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背诵《六国论》时,有几处地方背错了,要么加上或减少了一些字,要么改动了一些词。学生在没有背熟的情况下,加上或减去自己理解的字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很多教师针对学生背书的失误,纠正过来即可,也没有过多的停留,更不会注意学生失误的生成价值。笔者发现学生在背诵中出现的失误,恰好可以作为走进文本的切入点,利用学生的背诵失误巧妙生成,并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顺势而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谓一石二鸟。
《六国论》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其磅礴的气势,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论证,真挚的情感传至今日而不衰。如何引导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而非牵强附会;如何由学生自然地推动课堂前行,而非生拉硬拽。笔者试图从学生背诵中的失误出发,通过发现、分析失误,让他们快速地走进文本与作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篇”的独特性。
一、也
一位学生在背诵《六国论》第一段时,他把“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的“弊在赂秦”背成了“弊在赂秦也”,无端加了一个“也”字。显然与后面的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混为一谈。
这里该不该加“也”这个虚词,笔者和学生们展开了讨论。
教学片段一:
师:该不该加上这个“也”字?大家可以思考两分钟,思考完给出你的答案。要求:依据文本,自圆其说。
生1:我认为不该加“也”字,因为加上就显得句子冗长,不干脆,没有力量。
师:为什么要有力量呢?
生1:因为作者在这里重点强调六国灭亡的原因,他认为“赂秦”是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其他原因都没有这个原因深刻,好像斩钉截铁地告诉读者,此刻的语言要掷地有声,果断干脆,不能拖拖拉拉。
师:说话要掷地有声,果断干脆,思路很清晰。
生2:我想和后面的“故曰:弊在赂秦也。”做一个比较。我们知道“也”这个文言虚词一般放在句尾,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加上它就感觉很舒缓,去掉它就感觉很紧凑。前者带有判断的口吻,强调“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后面带有总结的口吻,作者把“赂秦”与“不赂秦”简单分析完之后,再一次重申结论,这时就很从容,语气要稍微舒缓一些。
师:分析的很好,有理有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读一遍吗?
生读……
与学生讨论该不该加“也”的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明确,学生也心知肚明,但为什么作者前面没加“也”,后面又加上了,要说出其中的原因,如果不深入文本,不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很难回答上来的。文言虚词看似无实意,却是作者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正如清代学者刘淇所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二、丧、灭、亡
一位学生在背诵“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句时,错误地背成了“不赂者以赂者亡”。这两个字在字义上有交叉,显然学生在阅读时把“丧”和“亡”等同理解了。笔者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生成机会,就把文中出现的与“丧”有关的字让学生找出来并进行对比分析,引导他们探究作者用“丧”而不用“灭”与“亡”的原因。
教学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把与“丧”相近的字找出来。
生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中的“亡”。
生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中的“灭”。
师:找的很到位。既然意思相近,苏洵老先生为什么不写成“不赂者以赂者亡”或“不赂者以赂者灭”呢?下面请大家讨论,前后排的同学为一组,每组各选一名小组长,最后小组长统筹大家的意见进行总结发言,讨论时间4分钟。
组一:我们组认为这三个字并不都表示“灭亡”的意思,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通过查《古代汉语词典》,我们发现“丧”的本意是“失掉,失位”之意,原文的意思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这里面有“丢掉国家”之意;“亡”的本意是“逃亡,逃跑”,后来引申为“灭亡”。原文的意思是: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里的“亡”含有被动之意,意为“被灭亡”;“灭”的本意是火熄灭,后来引申为“消失,灭亡”,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下“迁灭”的意思: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也就是说齐国不但灭了国,其国宝重器也没有幸免,这表明齐国和其他国家灭亡的程度不同,有其特殊的含义,只能用“迁灭”,而不能用“迁亡”或“迁丧”。
(學生鼓掌)
师:通过查工具书和研读课文找出三个字的细微差别,有根有据,为你们的精彩发言点赞。下面有请下一组发言。
组二:我们组认为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并不是第一组理解的那样,三个字虽有差别,但差别不大,微乎其微。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巧用同义词,为了避免用词单一,凸显词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几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使文章表达更为精密和准确,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师:你们小组的发言真是绵里藏针啊,不露声色地将高深的理论阐释得深入浅出,真是高手。你们小组刚才说作者巧用同义词,凸显词语的丰富性,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能否为我们举个我们学过的课文,让大家体会一下。
(思考片刻)
组二:我们在高一曾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开头有这样几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里面“据”和“拥”都有“占有”之意;另外“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席卷”“包举”“吞并”都有“囊括”之意。同样的意思,贾谊分别用了好几个词来表达,这样避免了用词的单一,让文章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师:漂亮,说得真好!有请下一组同学发言。
组三:我们小组和前面两个小组分析的角度不同,我们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的。“丧”在这里偏重于动词,有“丧失、失去”之意,它强调的是“过程”,不贿赂秦国的国家一个个被秦国所灭,这里的“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结果;“亡”在这里偏重于形容词,倾向于事物的“状态”,强调的是“结果”,燕国被秦灭亡,这是一个结果;“灭”是动词,强调的是“动作”,齐国从未赂秦国,同样和其他五国一样被灭,这里作者强调是秦灭齐的军事动作。
《六国论》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其磅礴的气势,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论证,真挚的情感传至今日而不衰。如何引导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而非牵强附会;如何由学生自然地推动课堂前行,而非生拉硬拽。笔者试图从学生背诵中的失误出发,通过发现、分析失误,让他们快速地走进文本与作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篇”的独特性。
一、也
一位学生在背诵《六国论》第一段时,他把“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的“弊在赂秦”背成了“弊在赂秦也”,无端加了一个“也”字。显然与后面的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混为一谈。
这里该不该加“也”这个虚词,笔者和学生们展开了讨论。
教学片段一:
师:该不该加上这个“也”字?大家可以思考两分钟,思考完给出你的答案。要求:依据文本,自圆其说。
生1:我认为不该加“也”字,因为加上就显得句子冗长,不干脆,没有力量。
师:为什么要有力量呢?
生1:因为作者在这里重点强调六国灭亡的原因,他认为“赂秦”是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其他原因都没有这个原因深刻,好像斩钉截铁地告诉读者,此刻的语言要掷地有声,果断干脆,不能拖拖拉拉。
师:说话要掷地有声,果断干脆,思路很清晰。
生2:我想和后面的“故曰:弊在赂秦也。”做一个比较。我们知道“也”这个文言虚词一般放在句尾,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加上它就感觉很舒缓,去掉它就感觉很紧凑。前者带有判断的口吻,强调“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后面带有总结的口吻,作者把“赂秦”与“不赂秦”简单分析完之后,再一次重申结论,这时就很从容,语气要稍微舒缓一些。
师:分析的很好,有理有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读一遍吗?
生读……
与学生讨论该不该加“也”的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明确,学生也心知肚明,但为什么作者前面没加“也”,后面又加上了,要说出其中的原因,如果不深入文本,不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很难回答上来的。文言虚词看似无实意,却是作者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正如清代学者刘淇所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二、丧、灭、亡
一位学生在背诵“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句时,错误地背成了“不赂者以赂者亡”。这两个字在字义上有交叉,显然学生在阅读时把“丧”和“亡”等同理解了。笔者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生成机会,就把文中出现的与“丧”有关的字让学生找出来并进行对比分析,引导他们探究作者用“丧”而不用“灭”与“亡”的原因。
教学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把与“丧”相近的字找出来。
生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中的“亡”。
生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中的“灭”。
师:找的很到位。既然意思相近,苏洵老先生为什么不写成“不赂者以赂者亡”或“不赂者以赂者灭”呢?下面请大家讨论,前后排的同学为一组,每组各选一名小组长,最后小组长统筹大家的意见进行总结发言,讨论时间4分钟。
组一:我们组认为这三个字并不都表示“灭亡”的意思,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通过查《古代汉语词典》,我们发现“丧”的本意是“失掉,失位”之意,原文的意思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这里面有“丢掉国家”之意;“亡”的本意是“逃亡,逃跑”,后来引申为“灭亡”。原文的意思是: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里的“亡”含有被动之意,意为“被灭亡”;“灭”的本意是火熄灭,后来引申为“消失,灭亡”,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下“迁灭”的意思: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也就是说齐国不但灭了国,其国宝重器也没有幸免,这表明齐国和其他国家灭亡的程度不同,有其特殊的含义,只能用“迁灭”,而不能用“迁亡”或“迁丧”。
(學生鼓掌)
师:通过查工具书和研读课文找出三个字的细微差别,有根有据,为你们的精彩发言点赞。下面有请下一组发言。
组二:我们组认为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并不是第一组理解的那样,三个字虽有差别,但差别不大,微乎其微。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巧用同义词,为了避免用词单一,凸显词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几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使文章表达更为精密和准确,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师:你们小组的发言真是绵里藏针啊,不露声色地将高深的理论阐释得深入浅出,真是高手。你们小组刚才说作者巧用同义词,凸显词语的丰富性,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能否为我们举个我们学过的课文,让大家体会一下。
(思考片刻)
组二:我们在高一曾学过贾谊的《过秦论》,开头有这样几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里面“据”和“拥”都有“占有”之意;另外“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席卷”“包举”“吞并”都有“囊括”之意。同样的意思,贾谊分别用了好几个词来表达,这样避免了用词的单一,让文章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师:漂亮,说得真好!有请下一组同学发言。
组三:我们小组和前面两个小组分析的角度不同,我们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的。“丧”在这里偏重于动词,有“丧失、失去”之意,它强调的是“过程”,不贿赂秦国的国家一个个被秦国所灭,这里的“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结果;“亡”在这里偏重于形容词,倾向于事物的“状态”,强调的是“结果”,燕国被秦灭亡,这是一个结果;“灭”是动词,强调的是“动作”,齐国从未赂秦国,同样和其他五国一样被灭,这里作者强调是秦灭齐的军事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