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可见。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而思维活动中,最富有创造成分的是“问题”,所以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显得格外重要,提什么样问题,用什么方式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一、预设问题与调控
1.问题的设计要适当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练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总之,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2.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我们都知道,数学课内容前后是环环相扣,“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预示新课题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時使学生有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注入式教学,使学生只会死板地接受知识,不能科学地思考问题,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创造条件,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如:学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时,应运用上一节课刚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猜测,推理。
二、提问方式的设计与运用
1.就知识本身展开提问
就知识本身进行提问的方式,具有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特点,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一步到位,适合于比较简单、学生有基础的知识,例如,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学过直线平行的条件,现在请你猜想:平行线可能具备哪些性质?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两直线平行时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大小关系”,学生的思维也就结合所观察的内容,直接思考、描述所猜想的“平行线的性质”。
2.使用反问展开提问
使用反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在引入《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学生接受的是课本上都是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反问学生:有没有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呢?通过反问,使学生的思维有反思的过程,从而引起更进一步的思考或探究: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大小关系。
三、课堂提问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提问深度要适中,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假如内容过于简单,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而提问的内容过难,又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因此,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波得亚首创的“怎样解题表”,倡导教师的提问应该从普遍适用的记忆性问题开始,据此,我们将拟定解题计划阶段的提问分为:只涉及“这一问题”的提问和涉及与此题相关的“一类题”的提问,从这些联系点着手提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使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四、提问过程的细节问题
提问时,应注意用语言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因为这往往是学生能不能回答,愿不愿回答的关键,语言、语词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其次,老师的提问也要注意幽默感,幽默使人轻松,使人兴奋,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会发挥自如,把问题回答得更加理想,再次,老师的语言应有激发性,初中生不像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积极性很高,对此,老师就应用有激发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只有有了信心,一切才会有动力和激情。
提问时,应注意避免习惯性的重复,当然如果是在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有多个层面或是教室太大,怕学生听不清等情况下,可以适当重复,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认真倾听,老师的倾听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提问时,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参与率,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成绩好的同学回答,但也要注意掌握他们学习上的不足,对他们从严要求,较容易的问题一般是基础知识,如年代、人名、地名等,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让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回答,发现进步就给予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全班的大多数学生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应避免中途打断学生的回答,题目即使很难。老师也不能随意打断学生,而应充分启发学生或把问题留给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应适时给予评价,老师应该对学生思考的结果表示尊重和重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信心,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五、学生提问,教师巧设追问
提问是双向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较好的问题,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提问,如在应用题中“糖水浓度”的教学中,学生常感到很抽象,例如: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从味觉上思考来看,一切都显得十分简单自然,易于接受,用a表示糖的质量,用b表示糖水的质量,m表示新加进去的糖,加糖后,糖水变得更甜了,即浓度增加了,所以应该有上述的不等式,这样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提问,学生学起来当然也就兴味盎然,不觉得枯燥了,当然,在学生提问时,老师有时需合理变通,转化提问。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邀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课堂的精彩!
一、预设问题与调控
1.问题的设计要适当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练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总之,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2.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我们都知道,数学课内容前后是环环相扣,“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预示新课题的问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時使学生有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注入式教学,使学生只会死板地接受知识,不能科学地思考问题,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创造条件,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如:学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时,应运用上一节课刚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猜测,推理。
二、提问方式的设计与运用
1.就知识本身展开提问
就知识本身进行提问的方式,具有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特点,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一步到位,适合于比较简单、学生有基础的知识,例如,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学过直线平行的条件,现在请你猜想:平行线可能具备哪些性质?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两直线平行时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大小关系”,学生的思维也就结合所观察的内容,直接思考、描述所猜想的“平行线的性质”。
2.使用反问展开提问
使用反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在引入《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学生接受的是课本上都是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反问学生:有没有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呢?通过反问,使学生的思维有反思的过程,从而引起更进一步的思考或探究: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大小关系。
三、课堂提问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提问深度要适中,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假如内容过于简单,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而提问的内容过难,又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因此,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波得亚首创的“怎样解题表”,倡导教师的提问应该从普遍适用的记忆性问题开始,据此,我们将拟定解题计划阶段的提问分为:只涉及“这一问题”的提问和涉及与此题相关的“一类题”的提问,从这些联系点着手提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使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四、提问过程的细节问题
提问时,应注意用语言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因为这往往是学生能不能回答,愿不愿回答的关键,语言、语词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其次,老师的提问也要注意幽默感,幽默使人轻松,使人兴奋,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会发挥自如,把问题回答得更加理想,再次,老师的语言应有激发性,初中生不像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积极性很高,对此,老师就应用有激发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只有有了信心,一切才会有动力和激情。
提问时,应注意避免习惯性的重复,当然如果是在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有多个层面或是教室太大,怕学生听不清等情况下,可以适当重复,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认真倾听,老师的倾听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提问时,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参与率,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成绩好的同学回答,但也要注意掌握他们学习上的不足,对他们从严要求,较容易的问题一般是基础知识,如年代、人名、地名等,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让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回答,发现进步就给予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全班的大多数学生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应避免中途打断学生的回答,题目即使很难。老师也不能随意打断学生,而应充分启发学生或把问题留给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应适时给予评价,老师应该对学生思考的结果表示尊重和重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信心,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五、学生提问,教师巧设追问
提问是双向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较好的问题,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提问,如在应用题中“糖水浓度”的教学中,学生常感到很抽象,例如: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从味觉上思考来看,一切都显得十分简单自然,易于接受,用a表示糖的质量,用b表示糖水的质量,m表示新加进去的糖,加糖后,糖水变得更甜了,即浓度增加了,所以应该有上述的不等式,这样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提问,学生学起来当然也就兴味盎然,不觉得枯燥了,当然,在学生提问时,老师有时需合理变通,转化提问。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邀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