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直以来,说起作文,很多学生就叫苦不迭,为此,许多语文教师也颇感棘手。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寻闪光点,消除畏惧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许多孩子不愿写作文,害怕写作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写的东西得不到肯定。我在教学中就想方设法地找学生作文、周记中的闪光点,对文中用得好的某个字,写得美的某句话或拟得妙的题目等都及时给予肯定,还常常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公开表扬。在一次次的肯定与表扬中,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越来越高涨了:周记要求每周一篇,可有很多学生能写五六篇;还有的学生作文本刚发下去就迫不及待地写完作文交上来了。
二、激发兴趣,形式多样
1.创设合理的情境,能让作文课堂变得富有情趣、生动活泼,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借助画面再现情境。如学习《荒岛余生》后,让学生写如果自己被弃荒岛会如何的想象作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荒島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也可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如写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可反复播放《懂你》等歌曲,引导学生去体会母爱的点点滴滴,从而写出感人的文章。此外,还可以用语言创设情境,深入生活感受情境,换位思考体会情境等等。
2.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自由写作,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奥运期间,学生以纯朴的爱国精神,热情地关注着奥运会,也总有倾诉的愿望,但写作文时又往往容易写成空泛的奥运报道或感想类文章。教师可从取材角度予以点拨,如提倡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写自己感触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小的切入点,这样他们就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3.走进学生生活,寻找热门话题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成长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兴趣。一部好的电视剧、一首动人的歌曲、一场精彩的球赛、一件生活小事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教师能对这些情况加以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再适当加以指导,这些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灵感和作文兴趣的好材料。《我的偶像》《执著的郭靖》等优秀作文,都是学生们谈论热门话题后的结晶。
三、注重作文批改,形式灵活
1.课内作文,注重当面批改
面批时,我会在桌上放着《新华字典》和练习本。一面拿着红笔,一面指着文句读下去。碰上错别字,有的学生马上就能觉察到;要是学生还不知道,我会马上叫他翻查字典。读到错句时,如果是缺少句子成分或漏字什么的,学生也能马上领悟到;如果是思维混乱,表达不清,我就得帮助学生分析,叫他在本子上先写通句子;如果文章用词或文句表达不够深刻、生动、得体,我就让他换一种说法。至于文章思路和段落过渡上的毛病,经这么一读,基本上都会暴露无遗。等全文读完后,文字和思路上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我就与学生讨论立意和构思的问题,提些建设性意见。学生们有时会点头称是,有时想到的主意还会比我的更好。
面批一两次后,学生们似乎尝到了甜头,兴致极高,有时三两个一起来,围成一圈。于是,我们一篇篇地读过去、改过去,这样,学生的受益面将更广。
2.课外作文,注重批语
中学生心理有封闭性的特点,有一片别人不能闯入的“心灵禁地”。但如果他们感到教师能理解他们、信任他们,这“心灵禁地”就会向教师开放,并会企求教师的指导。但他们那种封闭性的特点,又使他们在教师面前难以启齿,因而,每周一次的课外作文就成了他们“开放的特区”。
这种文章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在写作技巧上,在对生活的领悟上,都会烙上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印记,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偏激或是消极的地方。对此,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予以不同的评点。如我有一位很有灵气的学生,写作时早已完全跳出了格式的束缚,包括他平时的为人亦如此。我在其作文中就委婉地批道:“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文如此,做人也如此。”另外,对于学生们暴露的情感或秘密,如果教师动辄找他们谈话或一味说教,他们就会对教师失去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报告家长,他们就会感到上当受骗,从此永远关闭心扉。因此,教师必须在批语上下工夫,我常用些名言警句、古今诗文来点拨指引学生,学生也能心领神会。这样,师生间“心有灵犀一点通”,配合默契,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然,要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引导,教师就要以自身的品格和对学生的一片爱来感染他们。所以,让我们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田,理解、信任学生吧!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寻闪光点,消除畏惧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许多孩子不愿写作文,害怕写作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写的东西得不到肯定。我在教学中就想方设法地找学生作文、周记中的闪光点,对文中用得好的某个字,写得美的某句话或拟得妙的题目等都及时给予肯定,还常常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公开表扬。在一次次的肯定与表扬中,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越来越高涨了:周记要求每周一篇,可有很多学生能写五六篇;还有的学生作文本刚发下去就迫不及待地写完作文交上来了。
二、激发兴趣,形式多样
1.创设合理的情境,能让作文课堂变得富有情趣、生动活泼,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借助画面再现情境。如学习《荒岛余生》后,让学生写如果自己被弃荒岛会如何的想象作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荒島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也可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如写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可反复播放《懂你》等歌曲,引导学生去体会母爱的点点滴滴,从而写出感人的文章。此外,还可以用语言创设情境,深入生活感受情境,换位思考体会情境等等。
2.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自由写作,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奥运期间,学生以纯朴的爱国精神,热情地关注着奥运会,也总有倾诉的愿望,但写作文时又往往容易写成空泛的奥运报道或感想类文章。教师可从取材角度予以点拨,如提倡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写自己感触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小的切入点,这样他们就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3.走进学生生活,寻找热门话题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成长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兴趣。一部好的电视剧、一首动人的歌曲、一场精彩的球赛、一件生活小事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教师能对这些情况加以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再适当加以指导,这些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灵感和作文兴趣的好材料。《我的偶像》《执著的郭靖》等优秀作文,都是学生们谈论热门话题后的结晶。
三、注重作文批改,形式灵活
1.课内作文,注重当面批改
面批时,我会在桌上放着《新华字典》和练习本。一面拿着红笔,一面指着文句读下去。碰上错别字,有的学生马上就能觉察到;要是学生还不知道,我会马上叫他翻查字典。读到错句时,如果是缺少句子成分或漏字什么的,学生也能马上领悟到;如果是思维混乱,表达不清,我就得帮助学生分析,叫他在本子上先写通句子;如果文章用词或文句表达不够深刻、生动、得体,我就让他换一种说法。至于文章思路和段落过渡上的毛病,经这么一读,基本上都会暴露无遗。等全文读完后,文字和思路上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我就与学生讨论立意和构思的问题,提些建设性意见。学生们有时会点头称是,有时想到的主意还会比我的更好。
面批一两次后,学生们似乎尝到了甜头,兴致极高,有时三两个一起来,围成一圈。于是,我们一篇篇地读过去、改过去,这样,学生的受益面将更广。
2.课外作文,注重批语
中学生心理有封闭性的特点,有一片别人不能闯入的“心灵禁地”。但如果他们感到教师能理解他们、信任他们,这“心灵禁地”就会向教师开放,并会企求教师的指导。但他们那种封闭性的特点,又使他们在教师面前难以启齿,因而,每周一次的课外作文就成了他们“开放的特区”。
这种文章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在写作技巧上,在对生活的领悟上,都会烙上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印记,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偏激或是消极的地方。对此,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予以不同的评点。如我有一位很有灵气的学生,写作时早已完全跳出了格式的束缚,包括他平时的为人亦如此。我在其作文中就委婉地批道:“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文如此,做人也如此。”另外,对于学生们暴露的情感或秘密,如果教师动辄找他们谈话或一味说教,他们就会对教师失去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报告家长,他们就会感到上当受骗,从此永远关闭心扉。因此,教师必须在批语上下工夫,我常用些名言警句、古今诗文来点拨指引学生,学生也能心领神会。这样,师生间“心有灵犀一点通”,配合默契,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然,要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引导,教师就要以自身的品格和对学生的一片爱来感染他们。所以,让我们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田,理解、信任学生吧!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