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形式的诞生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r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甲骨文;契刻;书法要素;宗教情感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0-0044-002
  中国汉字诞生于什么时候,学界迄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历史时间论断。在文献记载中,便有“结绳记事”、“仓颉造字”、“河图洛书”的传说故事,文字的创造竟使“天雨栗,鬼夜哭”等等。从近现代出土、发现的历史遗迹来看,早在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刻画符号,这些符号种类繁多,分布地区广,尤以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地区最为注目,而且每个地区对物象的抽象、省简形式不一,加之出土材料的数量不足以支持规律性的信息研究,它们与成熟的文字系统有无关联也很难进行实证分析。无论文字起源诞生的过程与方式如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字是伴随着人类步入阶级社会之后,为了方便部族统治而创造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达工具。
  目前,我们所发掘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当属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与《尚书·多士》所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相吻合。1899年由王懿荣首先发现,刘鹗摹拓相继,并形成了以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甲骨四堂”为代表的“甲骨学”繁盛局面。殷商人尚“敬”,凡事均占卜问筮。由于甲骨文是殷商先民在龟甲、牛骨等材质上进行占卜、敬事鬼神等宗教活动的刻辞,甲骨文由此而得名,同时也被称为“卜辞”“契刻文字”“殷契”。又因为甲骨文发掘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
  从文字构造来考察,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形声字、指事字等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抽象,有着特定的社会内容与情感的积淀。而且很多文字从物象原型向抽象化、符号化发展,从混蒙向有序演进,在师徒授受的过程中,这种符号化愈来愈省简、抽象,表意功能更为理性。从艺术审美角度来考察,甲骨文已经具备构成书法作品的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用笔有顺次、笔势,干净利落,具有连绵相继的时间性;结字方面字字独立,每个字的疏密、大小均有法度;章法方面,甲骨文的书写有两种基本形式,单行都是自上而下(这是先人以竹木简记事而形成的一种书写方式,“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的“册”即是用皮绳把竹木简编穿而成的,由此形成了汉文化特有的书写习惯),行与行的排列关系,一种是自右向左具有书写的行气,另一种是向内“对贞”,即一片甲骨中由两部分构成,右侧行列关系是自右向左书写,左侧则自左向右排列。无论哪种排列形式,都形成了书法章法上的空间性。因此,我们可以说甲骨文是目前发掘的最早的书法艺术形式。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由于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与早期绘画、雕塑等再现物象的艺术形式相比,它有着天然的不同之处:书法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天然具有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抽象与感情凝结伴随着文字的发展演变而深邃幽远、意蕴丰厚。
  甲骨文是在龟甲上契刻文字,由于这种特殊的制作工艺,也决定了甲骨文书法的艺术特色。一般说来,在甲骨上契刻文字,以直线条为主,很难表现圆转的笔画。因此,甲骨文给人以瘦劲坚实、方整干净的艺术感觉。从契刻方法上讲,有单刀刻法、双刀刻法,入刀后形成“楔形”,类似于楔形文字,单刀刻法相对爽健,双刀刻法较为浑厚。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见图一),高32.2cm,宽19.8cm,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一片在牛胛骨上契刻的祭祀狩猎记事刻辞,属于甲骨文第一期的书法风格。正面记载了四件事情,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从契刻方式看,这片刻辞中,第一条是商王武丁宾祭仲丁的记事,当是双刀刻制,笔画饱满圆劲,温润静穆,排列规整,具有凝重肃穆之感;其余三条记事以单刀刻为主,笔画瘦硬劲挺,爽利健拔,欹侧多姿,颇具天真烂漫之趣。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见图二),高27.3cm,宽3.8cm,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块牛骨骨匕,在制作上具有十分高的艺术性,它一面契刻文字,记录了宰丰受到商王恩赐的事迹,而另一面契刻了精美的纹饰,具有一定的神秘感与庄重感。从目前所出土的甲骨来看,内容所涉大都以贞卜为主,而这件骨匕属于纯记事的刻辞,非占卜活动。因此,它在众多甲骨之中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从艺术角度来看,其文字的契刻以双刀为主,笔画较为浑厚雄强,珠圆玉润,字与字的排列疏密有致,生动自如。其兽面蝉纹的刻制十分精到,对印纽、玉佩的薄意雕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甲骨文的契刻者虽然都是巫师,然而这些巫师都是具有很高的文化知识,知天文、晓地理,相当于今天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文字的演变,书法的有意味形式的历史推进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也正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历史演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巡礼。对其进行规律性的把握,可以揭开书法形式诞生之初的神秘面纱,在这混沌之美中可以感受先民狂热的宗教情感。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导师团成员)
其他文献
【摘 要】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教育部对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越来越重视,因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的书法课堂上,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习书写,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外,还可以通过解读汉字结构,欣赏书法名家的故事,树立在书法课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为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等方法开展品格教育。  【关键词】书法教学;品格教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
牟耀辉,男,江苏省常州市郑陆初中教师。江苏省书协会员,常州市书协会员,常州市卢海洲名师工作室成员。书法作品获奖入展情况:江苏省第八届新人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庆祝第30个教师节·常州教师书法精品展一等奖,“盛世宣和”杯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书画大赛二等奖,首届常州市书法篆刻刻字大展入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洋河杯”书法篆刻展入展,苏风艺韵——常州市书法篆刻刻字展览入展,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生书法比
【摘 要】《曹全碑》是隶书发展过程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流畅华美、秀逸多姿而著称于世。加之刻工精良,保存完好,又存有较多字例,历来是进入隶书学习的优选范本之一。将《曹全碑》与风格接近的碑刻进行分析对比,既可以更加明了其笔法、结构的特殊属性,又能为临习、研究带来便利。  【关键词】华美;秀逸;汉碑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
摘 要:以人教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自主建构;应用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2-0074-3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新课标人教版物理的重点内容,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何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
【摘要】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誉的镇江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享有“江南第一碑林”之誉的焦山碑林便是其中之一。这不可多得的书法教育资源,对包括学习兴趣的激发、教育内容等在内的本地学校书法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书法资源,促进书法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地方资源;书法教育;焦山碑林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关键词】书法教育;校本课程;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0-0042-02  说起书法教育,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在锡城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早在十几年前,学校已形成了书法教育特色。“十二五”以来,学校对书法教育更为重视,进行着“多种方式亲近传统”翰墨书韵主题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又与书法结缘,因而有机会多次去兰
【摘 要】加强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重要手段,普通高校书法专业技法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技法能力的养成为主旨,教师应在关注课程教学的宏观布局,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训练单元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体察,自主设置贴近自身实际的训练子单元,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评价机制为抓手,促进学生掌握以自主、建构、合作、探究为要义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教学设计;以教促学;自主建
【摘 要】“三正”即笔正、行正与心正,三者是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正螺旋发展链,从“笔正”入手,“行正”是笔正的延伸,“心正”是笔正、行正内涵的提升,也是终极目标。学生从规范自己的习字行为开始,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影响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高尚品质的形成。同时,品行的规范又促进学生写好字、形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笔正;行正;心正;实践成效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摘 要】很多地方在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进程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还出现了书法教育的不良发展态势。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并不在教师本身,学校领导对书法教育管理意识不强,教育行政部门对书法教育督导重视不够是学校书法教育出现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和作为基层管理者的学校领导若能提高认识,加强督导,探寻培训“对路”,中小学书法教育将能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不良状态
摘 要:谈到高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会喜忧参半。的确,高中物理是一门学生掌握情况差异较大的学科。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是否掌握物理的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若能重视渗透科学思维意识,则会教得轻松、学得容易。本文通过例谈传送带问题,分析并阐述物理课堂教学要强化物理科学思维意识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科学思维;传送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