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景是风光摄影中绕不开的一个题材,皑皑白雪好似大自然的一个魔术,当雪花覆盖在大地上,一切都变得素净空灵,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雪的缘故。但是想要拍好雪景却需要下一番功夫,此次实战我们邀请著名风光摄影师段岳衡为大家讲解关于雪景拍摄的经验与技巧。
器材防冻
人怕冷,器材也同样怕冷。极寒条件下相机内的元件均会受到影响,其中电池是首当其冲的。使用单反相机至少要多带一块电池,而无反相机则最好携带多块备用电池。所有的备用电池要注意保暖,不使用时可装在大衣内部的口袋中。此外,由室内外巨大的温差引发的水汽是机身和镜头的头号杀手,我们推荐回到室内前,先将相机装到密封袋中,待相机和镜头温度与室温相近时再打开密封袋将其取出。
TIPS
ND镜的使用
冰雪覆盖的大地被遮住了很多细节,十分适合营造极简风格。当场景中出现云、水流、风这些动态物体时,利用ND镜进一步“磨平”元素细节,比如云的边缘、水的波纹和枯草的形态等等有助于“作减法”。
曝光经验之谈
胶片时代的摄影师在相机无法识别场景的情况下会采取以下拍摄方式:①阴天情况下使用“ 1”挡曝光补偿②晴天情况下使用“ 2”挡曝光补偿
这两条法则简单有效,直到今日还有摄影师采用这种方式拍摄。虽然它们能够适应大部分拍摄场景,但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比如:面对既有阳面也有阴面的雪景,或者画面中有太阳时,只要场景稍有特殊性,经验法则就不好使了。
以不变应万变
降雪只是改变了地面景物,对于天空没有丝毫影响,因此可以对天空测光,确定参数后再拍摄。这样的方式在全晴天或者全阴天时非常有效,但是多云天气时空中的情况就像地面雪景一样复杂,这种方法就没有什么使用意义了。而且拍摄主体明明是雪,却要由天空来决定曝光也让人情感上无法接受。所以在雪景拍摄测光对象的选择上,大家需要根据拍摄时的天气情况加以思考再做出决定。
①扩大光圈的弊病在于景深会变得更浅,更少的雪花进入景深范围,影响颗粒感。
②提升感光度会导致画质下降,噪点破坏雪景气氛。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推荐凝固雪花的曝光时间为1/250秒。
TIPS
雪花飞舞时如何对焦
不断飘落的雪花也会形成对对焦系统的干扰。当相机侦测到雪花与背景产生的反差时会驱动镜头向雪花的位置进行对焦,但是对焦动作还没完成,雪花便飘离了当时的位置,导致相机无法确认对焦完成。这样的过程不断进行,就会导致相机不停对焦,但完成不了合焦动作的问题。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使用手动对焦,通过LV模式局部放大对焦主体即可。 关于雪景的拍摄手法和风格
每位摄影师对于自然风光都有自己的感触与理解,相对应的便是拍摄手法的不同。比如可以增加画面动感的长曝光以及让雪花变为光斑的闪光灯用法。
长曝光的时间控制
对于长曝光技法没有固定的曝光时间,并不是说一定要曝光10秒或30秒,零点几秒和几秒钟长曝拉出的水面纹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大家要针对不同场景和拍摄需要进行自我判断,掌握拍摄的主动性。另外在使用长曝手法时,要注意后期处理和前期拍摄两种方式的区别,后期处理更多的是利用动态模糊增加动态质感,而前期拍摄时合理地使用ND镜可以更好地表现动感。比如风比较大时,云彩会飘得很快,使用减光镜所拍摄出的动感会自然得多。
TIPS
闪光灯的使用
相比于雨滴,雪花反射光线的能力要强得多。这让我们产生了新思路——使用闪光灯照亮(前景的)雪花。我们知道光具有平方反比特性,即距离光源越近,物体表面的光强越大,随着距离的增加,光强便极速衰减。与闪光灯距离不同的雪花会更根据平方反比特性变为亮度不一的光点,配合不同距离下镜头对雪花产生的不同虚化效果,整张照片会变得非常立体。
风格与时段
都说雪是白色的,其实不然,雪是由无色的透明晶体组成的,它们的色彩来自周围的景物和光源。将所有射入的光线按比例混合然后再向四周均匀散出,是积雪颜色的形成过程。如果我们在晴天里观察过阴影中的雪,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幽幽的蓝色,这正是因为那些雪花正在反映天空的颜色。
根据雪花的这个特性,我们在一天中的特定时段可以見到颜色特别的雪。日出和日落时分,当天空出现绚烂的色彩时,雪也会变得多彩。在融合了天空不同部分的光后,它会变成紫色、粉色等色彩。这个时候最适合拍摄颜色华丽的彩色照片。
而当太阳完全升起来后,阳光的颜色将会主导雪的颜色,此时雪就会变为常见的白色,场景也会趋于黑白,利用此时的高反差拍摄黑白照片会让照片更加纯粹。
摄影师观点
黑白影调与极简风格
大地覆盖着一层白颜色,全是一个单色调的景象,非常简洁。用黑白形式来表现会更到位,因为黑白摄影是把五彩缤纷的这个大千世界浓缩在黑白灰的影调里,视觉更加集中,冲击力会更大。我个人喜欢极简风格的风光作品,所以我会在拍摄时关注元素少的场景,比如石头上落下的雪包,枝丫上积雪构成的线条等。构图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严谨一些,比如一些摄影小品作品就非常有味道,追求画面内元素的精简,突出表达自己想要拍摄的主体,也可以以质感为主要表达倾向。

器材防冻
人怕冷,器材也同样怕冷。极寒条件下相机内的元件均会受到影响,其中电池是首当其冲的。使用单反相机至少要多带一块电池,而无反相机则最好携带多块备用电池。所有的备用电池要注意保暖,不使用时可装在大衣内部的口袋中。此外,由室内外巨大的温差引发的水汽是机身和镜头的头号杀手,我们推荐回到室内前,先将相机装到密封袋中,待相机和镜头温度与室温相近时再打开密封袋将其取出。
TIPS
ND镜的使用
冰雪覆盖的大地被遮住了很多细节,十分适合营造极简风格。当场景中出现云、水流、风这些动态物体时,利用ND镜进一步“磨平”元素细节,比如云的边缘、水的波纹和枯草的形态等等有助于“作减法”。
曝光经验之谈
胶片时代的摄影师在相机无法识别场景的情况下会采取以下拍摄方式:①阴天情况下使用“ 1”挡曝光补偿②晴天情况下使用“ 2”挡曝光补偿
这两条法则简单有效,直到今日还有摄影师采用这种方式拍摄。虽然它们能够适应大部分拍摄场景,但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比如:面对既有阳面也有阴面的雪景,或者画面中有太阳时,只要场景稍有特殊性,经验法则就不好使了。
以不变应万变
降雪只是改变了地面景物,对于天空没有丝毫影响,因此可以对天空测光,确定参数后再拍摄。这样的方式在全晴天或者全阴天时非常有效,但是多云天气时空中的情况就像地面雪景一样复杂,这种方法就没有什么使用意义了。而且拍摄主体明明是雪,却要由天空来决定曝光也让人情感上无法接受。所以在雪景拍摄测光对象的选择上,大家需要根据拍摄时的天气情况加以思考再做出决定。

①扩大光圈的弊病在于景深会变得更浅,更少的雪花进入景深范围,影响颗粒感。
②提升感光度会导致画质下降,噪点破坏雪景气氛。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推荐凝固雪花的曝光时间为1/250秒。
TIPS
雪花飞舞时如何对焦
不断飘落的雪花也会形成对对焦系统的干扰。当相机侦测到雪花与背景产生的反差时会驱动镜头向雪花的位置进行对焦,但是对焦动作还没完成,雪花便飘离了当时的位置,导致相机无法确认对焦完成。这样的过程不断进行,就会导致相机不停对焦,但完成不了合焦动作的问题。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使用手动对焦,通过LV模式局部放大对焦主体即可。 关于雪景的拍摄手法和风格
每位摄影师对于自然风光都有自己的感触与理解,相对应的便是拍摄手法的不同。比如可以增加画面动感的长曝光以及让雪花变为光斑的闪光灯用法。
长曝光的时间控制
对于长曝光技法没有固定的曝光时间,并不是说一定要曝光10秒或30秒,零点几秒和几秒钟长曝拉出的水面纹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大家要针对不同场景和拍摄需要进行自我判断,掌握拍摄的主动性。另外在使用长曝手法时,要注意后期处理和前期拍摄两种方式的区别,后期处理更多的是利用动态模糊增加动态质感,而前期拍摄时合理地使用ND镜可以更好地表现动感。比如风比较大时,云彩会飘得很快,使用减光镜所拍摄出的动感会自然得多。
TIPS
闪光灯的使用
相比于雨滴,雪花反射光线的能力要强得多。这让我们产生了新思路——使用闪光灯照亮(前景的)雪花。我们知道光具有平方反比特性,即距离光源越近,物体表面的光强越大,随着距离的增加,光强便极速衰减。与闪光灯距离不同的雪花会更根据平方反比特性变为亮度不一的光点,配合不同距离下镜头对雪花产生的不同虚化效果,整张照片会变得非常立体。

风格与时段
都说雪是白色的,其实不然,雪是由无色的透明晶体组成的,它们的色彩来自周围的景物和光源。将所有射入的光线按比例混合然后再向四周均匀散出,是积雪颜色的形成过程。如果我们在晴天里观察过阴影中的雪,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幽幽的蓝色,这正是因为那些雪花正在反映天空的颜色。
根据雪花的这个特性,我们在一天中的特定时段可以見到颜色特别的雪。日出和日落时分,当天空出现绚烂的色彩时,雪也会变得多彩。在融合了天空不同部分的光后,它会变成紫色、粉色等色彩。这个时候最适合拍摄颜色华丽的彩色照片。
而当太阳完全升起来后,阳光的颜色将会主导雪的颜色,此时雪就会变为常见的白色,场景也会趋于黑白,利用此时的高反差拍摄黑白照片会让照片更加纯粹。
摄影师观点
黑白影调与极简风格
大地覆盖着一层白颜色,全是一个单色调的景象,非常简洁。用黑白形式来表现会更到位,因为黑白摄影是把五彩缤纷的这个大千世界浓缩在黑白灰的影调里,视觉更加集中,冲击力会更大。我个人喜欢极简风格的风光作品,所以我会在拍摄时关注元素少的场景,比如石头上落下的雪包,枝丫上积雪构成的线条等。构图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严谨一些,比如一些摄影小品作品就非常有味道,追求画面内元素的精简,突出表达自己想要拍摄的主体,也可以以质感为主要表达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