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九月,中小学迎来开学季,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一些学校还会举办运动会,让孩子们“大显身手”。充足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舒缓压力,增强耐力和意志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必不可少。但如果运动时不注意防护,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运动损伤多由跌倒、碰撞或挤压等引起,导致皮肤擦伤、软组织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或脱位、骨折等不同程度和性质的损伤,在多人运动和对抗性运动中尤为常见。受伤部位以四肢(尤其手腕和手指)最多见,其次为肩、上肢、脚踝和足等部位。调查显示,男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高于女生,初中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高于高中生、小学生。
校园运动损伤五大“导火索”
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运动时不注意防护,麻痹大意,或运动时分心,都是导致损伤的常见因素。此外,有些孩子对某些运动项目存在畏惧心理,运动时过度紧张、害怕,会导致反应性变差,动作协调性下降,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没有掌握正確的运动方法和动作要领。错误的动作往往不符合人体正常结构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易导致运动损伤。
运动量过大。锻炼或比赛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素质,运动强度超出了身体承受能力,特别是某些动作或部位的重复训练使身体局部负荷过大,易出现运动性劳损。此外,青少年争强好胜,盲目冲动,急于求成,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也是校园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各器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肌肉、关节仍处于僵硬状态,极易发生拉伤和扭伤。
体育运动环境条件不佳。场地不平整、有杂物、湿滑等,容易使人跌倒、崴脚;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易使人大量出汗,出现抽筋、虚脱、中暑等不适,进而导致运动损伤。
八条防线,全方位“阻击”校园运动损伤
强化防损伤意识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安全教育,使其充分认识预防损伤的重要性。进行比赛或游戏时要遵守规则、听从指挥,保持良好秩序,不要嬉戏、打闹。
其次,学校可通过必要的教学课程,使学生了解运动常识、项目规则、易造成的损伤及预防措施。学生应对参与的运动项目有充分了解,特别是较为激烈的对抗性项目。
坚持科学锻炼
首先,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尚未完善,一定要根据身体素质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安排运动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要避免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要避免单一训练方式,以免引起局部负荷过重。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发力模式和动力链。技术动作训练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历一个由分解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断积累、强化。需要强调的是,动作训练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第三,除项目训练外,儿童青少年还要注重基础训练,逐步提高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度等各项身体素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时,尤其要注重核心力量训练。“核心”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由腰、骨盆、髋关节及肌肉组成,对运动中的各种身体姿势具有稳定和支持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第四,要注重弱势部位的锻炼,如易扭伤的腕、踝关节等。若曾经出现运动损伤,要加强损伤部位的锻炼,增强其功能,以免发生习惯性损伤。
选择良好运动时机
身体不适、非常疲倦、空腹时,以及饭后45分钟内,不宜进行体育活动。旧伤未愈时,也不可进行需要动用受伤部位的运动,以免加重旧伤或增加新伤。
确保运动环境、装备适宜
运动场地适宜、器材良好对预防运动损伤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在孩子们开始锻炼前应进行必要的检查,确保排除安全隐患。运动场地应平整,无乱石、坑洼、积水等,且具有一定的防滑性。气温过高或过低时,最好避免户外运动。运动时,要穿着质地柔软、有利于运动的服装,选择大小合适、具有一定弹性和透气性的鞋子,不携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等,不佩戴胸针等饰品,不留长指甲。参加危险性较大的对抗性项目时,宜佩戴护膝、护腕等防护用具。
运动前充分热身
充分的热身活动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热身活动要根据运动项目、个人身体状况、环境条件等情况而定,一般宜采用慢跑加拉伸的方式,量不用很大,持续10分钟左右即可,以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运动前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可深呼吸几次,以舒缓紧张和压力,克服焦虑心理。参与竞赛性运动时,不必过于看重胜负,安全第一,比赛第二。
学会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技巧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常可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比如:跳跃落地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身体失去平衡时,可立即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一旦跌倒、滑倒,应立即低头、屈肘、团身,顺势翻滚,尽量不以头部或关节接触地面,不可直臂撑地。
进行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时,要学会合理冲撞,可用自肩以下至肘关节以上的上臂外侧,以适当的力量冲撞对方相应的部位,避免互伤。
运动后勿忘整理
运动后的整理活动有利于运动代谢产物的排除,消除疲劳,放松肌肉,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保证肌肉的良好功能状态,使孩子们有旺盛的精力持续参与体育活动。整理活动一般以静态拉伸和各种放松动作为主。
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运动损伤多由跌倒、碰撞或挤压等引起,导致皮肤擦伤、软组织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或脱位、骨折等不同程度和性质的损伤,在多人运动和对抗性运动中尤为常见。受伤部位以四肢(尤其手腕和手指)最多见,其次为肩、上肢、脚踝和足等部位。调查显示,男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高于女生,初中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高于高中生、小学生。
校园运动损伤五大“导火索”
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运动时不注意防护,麻痹大意,或运动时分心,都是导致损伤的常见因素。此外,有些孩子对某些运动项目存在畏惧心理,运动时过度紧张、害怕,会导致反应性变差,动作协调性下降,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没有掌握正確的运动方法和动作要领。错误的动作往往不符合人体正常结构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易导致运动损伤。
运动量过大。锻炼或比赛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素质,运动强度超出了身体承受能力,特别是某些动作或部位的重复训练使身体局部负荷过大,易出现运动性劳损。此外,青少年争强好胜,盲目冲动,急于求成,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也是校园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各器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肌肉、关节仍处于僵硬状态,极易发生拉伤和扭伤。
体育运动环境条件不佳。场地不平整、有杂物、湿滑等,容易使人跌倒、崴脚;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易使人大量出汗,出现抽筋、虚脱、中暑等不适,进而导致运动损伤。
八条防线,全方位“阻击”校园运动损伤
强化防损伤意识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安全教育,使其充分认识预防损伤的重要性。进行比赛或游戏时要遵守规则、听从指挥,保持良好秩序,不要嬉戏、打闹。
其次,学校可通过必要的教学课程,使学生了解运动常识、项目规则、易造成的损伤及预防措施。学生应对参与的运动项目有充分了解,特别是较为激烈的对抗性项目。
坚持科学锻炼
首先,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尚未完善,一定要根据身体素质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安排运动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要避免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要避免单一训练方式,以免引起局部负荷过重。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发力模式和动力链。技术动作训练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历一个由分解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断积累、强化。需要强调的是,动作训练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第三,除项目训练外,儿童青少年还要注重基础训练,逐步提高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度等各项身体素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时,尤其要注重核心力量训练。“核心”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由腰、骨盆、髋关节及肌肉组成,对运动中的各种身体姿势具有稳定和支持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第四,要注重弱势部位的锻炼,如易扭伤的腕、踝关节等。若曾经出现运动损伤,要加强损伤部位的锻炼,增强其功能,以免发生习惯性损伤。
选择良好运动时机
身体不适、非常疲倦、空腹时,以及饭后45分钟内,不宜进行体育活动。旧伤未愈时,也不可进行需要动用受伤部位的运动,以免加重旧伤或增加新伤。
确保运动环境、装备适宜
运动场地适宜、器材良好对预防运动损伤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在孩子们开始锻炼前应进行必要的检查,确保排除安全隐患。运动场地应平整,无乱石、坑洼、积水等,且具有一定的防滑性。气温过高或过低时,最好避免户外运动。运动时,要穿着质地柔软、有利于运动的服装,选择大小合适、具有一定弹性和透气性的鞋子,不携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等,不佩戴胸针等饰品,不留长指甲。参加危险性较大的对抗性项目时,宜佩戴护膝、护腕等防护用具。
运动前充分热身
充分的热身活动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热身活动要根据运动项目、个人身体状况、环境条件等情况而定,一般宜采用慢跑加拉伸的方式,量不用很大,持续10分钟左右即可,以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运动前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可深呼吸几次,以舒缓紧张和压力,克服焦虑心理。参与竞赛性运动时,不必过于看重胜负,安全第一,比赛第二。
学会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技巧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常可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比如:跳跃落地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身体失去平衡时,可立即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一旦跌倒、滑倒,应立即低头、屈肘、团身,顺势翻滚,尽量不以头部或关节接触地面,不可直臂撑地。
进行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时,要学会合理冲撞,可用自肩以下至肘关节以上的上臂外侧,以适当的力量冲撞对方相应的部位,避免互伤。
运动后勿忘整理
运动后的整理活动有利于运动代谢产物的排除,消除疲劳,放松肌肉,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保证肌肉的良好功能状态,使孩子们有旺盛的精力持续参与体育活动。整理活动一般以静态拉伸和各种放松动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