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基石。
一、创设新颖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新颖的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问题情境导入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1)甲、乙两杯水都是100克,在甲杯水中放入21克糖,乙杯水中放入11克糖,哪一杯更甜,为什么?(2)如果甲杯有20克水,乙杯有25克水,在甲杯水中放入3克糖,在乙杯水中放入4克糖,你认为现在哪一杯更甜?要研究这个问题,大家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大家想一想每一杯糖水甜的程度与什么有关?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数表示每一杯糖水甜的程度?怎样表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自然地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2.悬念情境导入法。小学生好奇心强,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勤学好问、喜欢探索的精神,并利用这一特点巧设悬念。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一课,教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整数,教师判断能否被2、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但教师却判断得又快又准。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教师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为新知的顺利教授搭建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
3.故事情境导入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编故事,可以使学生一上课就能迅速进入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是从《西游记》的故事引入新课的:“唐僧带着3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拿来一个西瓜要让师父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得想去抱西瓜。孙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呢?’猪八戒连忙说:‘你吃这个西瓜的1/2,我吃这个西瓜的1/5。’孙悟空就切了这个西瓜的1/5给猪八戒吃。猪八戒一边吃完西瓜一边看孙悟空吃。‘咦,师兄的那块西瓜怎么比我的那块更大呢?’猪八戒感到疑惑不解。”于是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是1/2大,还是1/5大呢?”这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结合的集中反映。教师必须强化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让他们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实验器材圆柱、圆锥和沙子,然后提出问题:“把圆锥里装满的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和讨论,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等底等高,从而深刻理解了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发挥评价功能,激发学生情感
1.情境交融,激励评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认识的内驱力和催化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语言是教师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并使之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成为克服困难继续学习的动力。如当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解决问题后,教师应及时评价,在评价时多采用“真不错”“真聪明”“还有另外的解法吗”等鼓励性评价语言。实践证明,教师的正面评价往往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能够使学生始终处于信心十足、情绪高涨的学习状态中。
2.捕捉契机,随机评价。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时,学生在看书时提出“倍数和几倍相同吗?”教师立即对这个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进行表扬,并提出:“谁会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同。教师接着问:“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疑惑了。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巧设问题:“它们各表示什么?它们所研究的范围一样吗?”这时,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烈。教师接着说:“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能通过讨论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老师抓住时机,层层深入设问,富有启发性和鼓动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振华小学 山东省胶州市胶西中学)
□责任编辑 邓园生
一、创设新颖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新颖的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问题情境导入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1)甲、乙两杯水都是100克,在甲杯水中放入21克糖,乙杯水中放入11克糖,哪一杯更甜,为什么?(2)如果甲杯有20克水,乙杯有25克水,在甲杯水中放入3克糖,在乙杯水中放入4克糖,你认为现在哪一杯更甜?要研究这个问题,大家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大家想一想每一杯糖水甜的程度与什么有关?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数表示每一杯糖水甜的程度?怎样表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自然地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2.悬念情境导入法。小学生好奇心强,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勤学好问、喜欢探索的精神,并利用这一特点巧设悬念。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一课,教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整数,教师判断能否被2、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但教师却判断得又快又准。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教师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为新知的顺利教授搭建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
3.故事情境导入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编故事,可以使学生一上课就能迅速进入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是从《西游记》的故事引入新课的:“唐僧带着3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拿来一个西瓜要让师父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得想去抱西瓜。孙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1/2还是1/5呢?’猪八戒连忙说:‘你吃这个西瓜的1/2,我吃这个西瓜的1/5。’孙悟空就切了这个西瓜的1/5给猪八戒吃。猪八戒一边吃完西瓜一边看孙悟空吃。‘咦,师兄的那块西瓜怎么比我的那块更大呢?’猪八戒感到疑惑不解。”于是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是1/2大,还是1/5大呢?”这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结合的集中反映。教师必须强化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让他们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实验器材圆柱、圆锥和沙子,然后提出问题:“把圆锥里装满的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和讨论,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是等底等高,从而深刻理解了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发挥评价功能,激发学生情感
1.情境交融,激励评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认识的内驱力和催化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语言是教师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并使之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成为克服困难继续学习的动力。如当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解决问题后,教师应及时评价,在评价时多采用“真不错”“真聪明”“还有另外的解法吗”等鼓励性评价语言。实践证明,教师的正面评价往往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能够使学生始终处于信心十足、情绪高涨的学习状态中。
2.捕捉契机,随机评价。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时,学生在看书时提出“倍数和几倍相同吗?”教师立即对这个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进行表扬,并提出:“谁会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同。教师接着问:“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疑惑了。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巧设问题:“它们各表示什么?它们所研究的范围一样吗?”这时,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烈。教师接着说:“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能通过讨论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老师抓住时机,层层深入设问,富有启发性和鼓动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振华小学 山东省胶州市胶西中学)
□责任编辑 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