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最终我们走出了这个生死之城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q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南京!》(以下简称《南京》)公映前的这一个月,采访到导演陆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几乎在媒体采访与剪辑试映之间连轴转着。准确地说,他这四年都几乎都是这样连轴转着。
  初次见到陆川是在《南京》剪辑完成后,一个小范围的内部试映上。他在电影开场前匆匆走进片场,只言片语地对大家说了几句话,握了握手,而后找了个人少的地方坐了下来,有点不知所措地摆弄着手机,电影放到中途又起身悄悄离去,那会儿电影正慢慢步入高潮,台下混杂着抽泣和叹息。
  试映完,观众们给了两次掌声,他站起来,欲言又止,最终只重重地说了声“谢谢”,压低帽檐,快步走出了放映厅。面对这个用四年心血养大的“孩子”,他显然是有些抑制不住紧张和激动的情绪。
  
  
  这不是一个给大家答案的电影
  
  “你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题材的电影”,这个问题已经被人拎出来问了陆川无数次,人人皆知这是个不好触碰的题材,敏感、沉重。他说他其实也说不清楚,只能归结为本能,本能地对这个题材感兴趣,本能地想表达。
  写剧本的时候,陆川曾一度想把《南京》拍成“一个男人(中国军官陆剑雄)在大屠杀中的逃离和救赎,有点像《肖申克的救赎》”,把这个人物与日本军人角川一起作为主线贯穿。
  然而最终在拍摄的现场,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陆川说,“现场才是检验剧本的唯一真理,到了现场你就发现你写得不对,这些人做不了这件事,或者这事不可能发生在这个现场,马上就得改。”
  到了现场才发现,与周遭环境相比,饰演陆剑雄的帅气的刘烨显得很突兀,陆川一边试图往下拉他的形象,让他融入环境的质感中去,一边心里直打鼓,“这样一个帅气的小伙子能不能从屠杀的刑场上存活下来,能不能躲过那么多次拉网式的搜查。”最终他尊重了现场给他的直觉:这个誓死守卫南京城的年轻军官在弹尽粮绝之际被日本兵生擒,死在了刑场。
  于是日本军人角川成了贯穿全戏的眼睛,这成了这个敏感题材影片中令人侧目的大胆尝试。有人给他提意见:陆川我要质问你,为什么你要用日本人来贯穿剧情?他答:“我们都吃过羊肉串,不能说串羊肉的竹签比羊肉重要,谁贯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吃到了什么。”
  这个线索式的角色最终也成了影片的亮点。看完试映,王朔说,“日本人这条线太好了,我没想到会有这条线。这条线是决定这部戏的艺术价值的地方,而且你把它撑起来了。”在中国众多抗日题材的影片中,大概也只有《南京》把战争中日本军人作为主体,部分地从他们的视角去呈现了战争对人的扭曲与伤害。
  “当你轻视或者歪曲你的对手的时候,你就是把自己的历史歪曲了,所以首先要正视你的对手,再现还原他们,我不是在这个电影中给大家一个答案,我想让大家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然后结论自己去做。”
  
  “我被这个戏全部控制了”
  
  《南京》的整个色调是黑白的,这也成了陆川过去四年中生活的基调。
  从写剧本到拍片,压抑的情绪一直在弥漫,“我被这个戏全部控制了,拍的时候,你的笑容在脸上存留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笑笑就过去了。工作方式也是死磕法,几乎把自己变成一个强迫症,强迫所有人去死磕这个质感,每个细节的考据考究,一件衣服多少个针脚;一个领章到底什么样子,尺寸、占的比例,与图片反复地比对,再现、高仿真地复制,然后放在人身上;找群众演员演日本人,研究那时候日本人的身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大概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在现场的布置和道具的制作上,导演陆川的苛求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他们琢磨日本军队的火器射出后形成的烟的大小,中国军队的火器炸出的烟雾的形状,喷射的块状抛射物,在泥地上沙地上的效果,等等。
  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剧组还有专门的导演组来研究“中枪倒地”的效果,在筹备的现场,常年都一块软垫,每天“砰”的一声枪响,有人应声倒地,场景拍下来让他过目;他自己也搜集大量的杀戮的资料和记录片,研究胸口、头部、腿部中枪都是怎么倒地……“每天研究这些,你就觉得心里其实挺受伤的,”陆川说,现在再提这些都觉得恶心。
  几个月的的准备,大量的胶片,大量的试拍,大屠杀时的南京城终于在现场得以重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李宗远副馆长在看完影片后对他说,“陆川,你把屠杀再现得太逼真了,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于是陆川和剧组的人商议,把电影拍摄中关于屠杀的原始胶片剪成短片赠给纪念馆,作为教育之用。
  “现场给我的刺激太大了,你能看到我们把现场做得多么逼真,我经常在现场用手机拍张照片,给一些学者发过去,他们会惊呼,‘你又发现了新的历史照片’,其实那是我们再现的现场。”陆川说。
  采访的间隙,饰演陆剑雄的刘烨加入了我们的谈话,回忆起拍摄的情景,他感叹不已,“感觉现场就真是那个世界了,每天心里面特别难受。平时没事,一块出去吃饭聊天都没事,一到现场上千个演员都穿上剧组服装了,现场见不到现代人的衣服,日本兵拿着刺刀,说着日语,那时心里就会咯噔一下,真的感到绝望。”
  正是这些付诸心血、逼近真实的道具和现场,让陆川和演员们一起回到了1937-1938年的南京城。很多次,他在拍摄机器的镜头后面禁不住默默流泪。
  
  最终走出了这个生死之城
  
  拍摄伊始,很多人担心年轻的陆川能不能“吃住”这么一个敏感而厚重的题材,仅仅还原和再现战争和屠杀场面,显然无法打动人,也无法传达更深的意义。
  看过影片后会发现,这种担忧在影片行进至小半的时候就已被打消。
  当长镜头追随着陆剑雄带着未成年的士兵小豆子,缓缓地穿过城门,步入刑场,目光掠过日本兵呆滞的脸庞时,战争的宏大议题已经悄悄退隐,个体被放大,影片突然松弛了下来,反而在叙事上显得更加有力。越往后,陆川想要呈现战争中“被忽略的真正的个人史”的愿望被观者感知得越明显。
  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注定会被长久地记住:倔强的妓女小江,关键时刻举起了柔弱而坚强的手;斯文和蔼的唐先生,曾为保全家人出卖同胞,却又在最后关头选择赴死;会唱戏的漂亮的唐家小姨子;在战争中心灵被扭曲的角川……
  战争和灾难不再是一组冰冷的数字和纪念碑,而成了可以触摸的生命的转瞬即逝与无常。
  影片结尾,角川在一片荒草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重获新生的小豆子拿着蒲公英,奔跑在荒野中,泪水盛满在绽放的笑脸上。
  “在《南京》里,你可以看到我的成长。影片最后,当角川滚下那个荒草坡的时候,我突然明白电影跟生命的关系了,它是关于人性、信仰或者甚至都不是这么具体的东西。”
  “最终我们走出了这个生死之城。它像一个影子一样矗立在地平线上,但是我们走出来了。我们能通过它触摸更大的主题,这是这个电影更深的意义所在:它让你审视当下的问题和我们的未来。”他说。
  
  导演及影片介绍:
  陆川199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38岁开始拍摄电影作品,迄今有三部电影作品问世。2002年电影处女作《寻枪》受邀参展第55届戛纳电影节,2004年第二部作品《可可西里》获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奖等国内外各种奖项。《南京!南京!》是他拍摄的第三部电影。
  《南京!南京!》筹备到杀青共历时4年。影片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下,通过驻守南京城的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日本军官角川、拉贝助理唐先生一家的经历,讲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和毁灭。导演陆川透过镜头再现并重新审视了70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灾难。
其他文献
唐发余,一个寄托了父辈发财梦的名字。“看来要辜负他老人家了”,来北京打工10余年的唐发余也没攒到多少钱。“自己快45岁的人了,也很难再有什么作为,过些年攒点钱帮儿子买套房子,这辈子就算交代了,圆满了。”唐发余笑了笑说,“要是真的有钱了,肯定是先修路。”这位来自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镇的中国第一代农民工拉开了话匣子。    “路还是早修的好”    唐发余家所在的国玉村离红桥镇也就2-3公里,一条沙土路,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影响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男生选择健美操专修课程的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制约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在选择健美操专修课程上人数过少的主要原因,为健
在教育领域,于2012年悄然兴起了"微课"的热潮。微课以它的短小精悍和易于分享,以及其他优于传统教学理念的特点,在数字现代化的校园及课堂教学领域,迅速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关
为探讨大专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检验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采用SCL-90症状自测量表对大专学生进行前后两次测试。结果表明,当前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数十篇有关高原训练的期刊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作为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能够使机体承受较大负荷的高原训练方法,其现状和前景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文中并对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其重要性早就不言而喻.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我国同世界其它国家的联系越发紧密.为了与世界接轨,加强彼此的科技交流,培养出适应激烈竞争的现代化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