个性化迈进,但城市照明普遍存在着“千城一面”的
摘 要:近年来,中央连续发布以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件,将乡村振兴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以乡村振兴和传统乡村环境改造为着眼点,探讨通过微更新和设计介入的手法,采取分阶段、持续渐进的更新手段,尽可能地保留传统村落的建筑结构和整体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为乡村环境提供系统科学的微更新设计,使乡村环境得以有效留存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环境更新;微更新  基金项
摘 要:始建于东晋的名刹栖霞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会龙山麓,其空间处理方式师法自然,深得“园地惟山林最胜”之意,少施斧凿,“自成天然之趣”。对古寺的空间序列进行分析,总结栖霞古寺的园林空间特点,以期继承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促进益阳寺观园林研究。  关键词:栖霞古寺;园林;空间  作为中国园林的一个巨大分支,寺庙园林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分布局限,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湖湘寺观园林作为
目的对南京城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CBCL)对南京市6个区12~16岁233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攻击性行为的检出率为3.21%,女生和男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攻击性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χ2=2.83,P>0.05)。(2)攻击性行为因子均分为(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