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书法教学中的点面结合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书法教学中,由于书法课程内容、教学课时与大班教学的现状存在较突出的矛盾,所以当务之急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为先。在传统书法教学模式中寻找可以突破的书法教学之“点”,以弥补“面”之不足,以期对当今小学书法教育的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书法教学;用笔;结字法;习字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5-0065-03
  【作者简介】董立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097)书法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面对初学书法的学生往往感到手足无措,尤其是面对人数众多且性格迥异的大班学生群体时。教学中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即在有限时间内引导学生较快掌握基本书写要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按教材教授楷书基本笔画、部首、结字规律等,学生亦步亦趋对照书写,较为系统地学习书法技法。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内容系统而全面,几乎触及到了楷书的所有基本技法,我们可以称此为书法教学之“面”。但由于小学常规班级人数及书法课时的设置,其也有局限性:
  首先在教学规模上,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地区小学常规班级人数约在35~45人,教师所面对的是大班教学。同时,由于每周一节的书法课时间仅有40分钟,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只能对极少数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而大部分学生能接触到的仅是教师的笼统讲解。因此,即使是悟性较高的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难以掌握精微复杂的运笔和结字方法。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一般会按教材课程设置逐课教授,即基本笔画、部件、结构特点等。由于课时限制,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熟练掌握当堂课所学技法,尤其是对基本笔画书写方法的掌握。众所周知,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若学生并未掌握其中技巧,其对结字规律的学习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看似完备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和书写成就感。
  既然书法教学之“面”存在如此问题,我们不妨将某些教学环节突出和放大,并进一步细化。如突出对某些重要用笔法、结字法、典型例字的学习,运用合理方法引导学生实践书写,可弥补教学中“面”的不足,这些教学环节可称之为书法教学之“点”。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些教学之“点”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用笔法和结字法,并能将教学之“面”引向深入。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书法教学之“点”。
  一、讲究用笔,精而求熟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所以写好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关键,尤其是软笔书法。元代书家赵孟頫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用笔是书法的第一要素,也是对书写水平持续产生影响的核心因素。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教师在教授基本用笔方法时应当使之具象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笔锋出入、顿挫之法一目了然。因此,对于重要且常用的笔画可采用形象直观的讲解和演示方法。如教师可用双勾法先勾勒出笔画外形轮廓,轮廓中间再用单线画出毛笔书写时的运动轨迹,此种做法非常易于学生观察,更易于教师讲解。
  以颜体《多宝塔碑》中的横、竖钩、横折钩三笔画为例,教师可用双勾笔画作为示意图,进而做详细阐释。横画起笔时笔锋向右下斜切入笔,铺锋行笔,中间略提且稍弯,收笔时右下顿笔回锋。竖钩起笔右下顿笔,中间行笔略提,行笔至笔画末端向左下方轻顿,顺势勾出小钩。此处须提醒学生“钩”的细微动作,如图,A点为毛笔出钩前笔尖所在位置,B点为笔肚所在位置,此时只需将毛笔顺势向左上方挑出,即可出现短促有力的“钩”。横折钩起笔右下切锋入笔,行笔略有弧度,行至横画末端向右上稍提笔,然后右下顿笔铺锋行笔,行至竖画末端轻驻笔,顺势向左上方挑出笔锋。转折处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横画末端笔尖向右上提起至A点,且笔尖不离开纸面,右下顿笔后笔肚在B点。
  教师的讲解应与示范书写相配合,因此需要教师对所示范笔画极为熟悉,精准的示范对学生的书写效果会产生至为关键的影响。教师示范时,可让学生做书空练习,用心体会笔画的起、行、收等动作,进而再提笔书写。此外,较为重要的基本笔画还有横、撇、捺、提等。为了提高学生对几个重要笔画的书写水准,笔者曾制定专项练习计划,设定练习课时,收效甚好。
  此类书写实践正如古人对“永字八法”的研习,虽然只有看似简单的几种笔画,但内里所蕴含的是最元初的笔法,通晓了它们即有了书之“法”。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法”之后,方能走上书法正途。
  二、重结字法,大小兼习
  结字法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用笔法。传唐书家欧阳询就曾撰写结字《三十六法》,明书家李淳撰写《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书家黄自元也作《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这些足以证明结字的重要性。前人总结出的书法结字律,繁若星辰,不胜枚举,往往令教师一时间不知如何选用。事实上,对结字律的学习与用笔法相类似,教师需具备钩玄提要的能力,选取那些普适性较强且常见的结字规律。如楷书中的主次对比、顾盼呼应、开合疏密、穿插互让、参差变化等。下面仍以《多宝塔碑》为例。
  “之、天、是”中的捺画为字之主笔,应当厚重饱满,“塔、时”为左右部件间的主次关系,“名”为上下之间的主次关系。在顾盼呼应关系上,“泊、心、以、求”点画间笔势连带、形态呼应,表现为结字中的生动灵活之美。在开合疏密关系上,“见、光”为上合下开、上密下疏,“有”为上开下合、上疏下密,“纲”为左密右疏。穿插互让关系上,“场、粒、取、圣”表现为左右部件间相互穿插,避就互让,结构紧凑而协调。参差变化关系上,“师、即、相、勤”左右部件间高低错落,表现为书法艺术的参差变化之美。
  这些结字特点在楷书中比较常见,且有时在字中交叉出现。笔者在教学中常利用这些具有典型性的例字,着重讲授这几种结字律,并且在每节课都引导学生发现例字中的这些结构特点,借此来强化其对结字律的记忆。这样讲授结字法,十分有利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较快掌握楷书的基本间架结构。清代人唐彪在其《家塾教学法》中提及:“书字下笔有次序,不可紊乱,紊乱则字难工。然其法,须幼时讲究,方能记忆。童子入学一二年之后,先生将此写成式令其取法,习而熟之,则功省而效倍矣。”因此,幼时学书若方法得当,学生心中定能形成先入为主之法,树立对楷书的基本审美原则,对日后深入学习大有裨益。   此外,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看似具备较好书写水平的学生,却表现为久写大字者不能写小字,久写小字不能写大字,写大字者写小字缺乏精巧,写小字者写大字缺乏笔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大小字兼写,此法可使学生在书写中既能获取雄强之笔力,还能习得精巧之结字。唐彪就曾盛赞此法:“余在越中,见童蒙字式,正格中书大字,旁缝书小字,此法极佳。”
  三、集字练习,循序渐进
  学生掌握基本用笔法和结字法后,还需辅以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才能将用笔和结构慢慢相融合,进而化为尽显法度的正楷。在传统书法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字帖的临写,认为临写久了自然就能掌握书写要领。诚然,这是进入书法的一种途径。但在数千年漫长的书写实践中,前人已总结出多种适于练习的方法,如双勾、单勾法。
  经过反复探究,笔者发现利用“选字—双勾—单勾—临写”的练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集字实践,可以极大提高其书写效率。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教师于古帖中找出合适例字,并集成词句,以便学生而后写成作品形式。如选取《多宝塔碑》中的“山清水秀”四字作为例字,字中就包含了点、横、竖、撇、捺、竖折、横折钩等笔画,其笔画构成内容较为丰富。
  其次,利用现代技术将每个例字放大至直径15厘米大小,学生再用较薄的练习纸覆在字帖上进行双勾,双勾时需精确勾勒出每个笔画的具体形态,然后再填墨书写。此处教师应提示学生使用所学笔法精准填墨,且每笔都要一气呵成,直至书写熟练。运用双勾法写大字正是为了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原帖的用笔、结构和内在神韵。
  再次,在双勾填墨书写熟练的前提下,可再引导学生进行单勾练习。与双勾相比,单勾仅有一条辅助线,因此可使学生主观能动的记忆笔画的起笔形态、行笔轻重、转折力度等。
  最后,经过双勾、单勾练习,学生已然对例字的用笔和结构十分熟悉,即可脱开任何辅助线进行临写。临写时亦可大小字交替练习,最终再将例字词句书写成一幅集字作品。
  “选字—双勾—单勾—临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习字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最接近原帖的用笔和结构,还能在作品呈现时提高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书法教学之“面”的特点是广而博,“点”则是精而细,两者不可偏废。因此,当学生有失“法度”时,教师可突出教授重点用笔和结字规律,并辅以科学习字法,此所谓“以点促面”。当学生学有余力时,可授之以更多书写技法和书法常识,启发其宏观书法思维,此所谓“以面带点”。古人云“教无定章,学无定法”,应因时而定,因势而用,在不断探索中定能形成高效课堂。
其他文献
【关键词】甲骨文;契刻;书法要素;宗教情感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0-0044-002  中国汉字诞生于什么时候,学界迄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历史时间论断。在文献记载中,便有“结绳记事”、“仓颉造字”、“河图洛书”的传说故事,文字的创造竟使“天雨栗,鬼夜哭”等等。从近现代出土、发现的历史遗迹来看,早在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刻画符号
《宣示表》,小楷法帖,是钟繇的代表作品,拓本现藏故宫博物院。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
【作品概况】《宣示表》为钟繇小楷,书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传给王羲之,逸少又传给王修,王修便带其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后世阁帖、单本多是翻刻,以宋刻宋拓本为佳。现传刻本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典赏析】钟繇学书30年,常卧床用手划被子写字,以致将被子划穿。每见大自然万物,则探索其形象而书之,可见其
摘 要:本文用3种不同的方法对2018年4月浙江选考物理第13题进行求解及赏析。  关键词:物理模型;数形结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8-0037-3  1 解法总结  原题 (2018.04浙江物理选考13)如图1所示,一根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座猴山的A、B处,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16 m,竖直距离为2 m,A、B间绳长
摘 要:本文针对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体现科学探究思想,以《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为例,提出了把科学探究思想融入物理实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探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5-0007-3  物理实验是在理性思维指导下的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目前,实验教学主要集中在传统实验的创新和实验类型
摘 要:2015年泰州市中考物理试卷第32题是一道以欧姆定律的应用为考查内容的优秀创编题。试题给出的条件中附加了一幅关于灯泡和定值电阻的关系图像,在解题过程中,不少学生甚至部分老师都忽略了此图像的作用,甚至以为此条件是多余了。本文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该条件对本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考创编题;图像条件;必不可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
摘 要:以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25题为例,具体说明物理模型的迁移能力对提高解题效率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物理模型的建立、还原、迁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模型;迁移能力;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2-0037-3  物理问题的解决,按其流程可划分为三大步骤:①审题,清楚问题情境;②结合所学物理知识,
摘 要:正确认识“实践体验”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关系。通过对《家庭用电》一节课堂教学的实践分析,归纳基于学生“实践体验”的课堂教学策略,认识基于学生“实践体验”课堂教学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实践体验;体验式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8-3  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将“体验式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于2016年1月创刊。书法教育版将秉承《江苏教育》“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的办刊理念,全面服务书法教育,追踪书法教育发展动态,指导书法教育改革,引领和推动书法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书法教育版在体例、风格等方面将与《江苏教育·教育管理》《江苏教育·小学教学》《江苏教育·中学教学》《江苏教育·职业教育》保持一致,突出书法教学特色和“四性”,即导向性——重
陈红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