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家庭风险防御工事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alen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屋漏偏逢连阴雨”这句话最好地描述了家庭风险的锁链关联。其实,“倒霉事件”并非一时偶然突发,这种 “接连的不幸”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为了保证家庭理财规划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采取釜底抽薪之计。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弄清楚我们究竟面临着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又是如何排列的。
  
  基本风险:收入风险、意外风险
  
  这是任何一个家庭都面临的两类风险,是家庭风险中最底端的链环。收入是一个家庭存续的最为基本的要素。随着“大锅饭”时代的终结,减薪、失业这些问题会伴随我们的一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它被列入首要风险。
  而意外风险几乎是每个家庭最担忧的事情。如果遭遇生病、火灾、抢劫等状况通常会令人措手不及,并且伴随着巨大的财产损失。危机一旦发生,若无防范措施,很可能会让一个家庭面临瓦解。面对这样的意外之险,我们应该构筑一套“防御工事”。
  
  [基本风险的防御工事]
  1.开拓收入渠道。比如你可以参股某家公司,每年就能拿到分红;还可以把空置的房子出租,每个月就可以有稳定的租金;也可以搞些感兴趣的积极投资,例如集邮、收藏等。即使某个来源出现问题,损失都可以相互抵补。
  2.通过购买保险,将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投保时要掌握好“保险投资两分离”的原则,使保险充分发挥其保障性功能。
  3.保留适当的应急金。家中一定要存留一笔相当于3~6个月家庭收入的“紧急资金”。这笔资金必须是现金(活期存款),或者是货币市场基金。
  4.家中的管理财务者,应定期将家中财务资料整理好,置于安全处,一旦发生问题,好使全家人清楚了解财务状况。
  
  一般风险:债务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
  
  做好了基本风险的防御工事之后,现代家庭就必须面对负债、偿付、购买力下降这些第二链环上的风险了。
  “透支未来”已渐成风尚,现代人不可能避免负债。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在购房时,首期付款往往是由父母支付的,其余部分办理住房按揭贷款。因此,就应该充分考虑到父母的养老、医疗保险风险,特别注意不要过高估计自己未来的收入水平。否则过度负债会使家庭负担过大,造成生活水平下降,威胁家庭资产安全,与你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家庭的负债比率这个问题时,很容易忽视家庭财产的流动性风险。只有在遇到偿付难以应付、陷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时,我们才会想起这一风险。
  购买力风险就更加具有隐蔽性了。因为我们一般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名义”的价值。比如银行一年期利率1.98%(含税),就是个名义利率。你有1000元钱存入银行,通货膨胀率此时高达5%,那么,你的资产其实在以4%的速度缩水,购买力在不断下降。因此,在家庭财务的规划中,要特别警惕购买力的保值和增值问题。
  
  [一般风险的防御工事]
  1.每月的负债支出不要超过稳定收入的1/3。家庭稳定收入应该是日常性的收入,偶尔的、一次性的大笔收入应该不计入考虑的范围。
  2.长短期资产合理搭配。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变现性较强,较安全的投资工具,如定期存单、国债等。一部分资产可以投资于流动性差一些的房产、古董、艺术品或者是股票。
  3.能抵消通货膨胀影响的只有股票投资。另外,成功的外汇投资也可以帮助你提升家庭现金资产的实际购买力。
  
  投资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
  
  在开源方面的重要环节是进行投资,有投资就有风险,这可说是一条“铁律”。投资带来的风险应该处于家庭风险的高端链环。投资中最重要的风险是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
  
  [投资风险的防御工事]
  1.用好投资组合。投资组合既可以分散风险,不使“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还可以使投资更加灵活,是工薪阶层进行金融投资的首选方式。家庭金融组合投资可以将35%左右用于储蓄,25%左右用于购买债券,25%左右用于购买股票和基金,15%左右用于购买保险。
  2.做好资金调剂。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好储蓄、股市、汇市、基金等资金的调剂、转换工作,捕捉投资机会。要特别关注新股和基金的上市及国债的发行,因为这些都是投资的好机遇。
  3.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投资原则。投资之前应从投资方式、技术要求、风险大小、操作的难易程度、风险种类等方面对各种投资品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选择自己了解的、最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
  4.适宜的管理难度。某些投资工具报酬看似很高,但对投资人的专业知识和时间要求也较高,投资人可能为此而搞得分身乏术,而在别的方面造成损失,这种不易管理的投资要三思而后行。
  5.退休和遗产规划考虑。退休金是晚年生活的老本,若想用退休金投资,一定要格外谨慎。另外,年长的人考虑投资时,应事先仔细规划,以免在将财产传给下一代时,资产净值打折扣。
其他文献
在“酒香更要勤吆喝”的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时代,我们满耳都是主动发布的信息和广告。在惯用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方法面前,在专业的广告宣传公司的辅导下,没有任何保险公司会在宣传自身的优点之前就先列举自己的缺点,保险代理人自然也不例外。  投保者在选购保险时的专业的顺序应该是这样:  1.首先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优秀的保险公司作为自己的保险合同的主体;  2.然后挑选一个优秀的保险代理人作为自己付费
期刊
26岁时,他已经拥有400多万美元的资产,然而一夜之间,他失去了全部资产。事实上,他差点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东西。现在,他已经重整旗鼓,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理财生涯。  他就是戴维·拉姆齐——国际辛迪加无线电台的家庭理财讲座的专家。他的经历连同多年来的理财咨询实践,是一个经过挫败又再次崛起的职业理财师的经典教材。现在他更注重综合观察和分析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和破产前景的判断,也同时为你及你的家庭制定了安全理
期刊
在庄严的王府井教堂广场上,我们经常能看见这样的时尚场景,一群年轻人身穿肥大的滑板裤,头戴耳机,脚蹬滑板,速度时快时慢,上下翻飞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围观的人群也为他们的勇敢与技巧大声鼓掌。山岚浩运动休闲店的老板王浩也跟他们一样,是典型的“滑板一族”,2001年他曾经占据北京滑板服市场80%的市场份额,这是令北京的阿迪达斯和耐克都望尘莫及的成绩。  王浩现在拥有四家店面,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地段王府井、
期刊
我国现在依然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使用外汇都会受到一定的约束。经常接触外汇的人,对外汇存款和外币现钞存款一定不会陌生。两者都是外国货币,都可以用作国际清偿,本质上并无区别,看似一对孪生姐妹。由于“貌合”,所以,很容易将两者混淆;又因“神离”,所以如果不加区分的话,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由于外币管制,现钞的出入境(尤其是出境)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由此可见,国家鼓励公众持
期刊
家庭情况:  林先生及妻子,8岁的男孩,林先生的岳母三代同堂。  住房情况:  三里屯处一套58平方米的两居室,是早年的福利分房,现在出租,月收入2000元。  万博苑小区一套150多平方米的大单元,原价7200元,尾房价格4980元,首付15万元,月供4000元。  2002年,林先生以4980元的超值价格购进了万博苑一套150平方米的“豪宅”。这是林先生平生所做最得意的事情之一。在京城里,林先
期刊
北京不仅汇聚了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也集中了大江南北的饮食。许多外地人将自己家乡的特色小吃引入北京,来自江西鹰潭的周种林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带来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点心——桃酥。仅仅一年时间,他的“桃酥王”小店连开8家,红遍了整个京城。    巧打文化牌    2003年9月,周种林的第一家“桃酥王”小店在北京东四十三条繁华的大街上开张了,令他惊喜的是,小店在开业当天销量就突破了1000斤。自此之后,从早上
期刊
一直以来IT界就不乏惊人之举,在这个高科技领域更是藏龙卧虎。仅在网络领域,经历了大潮初起时的喧嚣和泡沫破灭后的失落之后,十年淘金,淘出了英国人胡润榜上的“中国首富”。这些从IT路上走出的“英雄”们,言语间闪烁着白手起家的自豪。精明理财为他们的财富积累缩短了时间,为其成就事业奠基。  不过,IT领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IT精英们是作为IT大舞台幕后辛勤耕耘者的角色出现。而也正是这群
期刊
如果你买别墅不是自己住,想出租,而且想租给 老外挣美元的话,我建议——不要买新别墅。  投资房产,想靠收租金“一劳永逸”地过上幸福生活,光有钱和胆子还不够,必须还要做到知己知彼。  5年前,特别是10年前,租房子给老外赚美元相对很容易。因为那时候都是公司出面为外籍员工们找房。对于成本的控制,就不会像个人买房那样的重视;加之那时落户中国的跨国公司里的外籍员工,人数又很多,一家大公司可以达到二三十人以
期刊
亚洲白领开始崇尚简约生活,旅行度假时间比以前多了,此外,尽管一些与传统相悖的习惯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人们未因盯住电脑屏幕而放弃阅读。过去11年中《远东经济评论》曾经对1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读者展开调查,以下正是在最近一项有关生活方式、习惯、志向和商业人士管理技巧方面的调查中总结的点滴心得,我们将从以下的十个方面捕捉现代亚洲白领的生活消费脉搏。    品牌与生活    品牌意识强  来自日本、
期刊
《财富》杂志:“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成!”美国CNBC电视台透露说,每当美联储开会时,他们就会派出两个摄制组守在门外,一台摄像机用来拍摄格林斯潘的言谈举止,另一台则专门拍摄他的公文包——单薄的公文包意味着利率不会调整,而鼓鼓囊囊的公文包往往预示着格林斯潘“有话要说”。  这些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投资者对各项经济数据的关注都是不争的事实,处于对数据的关注他们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