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雪梅;(1973.01-)女;汉族;四川岳池人;贵州医科大学招生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文章通过对某医科大学2015届本科和专科毕业生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状况,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内涵探析两者的内在联系,探索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2003);贵州医科大学201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研究”(贵医党通〔2015〕20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经过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努力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逐渐步入课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时期[1]。源自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从生涯规划、职业决策、择业技巧、创业技能和个体咨询等方面给予大学生系统性指导,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仍存在一些思想观念误区,导致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常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两种现象。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需要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创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切实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思想观念误区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动态和就业状况,2015年5月选取某医科大学2015年应届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发出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显示: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768人(54%),无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654人(46%);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看重的因素(限选三项)排前三位的是工作地点872人(61%)、薪酬待遇778人(55%)、发展前景706人(50%),排后三位的是对社会的贡献76人(5%)、解决户口49人(3%)、其他9人(1%);学生认为理想的就业区域排第一位的是西部地区大中城市537人(38%),排最后一位的是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28人(2.0%);学生认为目前未就业的主要原因(限选三项)是“有单位接收,但对薪酬待遇(地点、户口、专业)不满意”577人(41%),“目前没有接收单位”463人(33%),“有单位拟接收,还在选择中”293人 (21%),“不就业,拟升学或拟出国”152人(11%),“无生活压力,不急于就业”64人(5%);学生认为就业创业指导“有作用”1166人(82%),“说不清楚”142人(10%),“没有作用”114人(8%)。由调查结果得知,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自主创业意愿;大多数学生倾向“高薪水、大城市”的工作单位,注重个人发展而忽视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还有部分大学生就业愿望不强,不积极主动就业;就业创业指导对于帮助大学生求职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提示:当就业创业指导作为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方法和手段[2],要避免将它当作是单纯地进行就业创业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而应把它当作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3],就业创业教育也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要把思想教育作为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引导大学生走出思想观念误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调整就业预期,规划职业生涯,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内涵与联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满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需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由此,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内涵来看,两者在教育目标、内容等方面有着一致性和相关性,可以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共同推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两者的目标定位同向。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都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二)两者价值取向同归。就业创业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思想和观念,帮助大学生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三)两者的内容实质同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就业创业教育也属于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需要理想和信念才能树立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职业素养、创业品质和就业创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集体主义、职业道德、人格素养作为支撑和基础[4]。 (四)两者的教育渠道同样。为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两者都通过拓展教育渠道来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既重视理论教育渠道又重视实践教育渠道,既通过显性教育渠道又通过隐性教育渠道,既通过直接渠道又通过间接渠道[5]。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就业创业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此外,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如邀请优秀校友讲体会、专家学者讲形势、就业创业典型讲经验,组织引导大学生深入城乡基层和生产一线实习实践,促进他们知国情、接地气、转观念、长才干等。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坚持素质教育,深化就业创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性质和状况,就业创业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在择业中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大学生择业中的思想引导,应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开展,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正确认识,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坚定为理想坚持不懈奋斗的信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自觉遵守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坚持“三全”“四化”模式,在就业创业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工作模式已形成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应渗透在就业创业教育的“四化”模式之中,实现“三全”(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1、全程化指对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的就业创业指导,根据学生特点和年级分阶段实施,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并为之自觉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为求职择业做好准备;在创业教育中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既传授创业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在就业教育中侧重解读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强化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教育,加强适应性教育及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实习见习活动中受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2、全员化指高校应构建相关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就业创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和广大教师的力量,相互密切配合,形成共同关心和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3、专业化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遴选和培养的教师不仅具有就业创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将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的融合在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给予大学生职业指导,还能够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信息化指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不断拓展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加大建设和完善校园网,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灵活互动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实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6]。
(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展有效就业创业援助。
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脱节分离的,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子上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将“两张皮”拧成“一股绳”,实现融合与促进。在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中,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既要教育人又要服务于人。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思想引导、专业指导,还要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就业创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大学生切实感觉到党和政府对他们关怀,促进他们主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落实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做好低保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补贴发放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通过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退役后复学升学、就业创业等政策,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军营、报效国家;开展个体咨询、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增强就业信心,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就业的挑战,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王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114-115.
[2]王金华.强化思想教育与引导,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5):98-100.
[3]黄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引领研究[J].《消费导刊》, 2014(9):41-42 .
[4]宿玉.论创业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科教导刊》,2014(12): 99-100.
[5]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0.
[6] 艾军, 邹金成, 罗二平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93-94.
摘要:文章通过对某医科大学2015届本科和专科毕业生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状况,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内涵探析两者的内在联系,探索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2003);贵州医科大学201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研究”(贵医党通〔2015〕20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经过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努力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逐渐步入课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时期[1]。源自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从生涯规划、职业决策、择业技巧、创业技能和个体咨询等方面给予大学生系统性指导,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仍存在一些思想观念误区,导致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常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两种现象。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需要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创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切实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思想观念误区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动态和就业状况,2015年5月选取某医科大学2015年应届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发出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显示: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768人(54%),无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654人(46%);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看重的因素(限选三项)排前三位的是工作地点872人(61%)、薪酬待遇778人(55%)、发展前景706人(50%),排后三位的是对社会的贡献76人(5%)、解决户口49人(3%)、其他9人(1%);学生认为理想的就业区域排第一位的是西部地区大中城市537人(38%),排最后一位的是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28人(2.0%);学生认为目前未就业的主要原因(限选三项)是“有单位接收,但对薪酬待遇(地点、户口、专业)不满意”577人(41%),“目前没有接收单位”463人(33%),“有单位拟接收,还在选择中”293人 (21%),“不就业,拟升学或拟出国”152人(11%),“无生活压力,不急于就业”64人(5%);学生认为就业创业指导“有作用”1166人(82%),“说不清楚”142人(10%),“没有作用”114人(8%)。由调查结果得知,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自主创业意愿;大多数学生倾向“高薪水、大城市”的工作单位,注重个人发展而忽视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还有部分大学生就业愿望不强,不积极主动就业;就业创业指导对于帮助大学生求职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提示:当就业创业指导作为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方法和手段[2],要避免将它当作是单纯地进行就业创业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而应把它当作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3],就业创业教育也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要把思想教育作为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引导大学生走出思想观念误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调整就业预期,规划职业生涯,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内涵与联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满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需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由此,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内涵来看,两者在教育目标、内容等方面有着一致性和相关性,可以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共同推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两者的目标定位同向。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都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二)两者价值取向同归。就业创业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思想和观念,帮助大学生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三)两者的内容实质同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就业创业教育也属于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需要理想和信念才能树立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职业素养、创业品质和就业创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集体主义、职业道德、人格素养作为支撑和基础[4]。 (四)两者的教育渠道同样。为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两者都通过拓展教育渠道来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既重视理论教育渠道又重视实践教育渠道,既通过显性教育渠道又通过隐性教育渠道,既通过直接渠道又通过间接渠道[5]。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就业创业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此外,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如邀请优秀校友讲体会、专家学者讲形势、就业创业典型讲经验,组织引导大学生深入城乡基层和生产一线实习实践,促进他们知国情、接地气、转观念、长才干等。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坚持素质教育,深化就业创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性质和状况,就业创业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在择业中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大学生择业中的思想引导,应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开展,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正确认识,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坚定为理想坚持不懈奋斗的信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自觉遵守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坚持“三全”“四化”模式,在就业创业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工作模式已形成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应渗透在就业创业教育的“四化”模式之中,实现“三全”(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1、全程化指对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的就业创业指导,根据学生特点和年级分阶段实施,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并为之自觉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为求职择业做好准备;在创业教育中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既传授创业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在就业教育中侧重解读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强化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教育,加强适应性教育及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实习见习活动中受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2、全员化指高校应构建相关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就业创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和广大教师的力量,相互密切配合,形成共同关心和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3、专业化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遴选和培养的教师不仅具有就业创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将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的融合在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给予大学生职业指导,还能够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信息化指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不断拓展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加大建设和完善校园网,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灵活互动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实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6]。
(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展有效就业创业援助。
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脱节分离的,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子上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将“两张皮”拧成“一股绳”,实现融合与促进。在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中,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既要教育人又要服务于人。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思想引导、专业指导,还要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就业创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大学生切实感觉到党和政府对他们关怀,促进他们主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落实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做好低保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补贴发放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通过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创业;进一步完善退役后复学升学、就业创业等政策,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军营、报效国家;开展个体咨询、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增强就业信心,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就业的挑战,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王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114-115.
[2]王金华.强化思想教育与引导,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5):98-100.
[3]黄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引领研究[J].《消费导刊》, 2014(9):41-42 .
[4]宿玉.论创业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科教导刊》,2014(12): 99-100.
[5]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0.
[6] 艾军, 邹金成, 罗二平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