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的“依样画葫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prom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的过程中,不明白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而是模仿老师的做法,依样画葫芦. 本文主要以“混合运算”为例,分析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并设计教学环节由加到乘,让学生体会先乘除后加减背后的道理.
  【关键词】 混合运算;加法;乘法
  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混合运算教学中,老师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超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看到了面包每袋3元,饮料每瓶6元.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买一个面包和一瓶饮料一共多少钱?
  师:小熊买了三个面包和一瓶饮料,你能算一算它一共花了多少钱吗?
  生:3 × 3 = 9(元),9 6 = 15(元).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没有别的算法呢?
  生:我用的是3 × 3 6 = 15(元).
  师:你用的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综合算式,谁能说一说3 × 3代表什么含义.
  生:代表3个面包的价钱.
  师:你们看老师这样列式,6 3 × 3 = ?你知道结果是多少吗?请你尝试解答.
  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清楚运算规律,先用6 3=9,再用9×3=27元.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得到27元,这个结果对吗?
  生:不对,应该是15元.
  师:我们做混合运算的时候应该先做乘除,后做加减. 6 3 = 9在这道题目中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应该先算3个面包的价钱,然后加上一瓶水的价钱.
  师:下面请看几个算式,自己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4 × 3,5 × 4 8,9 × 2 4
  这是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节课中的一个片段. 教师采用了去超市购物的情境,进行导入. 教师出示算式6 3 × 3试图用情境来说明先乘后加的道理. 先算三个面包的价钱,再算三个面包和一瓶水一共花的价钱. 随后教师总结,当加法和乘法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当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然后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在练习中,学生都能说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但是学生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加,而是在模仿老师的算法,依样画葫芦.
  在教混合运算之前,教师往往分析的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而缺乏对后面要学习知识的分析,缺少关联性. 四则运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 任何学科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用到四则运算来计算.
  混合运算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 因此学生学习混合运算时,不仅要直接得到算法,而且要体会到算法背后蕴含的道理.
  一、学生学习混合运算的难点
  分析学生学习混合运算的难点,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现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认为难点在于混合运算的书写,因此将重点定在如何书写上,如等号的位置,运算结果的位置,等等. 这些是混合运算的难点吗,混合运算的难点到底在哪?
  学生对于3 × 3 6 = 15这样的题目错误率很低,而对于6 3 × 3错误率就很高了. 两个题目都是有加有乘,为什么学生在做第二道题目时容易出错呢. 原因在于第二道题目与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不一样,不是按照由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是学生认知中的一大飞跃. 学生出问题的地方就是教学的难点. 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应该是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
  二、先乘除后加减的的原因
  加法表示的含义是将两个量合并起来. 乘法的含义是同数连加,也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减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从整体中拿走一部分后还剩多少. 二是两个量比较,多出的部分是多少. 除法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平均分,二是包含除. 包含除其实就是同数连减,用12 ÷ 4 = 3,其实就是在求12里面有几个4,用12 - 4 - 4 - 4 = 0发现可以减去三个,所以结果是3. 通过以上分析,乘法和除法是建立在加法和减法之上的运算,因此称加减法为低级运算,也可以说一级运算,乘除法为高级运算,也可以说是二级运算.
  6 3 × 3,如果我们想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我们就需要将3 × 3进行降级. 3 × 3原本的形式应该是3 3 3,所以6 3 × 3的基本形式是6 3 3 3. 写成基本形式后,我们就可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了.
  三、将先乘除后加减的理论渗透到课堂中
  教学中,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不可能告诉他们先将高级运算转化为低级运算,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如何将道理渗透到课堂之中呢?可以在课堂中设计环节,让学生体会由加到乘的过程. 课堂中老师出示题目:面包每个3元,水每瓶6元,买3个面包和一瓶水一共多少钱?由于学生刚学完乘法,所以大部分学生直接算出3 × 3 = 9(元),没有学生用3 3 3 = 9(元)的方法,学生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 这样就会给6 3 × 3带来问题,无法让学生经历乘是由加转化而来的过程. 所以在设计时,教师可以先出示题目:买2个面包和一瓶水一共花费多少钱. 这样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结果. 抓住学生生成6 3 3 = 12(元)问学生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6 3 × 2,先算6 3还是先算3 × 2,这时学生就会明白先算3 × 2,因为那是两个面包的价钱. 这个过程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由加到乘的过程,从而体会,乘法比加法高一级,需要降级后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所以要先乘后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课程内容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仅仅告诉学生结论,没有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就会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模仿老师,依样画葫芦,而非真正的思考.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其要义不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而要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受用一辈子. 本文介绍了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以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学习方式转向以自学为主,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就很重要. 小学生如果从小就养成自学
【摘要】 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运用玩教具,让幼儿在趣味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让幼儿学中乐,玩中学,乐中学!  【关键词】 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快乐学习  由于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再加上幼儿年龄小,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往往受直观形象思维的限制,所以,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往往感到枯燥
【摘要】高三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同时学生的基础存在着差异,如何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通过高三一年的学习,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笔者对该课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分层复习的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模式,通过将学生动态分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拾级而上,获得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上最大的提高.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分层教学    高三数学复习,要注重学生的学情分
【摘要】用广义无穷递降法,用数学中数论、几何、代数方法的“技术上相互兼容”的特点和初等数学及数论17世纪初已有成果,建立五个引理,奇妙地证明了不定方程  xN yN=zN。  (1)  当正整数N>2时,无正整数解。  【关键词】广义无穷递降法;单位圆;三角形的高;无理数;算术基本定理;代数基本定理;比例中项;韦达定理    现将费尔马大定理真正奇妙的证明,分三方面分述如下。  一、历史与广义无穷
【摘要】 新课标理念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关系,并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战略规划,积极倡导以发展学习能力为主的“三维目标教学”. 笔者认为,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归纳起来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二是对数量关系的推理能力,着重指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数列推理和图形推理等;三是对空間关系的推理能力;四是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可以简缩为两大类,
【摘要】 小学数学优效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生活进行链接与交互,以达成优效教学的目的. 本文从“既重感悟,又重运用;既重生活味,又重学科味;既重短效,又重长效”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优效教学进行了探析,说明优效教学涉及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加工,其教学就如同在欣赏一处独特的风景,品味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优效教学;策略探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
【摘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教者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导入的方式,在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同时,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 谈话 ;设疑;实践;迁移;愉悦;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正如一部好的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观众,让人产生欲罢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出现,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及解题的思维过程,就能充分创造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外部条件.笔者根据教学一线的实践总结几点体会: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前提  当前,一线教师普遍认同学生在欢乐、轻松的环境下思维最活跃,学习效果最好.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到了解学生需求,了解学生智力状况,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等等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内心上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动改变了以前教学过程中那种死板的“老师教,学生学”模式,激发了老师的教学兴趣,更主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老师学生之间的行为,是一个在班级里相互依靠的过程,使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但是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中教学,互动型教学还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主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操作探索的过程,如果老师能为学生创设既有独立思考性又有可操作性、合作性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动手摆弄,开拓思维,大胆走出老师设下的条框,加大接受信息的容量,使之在探索中找出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这样就能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做学习的主人. 下面以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谈谈对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