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丽娘和陈芸都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性形象,但她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勇于反抗。通过对她们反抗礼教的背景,表现及与礼教的妥协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封建社会觉醒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杜丽娘;陳芸;封建礼教;反抗
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曾说道:“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从中足见《牡丹亭》不朽之魅力。作为《牡丹亭》女主人公的杜丽娘,更是因其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封建礼教的不屈抗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画廊中一个流光溢彩式的人物。而陈芸则是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用最平质的语言、最纯挚的感情塑造出来的爱妻。林语堂在为西风社出版的英汉对照本《浮生六记》的序言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人。”“‘芸’的形象之美,在于她身为封建时代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有着追求爱情之美,追求艺术生活之美和追求心灵自由之美。”[1]
杜丽娘和陈芸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们虽然处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仍然顺从至真至善的本心,追求爱情,热爱生活。但同时,作为从小受封建思想耳濡目染的女性,她们的反抗不可避免的会打折扣。通过对她们反抗礼教的背景,表现及与礼教的妥协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封建社会觉醒的女性形象。
一、反抗背景之比较
杜丽娘和陈芸虽然一个待字闺中,一个已为人妇,但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她们时时刻刻都会遭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制,而这些压制,在她们身上也有不同的表现。
首先,从大的环境来看,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而儒家的“三从四德”则是套在每个封建女性身上的厚重枷锁。“三从四德”中“三德”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它把女性的一生都规定为男性的附庸,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制约,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意识。同时,宋朝时期,程朱理学盛行,“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成为统治者统治百姓的良丹妙药,人性进一步受到摧残与扼杀。而杜丽娘和陈芸就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她们实现本心的活动必然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其进行反抗。
再次,从个体的生存空间来讲,杜丽娘还需要反抗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杜丽娘是安南太守之独女,从小被父母严加管教。她是父母按照封建礼教培养出来的大家闺秀,品貌俱佳,擅长丹青女工,知书达礼。父母对其一言一行都要严加干涉,不许春日睡觉,不准去花园散心,不能在衣裙上绣花……更有甚者,二八韶龄的杜丽娘从出生起,也只见过父亲和先生两名男性。
陈芸生活的困境还来自于同室翁姑的压力和不理解。“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绌。谚云:‘处家之情,非钱不行。’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之讥。”[2]《坎坷记愁》中还讲述了沈复陈芸夫妇两次被逐的经历。第一次被逐是因为陈芸替婆婆写信、为公公娶妾而受到双方的误解,再加之陈芸隐忍不发,被迫迁居鲁半舫的萧爽楼。第二次是因为陈芸“不守闺训,结盟娼妓” [2],沈复“不思习上,滥伍小人” [2],这引起了沈复父亲的大怒,夫妻二人被逐出家门。虽然在《浮生六记》中,陈芸一直致力于维持好与翁姑同室的关系,但总不能如愿。
二、反抗表现的比较
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处处遭受压制,命运十分悲惨。但更加可悲的是,有太多太多的女性,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麻木不仁,不加以反抗。甚至,成为封建礼制的忠实拥护者和刽子手,继续荼毒和残害曾经和她们境况一样的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但凡身具反抗意识和精神的女性,都会成为不朽的形象。无论是追求爱情和幸福婚姻而自挂东南枝的刘兰芝,还是与梁山泊化为翩跹共舞蝶的祝英台,无论是是斥天骂地、痛诉黑暗封建社会的窦娥,还是自尊敏感、遵循本心的林黛玉……乃至杜丽娘和陈芸,她们都在反抗着。
杜丽娘出身名门,是大家闺秀。她从小就处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严父,慈母,迂腐的封建卫道老师,狭小的闺阁空间,这都压抑着杜丽娘的身心。 “长向花阴课女工”[3],“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3],“凡为女子, 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 [3],“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3],可以说,杜丽娘每天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约束。然而,当先生说《关雎》是讲述后妃之德时,杜丽娘从人性出发,发现了男女之情,“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诸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在游园的时候,她发现了春天的美好,并且表示“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的是天然”[3]。但随后,杜丽娘的感情由春色喜人到觉得春色恼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3],“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 [3],这是因为她发觉自己不能在正值青春之时,享受爱情,获得自由。
杜丽娘从《关雎》中生出情肠,这是其心理叛逆的开始,而其趁父亲下乡劝农之机,瞒着母亲到后花园游园,则是从行动上叛逆的开始。因情思郁结,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发泄的对象,所以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结合是因欲生情,而不是像《西厢记》中崔莺莺那样是因爱生欲。这不同寻常的情节安排就更加显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欲望的压制,反抗色彩也就更加鲜明和强烈。杜丽娘梦醒后郁郁寡欢,最终相思成疾,为情而死。复生后,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还是充满着重重阻力,但是杜丽娘还是十分勇敢,为“无媒自合”的爱情而奔走呼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丽娘始终遵循自己的真性情,与封建礼教作着斗争,反抗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如果说杜丽娘的反抗集中表现在思春和爱情上,那么陈芸的反抗则体现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陈芸的反抗表现在对知识的追求。封建社会讲求“女子无才便是德”,但陈芸却克服种种困难,自觉的去习字念书。陈芸四岁时父亲去世,与其母及弟相依为命,处境艰难。“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爽染菊花肥’之句。”[2]更难能可贵的是,陈芸对知识的学习和追求终生不止。沈复第一次见陈芸就称赞其才思隽永。与沈复新婚时,陈芸也抓紧时间学习,阅读《西厢记》。后来也经常陪伴沈复读书,与其畅谈古今。陈芸的文学修养不断提升,从她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中就可窥见一斑。 其次,陈芸的反抗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上。沈复与陈芸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他们的婚姻可以说是在自由恋爱基础上,请求父母成全的结果。订婚之后,一次沈复参加陈芸表姐的婚礼,肚子饿了,陈芸就将沈复领进自己的闺房,让沈复吃她特地私藏的热粥和小菜,还遭到别人的嘲笑。陈芸甚至因为沈复出水痘,就斋戒祈福,从中可见其对沈复的满腔爱意。婚后,更是与沈复相濡以沫,琴瑟和谐,尽心尽力的扮演好妻子的角色,还费劲心思的为沈复谋求有风韵的女子为妾。在陈芸弥留之际,她还不忘将后事一一交代好,其“妾若稍有一线生机,断不敢惊君听闻” [2]和“断续叠言‘来世’二字” [2]的表白更是让人潸然泪下,感动不已。陈芸与沈复的爱情,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有了平等性,他们的婚姻也显示出现代婚姻的一些特点。
再次,陈芸的反抗表现在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上。古代的女子常常被闺阁的狭小天地所束缚,被家长里短所烦恼,不得拥抱自然,没有自由。而陈芸则不然,她天资聪颖,敢于尝试和创新。陈芸建议沈复在插画时效仿画中画昆虫的技法,将死昆虫的头用线绑在花草之间,整理昆虫的脚,使其做出各种姿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陈芸的才情和风情就是对封建旧社会的最好抗争。陈芸换男装逛庙会的情景更是耐人寻味。这是不满女性身份的表现,是对男性生活领域的向往,将陈芸的反叛精神变现的淋漓尽致。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杜丽娘和陈芸虽然都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反抗,但方式是不同的。杜丽娘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虚幻成分。其因情生梦,为爱而死,死而复生的反抗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寄寓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调侃。“作者在戏剧的理想世界里将人的情感生活和自然欲望从‘性命义理’的禁银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应有的权利和地位。柱丽娘由此成为冲破封建理学的蔡锢、渴望个性自由、勇于追求幸福的艺术象征。”[4]
陈芸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尊奉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时代,她的许多行为都不为世人所容。她的反抗虽然没有杜丽娘那么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但却是性格使然,是发自本心,顺从本心的结果,也是对封建纲常的有力控诉。
三、反抗妥协性的比较
无论一个人有多么的超凡脱俗,他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在他身上必然会时代时代的痕迹和烙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女性的心态举止基本上受其文化传承和环境的制约。因此,出身、教养、职业、社会地位,更能说明女性心理的形成变化。”[5]而杜丽娘和陈芸就是这样,而且在陈芸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杜丽娘从小受封建思想的漸染,虽然她大胆的反抗封建礼教,但封建礼教的某些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尤其表现在其死而复生之后。重回人间的杜丽娘开始注重她曾反叛过封建伦理道德,在书生柳梦梅想和她行云雨之事时,她以“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3],“前夕鬼也 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体”[3]的理由拒绝了柳梦梅。而杜丽娘和柳梦梅成亲的直接诱因是陈最良“明日要上小姐坟去,事露之时,一来小姐有妖冶之名,二来公相无闺阁之教,三来秀才坐迷惑之讥,四来老身招发掘之罪” [3]。杜丽娘复活后也开始注重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二人到达临安,她“盼今朝得傍你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高中了,同去访你丈人、丈母呵,则道俺从地窟里登仙字安排” [3]。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丽娘性格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一方面,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超越生死,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批判和反抗;另一方面,寻求到了梦寐以求的爱情,传统的力量就在她的身上反应出来。如果汤显祖仅仅只强调一个方面,那么杜丽娘这个形象就会失真和单一。虽然对传统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杜丽娘这个形象的进步意义,但相比其他女性甚至陈芸,她大胆率真的作为都更加具有彻底性和鼓舞性。
陈芸反抗的妥协性则比杜丽娘明显的多。陈芸一直是一个贤良淑德、知书达礼的女性,她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努力做一个贤妇。她渴望知识爱情,向往自由的性格固然使其反抗了封建礼制,但这种反抗更多的是一种不自觉的反抗,陈芸与礼教的冲突并不如杜丽娘那么势不两立和激烈。“为了守礼而违礼,这就是她的处境的悖论,这就是她与自己所处时代礼教制度之间的尴尬关系。”[6]在《浮生六记》中,许多叙述都表现了她的这种妥协性和不自觉性。
初为新妇,陈芸“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每见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3]。陈芸秉持孝道,设法讨翁姑欢心,早到误解也不辩解。“迨余归,探知委曲,欲为婉剖。芸急止之曰:‘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竟不自白。” [3]陈芸委曲求全、消极妥协的性格跃然纸上。甚至在其临死时,说“满望能做一好媳妇,而不能得” [3]。全书中,陈芸为沈复纳妾的事最能体现她的愚昧和反抗的不自觉性。陈芸全心全意的爱沈复,但在她看来,丈夫是可以分享的。因为在陈芸所处的时代,一夫多妻十分普遍,不为丈夫纳妾,会被认为不贤,为人所诟病。她积极为沈复物色有风韵的女子为妾,达到了“后憨为有力者夺去,不果,芸竟以之死的地步”[3]。虽然陈芸的这种行为是无私的表现,但这也正体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认同与遵守,反映了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女性。
杜丽娘和陈芸,这两个封建社会的奇女子,她们善良多情,她们至情至性,为了爱情,为了舒展被压抑的本心,她们坚强的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女性的觉醒,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性的复苏。虽然她们的反抗仍旧有种种局限,存在妥协和不自觉的一面,但不可否认,她们永远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可爱的人!
参考文献:
[1]刘 慧.一曲追求爱和美的女性生命赞歌——沈复《浮生六记》中陈芸形象解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沈 复.浮生六记[M].马一夫评议.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洪 艳.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1).
[5]孙绍先.从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J].当代文艺思潮,1987.
[6]程小青.试论《浮生六记》陈芸两难的文化处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5).
(作者简介:马 敏(1991.11-),回族,湖北十堰人,大学本科,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杜丽娘;陳芸;封建礼教;反抗
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曾说道:“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从中足见《牡丹亭》不朽之魅力。作为《牡丹亭》女主人公的杜丽娘,更是因其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封建礼教的不屈抗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画廊中一个流光溢彩式的人物。而陈芸则是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用最平质的语言、最纯挚的感情塑造出来的爱妻。林语堂在为西风社出版的英汉对照本《浮生六记》的序言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人。”“‘芸’的形象之美,在于她身为封建时代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有着追求爱情之美,追求艺术生活之美和追求心灵自由之美。”[1]
杜丽娘和陈芸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们虽然处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仍然顺从至真至善的本心,追求爱情,热爱生活。但同时,作为从小受封建思想耳濡目染的女性,她们的反抗不可避免的会打折扣。通过对她们反抗礼教的背景,表现及与礼教的妥协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封建社会觉醒的女性形象。
一、反抗背景之比较
杜丽娘和陈芸虽然一个待字闺中,一个已为人妇,但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她们时时刻刻都会遭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制,而这些压制,在她们身上也有不同的表现。
首先,从大的环境来看,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而儒家的“三从四德”则是套在每个封建女性身上的厚重枷锁。“三从四德”中“三德”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它把女性的一生都规定为男性的附庸,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制约,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意识。同时,宋朝时期,程朱理学盛行,“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成为统治者统治百姓的良丹妙药,人性进一步受到摧残与扼杀。而杜丽娘和陈芸就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她们实现本心的活动必然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其进行反抗。
再次,从个体的生存空间来讲,杜丽娘还需要反抗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杜丽娘是安南太守之独女,从小被父母严加管教。她是父母按照封建礼教培养出来的大家闺秀,品貌俱佳,擅长丹青女工,知书达礼。父母对其一言一行都要严加干涉,不许春日睡觉,不准去花园散心,不能在衣裙上绣花……更有甚者,二八韶龄的杜丽娘从出生起,也只见过父亲和先生两名男性。
陈芸生活的困境还来自于同室翁姑的压力和不理解。“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绌。谚云:‘处家之情,非钱不行。’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之讥。”[2]《坎坷记愁》中还讲述了沈复陈芸夫妇两次被逐的经历。第一次被逐是因为陈芸替婆婆写信、为公公娶妾而受到双方的误解,再加之陈芸隐忍不发,被迫迁居鲁半舫的萧爽楼。第二次是因为陈芸“不守闺训,结盟娼妓” [2],沈复“不思习上,滥伍小人” [2],这引起了沈复父亲的大怒,夫妻二人被逐出家门。虽然在《浮生六记》中,陈芸一直致力于维持好与翁姑同室的关系,但总不能如愿。
二、反抗表现的比较
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处处遭受压制,命运十分悲惨。但更加可悲的是,有太多太多的女性,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麻木不仁,不加以反抗。甚至,成为封建礼制的忠实拥护者和刽子手,继续荼毒和残害曾经和她们境况一样的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但凡身具反抗意识和精神的女性,都会成为不朽的形象。无论是追求爱情和幸福婚姻而自挂东南枝的刘兰芝,还是与梁山泊化为翩跹共舞蝶的祝英台,无论是是斥天骂地、痛诉黑暗封建社会的窦娥,还是自尊敏感、遵循本心的林黛玉……乃至杜丽娘和陈芸,她们都在反抗着。
杜丽娘出身名门,是大家闺秀。她从小就处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严父,慈母,迂腐的封建卫道老师,狭小的闺阁空间,这都压抑着杜丽娘的身心。 “长向花阴课女工”[3],“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3],“凡为女子, 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 [3],“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3],可以说,杜丽娘每天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约束。然而,当先生说《关雎》是讲述后妃之德时,杜丽娘从人性出发,发现了男女之情,“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诸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在游园的时候,她发现了春天的美好,并且表示“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的是天然”[3]。但随后,杜丽娘的感情由春色喜人到觉得春色恼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3],“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 [3],这是因为她发觉自己不能在正值青春之时,享受爱情,获得自由。
杜丽娘从《关雎》中生出情肠,这是其心理叛逆的开始,而其趁父亲下乡劝农之机,瞒着母亲到后花园游园,则是从行动上叛逆的开始。因情思郁结,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发泄的对象,所以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结合是因欲生情,而不是像《西厢记》中崔莺莺那样是因爱生欲。这不同寻常的情节安排就更加显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欲望的压制,反抗色彩也就更加鲜明和强烈。杜丽娘梦醒后郁郁寡欢,最终相思成疾,为情而死。复生后,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还是充满着重重阻力,但是杜丽娘还是十分勇敢,为“无媒自合”的爱情而奔走呼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丽娘始终遵循自己的真性情,与封建礼教作着斗争,反抗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如果说杜丽娘的反抗集中表现在思春和爱情上,那么陈芸的反抗则体现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陈芸的反抗表现在对知识的追求。封建社会讲求“女子无才便是德”,但陈芸却克服种种困难,自觉的去习字念书。陈芸四岁时父亲去世,与其母及弟相依为命,处境艰难。“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爽染菊花肥’之句。”[2]更难能可贵的是,陈芸对知识的学习和追求终生不止。沈复第一次见陈芸就称赞其才思隽永。与沈复新婚时,陈芸也抓紧时间学习,阅读《西厢记》。后来也经常陪伴沈复读书,与其畅谈古今。陈芸的文学修养不断提升,从她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中就可窥见一斑。 其次,陈芸的反抗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上。沈复与陈芸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他们的婚姻可以说是在自由恋爱基础上,请求父母成全的结果。订婚之后,一次沈复参加陈芸表姐的婚礼,肚子饿了,陈芸就将沈复领进自己的闺房,让沈复吃她特地私藏的热粥和小菜,还遭到别人的嘲笑。陈芸甚至因为沈复出水痘,就斋戒祈福,从中可见其对沈复的满腔爱意。婚后,更是与沈复相濡以沫,琴瑟和谐,尽心尽力的扮演好妻子的角色,还费劲心思的为沈复谋求有风韵的女子为妾。在陈芸弥留之际,她还不忘将后事一一交代好,其“妾若稍有一线生机,断不敢惊君听闻” [2]和“断续叠言‘来世’二字” [2]的表白更是让人潸然泪下,感动不已。陈芸与沈复的爱情,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有了平等性,他们的婚姻也显示出现代婚姻的一些特点。
再次,陈芸的反抗表现在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上。古代的女子常常被闺阁的狭小天地所束缚,被家长里短所烦恼,不得拥抱自然,没有自由。而陈芸则不然,她天资聪颖,敢于尝试和创新。陈芸建议沈复在插画时效仿画中画昆虫的技法,将死昆虫的头用线绑在花草之间,整理昆虫的脚,使其做出各种姿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陈芸的才情和风情就是对封建旧社会的最好抗争。陈芸换男装逛庙会的情景更是耐人寻味。这是不满女性身份的表现,是对男性生活领域的向往,将陈芸的反叛精神变现的淋漓尽致。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杜丽娘和陈芸虽然都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反抗,但方式是不同的。杜丽娘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虚幻成分。其因情生梦,为爱而死,死而复生的反抗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寄寓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调侃。“作者在戏剧的理想世界里将人的情感生活和自然欲望从‘性命义理’的禁银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应有的权利和地位。柱丽娘由此成为冲破封建理学的蔡锢、渴望个性自由、勇于追求幸福的艺术象征。”[4]
陈芸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尊奉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时代,她的许多行为都不为世人所容。她的反抗虽然没有杜丽娘那么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但却是性格使然,是发自本心,顺从本心的结果,也是对封建纲常的有力控诉。
三、反抗妥协性的比较
无论一个人有多么的超凡脱俗,他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在他身上必然会时代时代的痕迹和烙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女性的心态举止基本上受其文化传承和环境的制约。因此,出身、教养、职业、社会地位,更能说明女性心理的形成变化。”[5]而杜丽娘和陈芸就是这样,而且在陈芸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杜丽娘从小受封建思想的漸染,虽然她大胆的反抗封建礼教,但封建礼教的某些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尤其表现在其死而复生之后。重回人间的杜丽娘开始注重她曾反叛过封建伦理道德,在书生柳梦梅想和她行云雨之事时,她以“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3],“前夕鬼也 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体”[3]的理由拒绝了柳梦梅。而杜丽娘和柳梦梅成亲的直接诱因是陈最良“明日要上小姐坟去,事露之时,一来小姐有妖冶之名,二来公相无闺阁之教,三来秀才坐迷惑之讥,四来老身招发掘之罪” [3]。杜丽娘复活后也开始注重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二人到达临安,她“盼今朝得傍你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高中了,同去访你丈人、丈母呵,则道俺从地窟里登仙字安排” [3]。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丽娘性格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一方面,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超越生死,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批判和反抗;另一方面,寻求到了梦寐以求的爱情,传统的力量就在她的身上反应出来。如果汤显祖仅仅只强调一个方面,那么杜丽娘这个形象就会失真和单一。虽然对传统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杜丽娘这个形象的进步意义,但相比其他女性甚至陈芸,她大胆率真的作为都更加具有彻底性和鼓舞性。
陈芸反抗的妥协性则比杜丽娘明显的多。陈芸一直是一个贤良淑德、知书达礼的女性,她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努力做一个贤妇。她渴望知识爱情,向往自由的性格固然使其反抗了封建礼制,但这种反抗更多的是一种不自觉的反抗,陈芸与礼教的冲突并不如杜丽娘那么势不两立和激烈。“为了守礼而违礼,这就是她的处境的悖论,这就是她与自己所处时代礼教制度之间的尴尬关系。”[6]在《浮生六记》中,许多叙述都表现了她的这种妥协性和不自觉性。
初为新妇,陈芸“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每见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3]。陈芸秉持孝道,设法讨翁姑欢心,早到误解也不辩解。“迨余归,探知委曲,欲为婉剖。芸急止之曰:‘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竟不自白。” [3]陈芸委曲求全、消极妥协的性格跃然纸上。甚至在其临死时,说“满望能做一好媳妇,而不能得” [3]。全书中,陈芸为沈复纳妾的事最能体现她的愚昧和反抗的不自觉性。陈芸全心全意的爱沈复,但在她看来,丈夫是可以分享的。因为在陈芸所处的时代,一夫多妻十分普遍,不为丈夫纳妾,会被认为不贤,为人所诟病。她积极为沈复物色有风韵的女子为妾,达到了“后憨为有力者夺去,不果,芸竟以之死的地步”[3]。虽然陈芸的这种行为是无私的表现,但这也正体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认同与遵守,反映了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女性。
杜丽娘和陈芸,这两个封建社会的奇女子,她们善良多情,她们至情至性,为了爱情,为了舒展被压抑的本心,她们坚强的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女性的觉醒,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性的复苏。虽然她们的反抗仍旧有种种局限,存在妥协和不自觉的一面,但不可否认,她们永远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可爱的人!
参考文献:
[1]刘 慧.一曲追求爱和美的女性生命赞歌——沈复《浮生六记》中陈芸形象解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沈 复.浮生六记[M].马一夫评议.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洪 艳.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1).
[5]孙绍先.从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J].当代文艺思潮,1987.
[6]程小青.试论《浮生六记》陈芸两难的文化处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5).
(作者简介:马 敏(1991.11-),回族,湖北十堰人,大学本科,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