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差异较大,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会千差万别,再加上外界的环境和教学内容等因素,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难免的。一个具有较高教学素养的数学教师,往往能够因势利导,使无序的课堂转化为有序的课堂,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变要坚持的原则
1.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立即做出反应,予以适当的处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是个有序的动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进行。及时运用应变技能,认真处理学生思维形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
2.有效性原则。数学课堂教学的应变要有“度”,过与不及都会影响其效果。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回答不置可否,还有的教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大动干戈”,反复讲解,致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厌烦。课堂应变技能应以有效为前提,在“度”上做到恰到好处。
3.科学性原则。要保证符合数学模式建构的要求,要实现在逻辑上是相容的,在实践上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有一位新教师在解一道证明题时,对某一已知条件运用了两次,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说:为了提高解题速度,第二次书写这一已知条件是多余的,可以省去这一步直接推得结果。这位教师略加思索后进行回应:“你能因为吃了早餐,又要吃午饭,就认为午饭是多余的吗?”这种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不仅违反了科学性原则,还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半堂课这个学生再也没有抬起头来。
4.面向大多数原则。课堂应变技能应面向大多数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甄别反馈信息,筛选出共性的问题做出积极应变。有的教师热衷于在课堂上搞“齐答式”,以为热烈的场面必然是面向全体的效果,实际上往往掩盖了一些共性问题。
5.评价性原则。要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出有效分析,善于捕捉一些萌芽状态倾向性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评价和引导,尤其对某些共性的问题要析其原因,通过评价性课堂应变使学生真正弄清错误所在。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变的方法
按照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反馈信息事先有无预测和准备,可将教师的课堂应变分为主动和被动两个类型。常用的课堂应变有以下几种方法:启发议论法、分析评价法、反诘设疑法、调整说明法、回避导引法。
1.启发议论法。当学生反馈信息带有普遍性意义,对数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价值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其在深入的探讨中建构新的数学模式。
2.分析评价法。对学生提问得到回答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迅速接近问题的核心。
3.反诘设疑法。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提问中的漏洞设疑反诘,促其进行深入思考。
4.调整说明法。当教师讲解速度不适应学生思维进度,或由于疏忽讲解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及时调整讲解速度,或让学生对已经自我意识到的失误进行补救说明。尤其是在基本概念教学中,更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同步思维速度,发现问题立即调整。
5.回避导引法。当学生提出与本课题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与本课无关,课后我们再来讨论”或“这个问题正是以后我们要研究的,本节课暂时不作讨论”。适当的回避不仅可以赢得思考时间,又不至于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作者单位:广东省恩平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邓园生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变要坚持的原则
1.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立即做出反应,予以适当的处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是个有序的动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进行。及时运用应变技能,认真处理学生思维形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
2.有效性原则。数学课堂教学的应变要有“度”,过与不及都会影响其效果。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回答不置可否,还有的教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大动干戈”,反复讲解,致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厌烦。课堂应变技能应以有效为前提,在“度”上做到恰到好处。
3.科学性原则。要保证符合数学模式建构的要求,要实现在逻辑上是相容的,在实践上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有一位新教师在解一道证明题时,对某一已知条件运用了两次,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说:为了提高解题速度,第二次书写这一已知条件是多余的,可以省去这一步直接推得结果。这位教师略加思索后进行回应:“你能因为吃了早餐,又要吃午饭,就认为午饭是多余的吗?”这种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不仅违反了科学性原则,还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半堂课这个学生再也没有抬起头来。
4.面向大多数原则。课堂应变技能应面向大多数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甄别反馈信息,筛选出共性的问题做出积极应变。有的教师热衷于在课堂上搞“齐答式”,以为热烈的场面必然是面向全体的效果,实际上往往掩盖了一些共性问题。
5.评价性原则。要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出有效分析,善于捕捉一些萌芽状态倾向性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评价和引导,尤其对某些共性的问题要析其原因,通过评价性课堂应变使学生真正弄清错误所在。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变的方法
按照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反馈信息事先有无预测和准备,可将教师的课堂应变分为主动和被动两个类型。常用的课堂应变有以下几种方法:启发议论法、分析评价法、反诘设疑法、调整说明法、回避导引法。
1.启发议论法。当学生反馈信息带有普遍性意义,对数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价值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其在深入的探讨中建构新的数学模式。
2.分析评价法。对学生提问得到回答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迅速接近问题的核心。
3.反诘设疑法。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提问中的漏洞设疑反诘,促其进行深入思考。
4.调整说明法。当教师讲解速度不适应学生思维进度,或由于疏忽讲解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及时调整讲解速度,或让学生对已经自我意识到的失误进行补救说明。尤其是在基本概念教学中,更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同步思维速度,发现问题立即调整。
5.回避导引法。当学生提出与本课题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与本课无关,课后我们再来讨论”或“这个问题正是以后我们要研究的,本节课暂时不作讨论”。适当的回避不仅可以赢得思考时间,又不至于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作者单位:广东省恩平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