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传字游戏》作文教学设计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huidiann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理念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本设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自主观察,自主选择,自主命题,最后达到在快乐中自主抒发个性言语,使学生真正“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教学目标
  1.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游戏活动写清楚,有重点的把经过写具体,要求点面结合。
  2. 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来描写活动场面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点面结合,说说活动中的所见、所感、所闻,再动手写成作文。
  2. 难点:学习抓住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描写活动的方法。
  四、教学流程
  1. 激趣谈话
  同学们,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能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快乐,使人的身心愉快,今天李老师初次到我们班不是上课,而是来玩一个游戏,大家高兴吗?说说看,你们以前都玩过哪些游戏?(生答)不过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特别的游戏,名称叫做传字游戏。师板书。
  2. 宣布规则,明确要求
  (1)既然是游戏,就应该制定个规则,这个规则很简单:我把一个字给每组最后一个同学看,那位同学就用手指在前面一个同学的背上写上这个字,但嘴巴不能说出来,一直传到最前面一个同学,然后最前面这个同学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看看哪组最后能把传的字写对,那就获得本次比赛的冠军。明白了吗?
  (2)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学生传字时的动作、表情及记住当时自己的心理活动。
  3. 进行活动,引导观察
  (1)分组进行传字游戏比赛,全体学生兴趣高涨,紧张激烈,都在仔细揣摩背后同学写的到底是什么字。
  (2)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及想想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3)出示正确答案,宣布比赛结果。
  4. 叙说活动,积累词汇
  (1)同学们,传字游戏好玩吗?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及比赛时观察到同学们的表情、动作等。学生先讨论后指名说,师边板书边相机表扬学生积累的词汇真丰富。
  (2)这样好玩的游戏大家想不想把它介绍给自己的父母听听,让他们在辛苦工作也快乐一下,谁来把本次活动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说说。
  5. 动笔成文,读文评价
  (1)大家说得可真好,要是能按游戏的顺序写下来给父母看看那就更好了,大家行吗?
  (2)出示写作要求
  ▲按照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顺序进行描写。
  ▲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环节写,不要面面俱到。
  ▲要将游戏中同学们的神态、动作及自己的心理变化描写具体。
  (3)引导自主命题:同学们,现在要给本次活动起个题目,你会怎样起?
  好,这次作文能不能一乐到底,就看你们此刻的心情了。希望大家有劲往笔上使,把游戏的趣味性很好地表达出来,老师等着欣赏你们的佳作了。
  (师巡视指导写作。)
  (4)读文评价:写完的请举手,来,谁第一个读读自己的文章?教师进行评改。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的第一原则应是:想什么就能说什么,说什么就能写什么。但长期以来,学生书面表达的内容大多雷同,并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习作中的个性逐渐消失,变得千人一腔,百人一脸,没有特色,趋于程式化,更谈不上创新。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张扬个性,放飞作文呢?   一、尊重个性,鼓励自由表达  作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与原始表达,教师的“导”应建立在学生 “写”的基础之上。应让学生在不受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可以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真正达到启迪心灵、陶冶情感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才能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一、要挖掘书本中的“抒情点”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脑炎2则叶萌(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萍乡337055)关键词病毒性脑炎中西医结合疗法例1.路某某,女,28岁。因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伴呕吐5d,抽搐、神志不清2d入院。证见:神志不清,烦
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美滋润儿童的心灵,让美激活儿童的智慧,让美推动教学的高效益,应是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呢?  一、通过范文教学,形成审美感受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给予学生审美感知的训练,形成审美感受,为鉴赏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  显现美的形象。教师应当运用现实的或艺术的形象,使学生直接感知,受到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