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出现拖读、唱读,甚至不开口读的现象。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文本中美的元素,倡导个性化朗读,创设各种不同的朗读环境等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文本美,为朗读披嫁衣
美的事物总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在语文教学中传递美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正如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所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雕塑家罗丹也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1.美景中感受美
如老舍笔下的《草原》,文章第一段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草原美景图。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就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让人深深地体会草原大、绿、美的特点。加之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点缀了草原上的羊群——“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使草原的景色变得更美了。
教学本文时,从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入手,让学生说说诗歌中的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再从中过渡:读罢这一首诗歌,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而老舍笔下所写的草原则让人百读不厌。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让他们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后,再让他们说说作者描写了草原上的哪些景物?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然后再引导学生美美地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再简短地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读起来,学生的兴趣盎然。
2.从意境中鉴赏美
说到意境,不得不提的就是古诗。古诗,是中华民族千古传唱的奇葩,是千古流芳的精品。其语言之精练,韵味之深长,恐怕是今人难以超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语感,还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素质。如《泊船瓜洲》,最有名的一句要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可谓“一炬之光,全诗皆灵。”一个“绿”字,给人一种动态的美,大家都陶醉在绿色的春意里。又如《秋思》中“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一句,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一个游子该有多少话要对家人诉说啊!
除了古诗外,还有部分文章同样给我们展示出类似的意境。如《桂花雨》中作者所描写自己童年摇桂花的情景:“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这带有香味的“雨”多吸引人啊!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先让学生说说读完句子后心里的感受,再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的生活环境(充盈着桂花的香气),读来仿佛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谁又能不跟随着作者一起摇桂花呢?
3.从情谊中深化美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它描写了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分别时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感激、赞扬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又胜似亲人”的主题。在教学本文时,可从文章的“情”入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先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并谈谈体会。老师从中引导学生划出:大娘和志愿军彼此的情谊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您说……我们怎能忘怀?)要想指导学生读好这一句,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事:如洗补衣服、雪中送炭、救助伤员等。大娘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了这世界上唯一的亲人!这一份情是用鲜血所凝成的,读来怎能不感人?利用以情带读、以情促读、以情悟读的方式,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除了感悟大娘和志愿军之间的深情厚谊外,还大彻大悟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归根到底,美的元素都是通过文章的语言所展示出来的,所以要指导学生朗读好文本,老师必须要学会从文中的关键词句入手。
二、个性化,为美读增天翼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的工具性更多地体现为共性,而人文性更多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个性化朗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感悟后所展示出来的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朗读方式。“求同存异”就是个性化朗读的核心。因为对于相同的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阐释。这种差异正是每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世界的多彩性、丰富性就在于这种个体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须留出一片天地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以促进他们的朗读意识,为提高朗读水平而服务。
1.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朗读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个性化朗读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阅读之上。正如胡绍航老师所说:“如果学生没有对文本读通、读顺、读懂,又谈何感情朗读呢?”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因素、情感体验等条件的不同,促使学生对文本具有多元化的解读。正如西方这句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学生才能领略其中的独特之美。师生在对形象的结构对比中,完成审美的超越与升华,必须不断地进行归纳与总结,才能掌握其中的共性。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探讨,也更能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个性化创造是个性化朗读的发展
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对文本的解读只有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对文本延伸、拓展、深化,甚至于批判、否定,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对于学生的朗读创造,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为人,重点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笑。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出兵。”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读这一句话,然后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学生小钧很积极地举手回答道:“我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笑。”这时候,全班一片笑声。我马上说道:“同学们,你们先不要笑,听听小钧是怎样说的。”小钧说:“当鲁肃谈到他感兴趣的事时,他自然就笑了。”他认为这是诸葛亮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所流露出来的笑。“谢谢你,老师尊重你的看法,请你自然地读一读。”接着,学生小闲说:“我认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诸葛亮,你因为什么而自信?”“那是因为我有才干。”“是啊!诸葛亮对自己的才干充满信心,请你自信地来读一读。”她当即很有信心地朗读起来。“还有其他同学想说吗?”这时,平时上课爱开小差的小杰举起了手,我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开心的笑。”这时候,个别同学笑了起来,我马上接着他的话说:“那你为什么而开心呢?”“因为十万支箭马上就到手了,所以感到高兴。”“是的,十万支箭马上就要到手,诸葛亮又怎能不高兴呢?请你开心地来读一读。”我发现小杰读得特有感情,而且还面带微笑呢!这时候,我让全班同学像他一样读一读,并让学生学习他的表情,结果,大家都能很开心地朗读这一段话。
后来,有同学说这是一种胸有成竹的笑,也有人说这笑是笑曹操,有人说是笑鲁肃。于是,我就让学生在这一段文字前加上“鲁肃啊”这几个字,学生读得更有味道了。我则在一旁笑道:“是啊!鲁肃,你实在太杞人忧天了。”这时,全班的朗读都沉浸在一片快乐的海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这种个性化的感悟,还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这种差异内化为有益于学习、服务于社会的个性品质,使每个学生个性蓓蕾绽放出万紫千红的绚丽花朵。”
三、生活化,为悟读设情景
1.巧妙运用多媒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更应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因为多媒体软件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在教学相声《打电话》时,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漫画版的《打电话》。色彩缤纷的画面,形象突出的主人翁,加上生动传神的语言,让学生越看越有味。其实,学生在观看时,已慢慢感悟到相声的特点及其朗读的技巧。这种未学先睹的方法,让学生在观看中模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部分时,我让学生观看了英法联军侵略圆明园的一段视频。烟火笼罩的画面,加之饱含深情的解说,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以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以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油然而生。这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乃至整篇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除了从视觉上促进学生深情朗读外,我们还可以从听觉上入手,如配乐朗诵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变的旋律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朗读质量。
2.善用同伴中的榜样
众所周知,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所以,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生活中的榜样来优化朗读。在一个班里,一定会有一些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老师通过让这些同学在班内示范朗读,初步达成一种共识,再以他们为首,提炼其的朗读风格、朗读技巧等带动其他同学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能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如班级朗诵比赛、小组比赛、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途径、全方位地指导学生朗读。但朗读的有效性最终还是取决于老师与学生彼此的努力,只有双方不断地努力,才会改变朗读生硬的现状,才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一、文本美,为朗读披嫁衣
美的事物总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在语文教学中传递美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正如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所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雕塑家罗丹也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1.美景中感受美
如老舍笔下的《草原》,文章第一段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草原美景图。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就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让人深深地体会草原大、绿、美的特点。加之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点缀了草原上的羊群——“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使草原的景色变得更美了。
教学本文时,从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入手,让学生说说诗歌中的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再从中过渡:读罢这一首诗歌,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而老舍笔下所写的草原则让人百读不厌。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让他们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后,再让他们说说作者描写了草原上的哪些景物?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然后再引导学生美美地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再简短地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读起来,学生的兴趣盎然。
2.从意境中鉴赏美
说到意境,不得不提的就是古诗。古诗,是中华民族千古传唱的奇葩,是千古流芳的精品。其语言之精练,韵味之深长,恐怕是今人难以超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语感,还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素质。如《泊船瓜洲》,最有名的一句要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可谓“一炬之光,全诗皆灵。”一个“绿”字,给人一种动态的美,大家都陶醉在绿色的春意里。又如《秋思》中“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一句,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一个游子该有多少话要对家人诉说啊!
除了古诗外,还有部分文章同样给我们展示出类似的意境。如《桂花雨》中作者所描写自己童年摇桂花的情景:“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这带有香味的“雨”多吸引人啊!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先让学生说说读完句子后心里的感受,再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的生活环境(充盈着桂花的香气),读来仿佛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谁又能不跟随着作者一起摇桂花呢?
3.从情谊中深化美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它描写了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分别时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感激、赞扬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又胜似亲人”的主题。在教学本文时,可从文章的“情”入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先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并谈谈体会。老师从中引导学生划出:大娘和志愿军彼此的情谊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您说……我们怎能忘怀?)要想指导学生读好这一句,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事:如洗补衣服、雪中送炭、救助伤员等。大娘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了这世界上唯一的亲人!这一份情是用鲜血所凝成的,读来怎能不感人?利用以情带读、以情促读、以情悟读的方式,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除了感悟大娘和志愿军之间的深情厚谊外,还大彻大悟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归根到底,美的元素都是通过文章的语言所展示出来的,所以要指导学生朗读好文本,老师必须要学会从文中的关键词句入手。
二、个性化,为美读增天翼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的工具性更多地体现为共性,而人文性更多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个性化朗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感悟后所展示出来的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朗读方式。“求同存异”就是个性化朗读的核心。因为对于相同的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阐释。这种差异正是每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世界的多彩性、丰富性就在于这种个体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须留出一片天地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以促进他们的朗读意识,为提高朗读水平而服务。
1.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朗读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个性化朗读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阅读之上。正如胡绍航老师所说:“如果学生没有对文本读通、读顺、读懂,又谈何感情朗读呢?”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因素、情感体验等条件的不同,促使学生对文本具有多元化的解读。正如西方这句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学生才能领略其中的独特之美。师生在对形象的结构对比中,完成审美的超越与升华,必须不断地进行归纳与总结,才能掌握其中的共性。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探讨,也更能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个性化创造是个性化朗读的发展
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对文本的解读只有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对文本延伸、拓展、深化,甚至于批判、否定,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对于学生的朗读创造,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为人,重点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笑。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出兵。”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读这一句话,然后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学生小钧很积极地举手回答道:“我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笑。”这时候,全班一片笑声。我马上说道:“同学们,你们先不要笑,听听小钧是怎样说的。”小钧说:“当鲁肃谈到他感兴趣的事时,他自然就笑了。”他认为这是诸葛亮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所流露出来的笑。“谢谢你,老师尊重你的看法,请你自然地读一读。”接着,学生小闲说:“我认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诸葛亮,你因为什么而自信?”“那是因为我有才干。”“是啊!诸葛亮对自己的才干充满信心,请你自信地来读一读。”她当即很有信心地朗读起来。“还有其他同学想说吗?”这时,平时上课爱开小差的小杰举起了手,我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开心的笑。”这时候,个别同学笑了起来,我马上接着他的话说:“那你为什么而开心呢?”“因为十万支箭马上就到手了,所以感到高兴。”“是的,十万支箭马上就要到手,诸葛亮又怎能不高兴呢?请你开心地来读一读。”我发现小杰读得特有感情,而且还面带微笑呢!这时候,我让全班同学像他一样读一读,并让学生学习他的表情,结果,大家都能很开心地朗读这一段话。
后来,有同学说这是一种胸有成竹的笑,也有人说这笑是笑曹操,有人说是笑鲁肃。于是,我就让学生在这一段文字前加上“鲁肃啊”这几个字,学生读得更有味道了。我则在一旁笑道:“是啊!鲁肃,你实在太杞人忧天了。”这时,全班的朗读都沉浸在一片快乐的海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这种个性化的感悟,还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这种差异内化为有益于学习、服务于社会的个性品质,使每个学生个性蓓蕾绽放出万紫千红的绚丽花朵。”
三、生活化,为悟读设情景
1.巧妙运用多媒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更应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因为多媒体软件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在教学相声《打电话》时,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漫画版的《打电话》。色彩缤纷的画面,形象突出的主人翁,加上生动传神的语言,让学生越看越有味。其实,学生在观看时,已慢慢感悟到相声的特点及其朗读的技巧。这种未学先睹的方法,让学生在观看中模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部分时,我让学生观看了英法联军侵略圆明园的一段视频。烟火笼罩的画面,加之饱含深情的解说,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以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以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油然而生。这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乃至整篇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除了从视觉上促进学生深情朗读外,我们还可以从听觉上入手,如配乐朗诵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变的旋律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朗读质量。
2.善用同伴中的榜样
众所周知,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所以,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生活中的榜样来优化朗读。在一个班里,一定会有一些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老师通过让这些同学在班内示范朗读,初步达成一种共识,再以他们为首,提炼其的朗读风格、朗读技巧等带动其他同学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能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如班级朗诵比赛、小组比赛、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途径、全方位地指导学生朗读。但朗读的有效性最终还是取决于老师与学生彼此的努力,只有双方不断地努力,才会改变朗读生硬的现状,才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