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小蠹亚科Platypodinae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长小蠹通常又称为食菌小蠹或针孔小蠹。虽然该亚科昆虫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也是重要的检疫对象。但我国长小蠹亚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显著滞后,中国大陆地区共记录21种,江西仅已知1种。本文以江西境内采集的长小蠹亚科昆虫标本为研究材料,对长小蠹亚科昆虫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视检标本进行形态分类学研究,详细描述江西长小蠹亚科昆虫16种,编制分属检索表;利用线粒体COI基因片段,探究DNA条形码鉴定江西长小蠹亚科昆虫的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利用5个分子标记基因,分析江西长小蠹亚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采于江西境内长小蠹亚科标本进行形态分类学研究。共发现16种长小蠹,其中包括3个新种(毕氏异胫长小蠹Crossotarsus beaveri sp.n.、凹额长小蠹Platypus cavatus sp.n.、九连山长小蠹Platypus jiulianensis sp.n.),2个中国新记录种(韦氏长小蠹Platypus vethi、纤细离足长小蠹Diapus minutissimus),3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台湾异胫长小蠹Crossotarsus sauteri、泰国长小蠹Platypus levannongi、截尾离足长小蠹Diapus truncatus),6个江西新记录种(端异胫长小蠹Crossotarsus terminatus、芦苇长小蠹Dinoplatypus calamus、黄拱截尾长小蠹Dinoplatypus flectus、山楂长小蠹Platypus contaminatus、中华长小蠹Platypus sinensis、锥尾长小蠹Treptoplatypus solidus)。同时还提供了物种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雌雄成虫图片等信息。2.在形态鉴定的基础之上,利用江西长小蠹亚科昆虫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江西长小蠹DNA条形码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长658bp,无碱基的插入和缺失,长小蠹亚科种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154–0.319,平均遗传距离为0.214,种内的遗传距离介于0–0.021,平均遗传距离为0.006,不同地理种群之间无明显差异,且种间的遗传距离是种内的35.7倍,说明COI基因的该片段能用以区分不同长小蠹。基于COⅠ序列构建的NJ树和ML树拓扑结构相似,同一物种聚为同一支,且分支自展值均为100%。说明利用DNA条形码进行长小蠹亚科昆虫分类鉴定具有可行性和准确性。3.对江西长小蠹亚科昆虫的5个分子标记基因(COI、28S、EF-1a、Argk、CAD)进行测定,基于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对单个基因以及联合5个基因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江西长小蠹亚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单个不同分子标记基因之间的ML树和BI树的拓扑结构和分支节点的支持率略有差异,而5个基因联合构建的ML树和BI树的拓扑结构更相似,分支节点支持率更高。整个系统发育树显示长小蠹亚科的族级聚类和形态分类系统相符;属级种类聚类混乱,交叉成支;而种级聚类清晰,同种长小蠹聚为单独一支。分子系统发育树和形态分类学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属级类聚类混乱,交叉成支,故需要增加更多的样本数据和标记基因,同时结合形态分类学的修订,用以验证和修订其系统发育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