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文化构建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mu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公民文化作为一种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内在价值诉求。政治现代化的实现要以相应的公民文化为基础,在我国,推动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就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
  关键词:公民文化;政治现代化;公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事实上任何一套政治体制都隐含一套价值理想,所以一种政治形式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和价值观。[1]
  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培育与其相适应的公民文化。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宪政制度的设计和安排、理性层面对民主的认识和追求,更需要将民主的价值融合进公民的人格系统,转化为非制度结构因素内化于公民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之中,最终以公民文化的形态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外在民主制度规范与内在民主自觉保持同步发展才能共同推动政治现代化的发展。
  一、公民文化与政治现代化的涵义界定
  公民文化最初是由西方社会传入我国的一种政治学语汇。公民文化,亦即公民政治文化,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于1956年在《比较政治体系》中最先提出。后来在G·A·阿尔蒙德和维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一书中,他们将公民文化的内涵归纳为:(一)对政治系统的整体态度;(二)对政治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态度;(三)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的态度。G·A·阿尔蒙德和维巴试图通过对比五国公民对民主制度稳定性的态度,揭示出这类态度与稳定民主制的历史经验之间的联系。认为与稳定的民主制相适应、相协调的是一种公民文化,在其中主动与被动、义务与执行、一致与分化可以得到平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民文化被视为微观政治同宏观政治联系起来的因素,是政治系统正常运行并发挥功能的关键要素之一。[2]作为人们的一种政治取向模式,公民文化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地域型文化、臣民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广义上,公民文化与公民的生存、发展以及公民自身活动相关,是公民生活进步的产物,也是公民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识成果,具有政治性、参与性、权益性等方面的特征。狭义上,公民文化着重指的是公民政治文化,是指政治系统内的个人和社会各利益诉求主体对于该系统的态度取向,包括对整个政治体系、体系的输入与输出功能、以及自我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本文将公民文化界定为:公民文化是一种基于公民身份和行为的一系列观念、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其实质体现为具有一国国籍的公民在宪法和法律的框约下形成的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协调一致、并行不悖的理性自觉和行为取向。同时,公民文化的内在价值意蕴与权利、自由、参与、责任和公共精神等相契合。
  政治现代化是指随着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所引起的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的过程。具体来说,是指从传统社会(农业社会)中的传统型政治体制和政治结构、政治行为和管理手段、政治方法和技术、政治心理和情感、政治价值和观念,转变为现代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的现代型政治体制和结构、政治行为和手段、政治心理和情感、政治价值和观念等。[3]
  本文中我们将政治现代化看作是一国的主体公民依据一定的目标,自觉、理性、有序、高效地参与政治生活、进行政治变革、推进政治发展的活动。因此,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二、公民文化是政治现代化实现的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度关系,而是一种能动的、交互式的双向互动关系。
  一般而言,政治系统的结构与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传统型政治结构与地域型政治文化相适应,中央集权型的政治结构与臣民型政治文化相适应,民主型政治结构与参与型公民文化相适应。政治系统的运行与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息息相关,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由民众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及价值观念所交织而成的信念体系构成。因此,政治系统的运行及其结构得以稳定,其基础在于一定的文化取向模式。
  政治现代化要以相应的公民文化为基础。公民文化是民主制度的意识铺垫,也是政治现代化实现的发展动力。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会选择公民文化作为其内在的价值支撑。由政治参与取向所构成的公民文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公民文化的充分发育,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将会困难重重。
  政治现代化的实现还需佐以公民政治人格的充分发育和民众参与意识的有效提高,而公民文化则能孕育公民的政治文化心理,提升公民意识,为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奠定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推动政治现代化进程
  加强公民文化建设能强化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归属,也能有利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行,实现预期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体制改革也向前跃进了一大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公民文化的普及面还不广,在知识分子群体、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地域和年龄的差异,除此之外,公民群体中能够懂得如何理性、有效、多渠道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人员不占多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许多,例如有历史因素、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公民素质,等等。对此种现象,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显得迫在眉睫。
  (下转第68页)(上接第66页)
  (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只能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唯有如此,才会把握好公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巩固其主导地位,把我国的公民文化建设推向前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整的思想体现,是历史上最先进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搭建公民文化发展的平台
  一个社会有无主导价值体系,不仅是判断民众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它是个人和社会上各利益诉求主体、阶层参与政治生活和维系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政治动机、态度和行为。所以,没有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很难形成一种相对一致且稳定的公民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价值取向。确立什么样的政治价值取向,遵循什么样的政治价值准则,这是公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政治价值取舍的根本准则。这不仅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由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共同利益与共同意志所认定的。为此,就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武装思想,建构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推动公民文化建设。
  (三)以公民教育为平台推行公民文化,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公民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主体,是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政治的现代化离不开公民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茅于轼曾指出,要建立民主法治社会,一个躲不过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公民素质问题,这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建设”。作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系统的公民教育可以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最终塑造适应现代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体而言,公民教育能传授公民基本政治知识,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疏导公民的政治心理,调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技能,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念。
  以平等、民主、参与、合作、责任等为内在价值诉求的公民文化已然成为政治现代化发展的理念支撑,在我国这样一个臣民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推动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必然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既立足中国国情,又把握时代潮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借鉴和吸收西方公民文化的精粹,形成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为广大公民所认可的公民文化。
其他文献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者,开创了近代哲学,使哲学从对本体的追问转向了认识论的研究.《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是笛卡尔早期的觉醒之作.在该书中,笛卡尔对达到真理的方法展开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五观”、“四认同”教育在边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项长效而重要的工作,是边疆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回顾和总结边疆高校“五观”、“四认同”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边疆高校该领域教育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这方面工作起到引航作用。  关键词:“五观”;“四认同”;边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背景,及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并对导师制的实施步骤和导师的工作职责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同时对导师和学生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意义;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真正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有实效,就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内外一致的合力机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经常化,在不断的发展超越中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人们对“社会”这个概念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是“社会”的概念是复杂的,在与不同概念的对应下,“社会”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含义。通过社会与人在不同语境下的区别与联系的研究,以及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层面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人;哲学  中图分类号:B01
摘 要:“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典范,也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题中之义,实践教学依托教育“三贴近”原则,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教学实践形式的选择,以及实践总结和反思,增强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调查分析若干两系杂交稻组合的结实性和库源关系的结果表明,除了光优6063外。多数组合的结实性均不如对照汕优63.结实率低主要是空粒多造成的,秕粒较少,并存在明显的强弱势枝
摘 要:近年来,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等问题的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有发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通过把握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形成原因,着力探索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持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当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件头等大事。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了对管制犯和缓刑犯可以宣告禁止令的规定,这是禁止令第一次纳入国家刑法的视野。刑法禁止令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对犯罪分子的有效监管、促进其教育矫正、有
证人出庭作证作为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手段,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应当依法履行的法律义务。法庭审判主要是通过对证明事实的证据进行认证来实现查清和认定案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