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d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直肠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1例直肠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直肠MALT淋巴瘤伴浆细胞分化与髓外浆细胞瘤(EMP)可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血清游离轻链测定、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别。直肠MALT淋巴瘤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有效。

结论

直肠MALT淋巴瘤临床罕见,部分淋巴瘤细胞可伴浆细胞样分化,抗生素治疗可以作为其一线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上肢电烧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创面修复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36例上肢电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上肢电烧伤患者占同期电烧伤患者的比例、性别、年龄、入院时间、人群类别、致伤原因、致伤电压,上肢烧伤面积、深度,双上肢同时受伤情况及其早期创面处理措施。分类统计每个患肢的主要修复方法。记录患者总体疗效,包括术后创面并发症、愈合情况等。对
期刊
手背烧伤后瘢痕挛缩易导致手指屈曲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手背部瘢痕挛缩一般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其中佩戴支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部分支具会制动正常的手指关节或必须等所有患指愈合后才能佩戴且佩戴操作比较复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分指屈指带,对手背烧伤瘢痕挛缩致屈指受限的患者进行牵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分指屈指带根据测量的手部相应尺寸,裁剪拼接日常常用布料制作
期刊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展,慢性创面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经济负担之一。根据病因不同,慢性创面的发病机制不一,既有全身因素,也有局部因素的参与。慢性创面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治疗过程,包含了内科治疗、外科治疗、血管介入治疗、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和生物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案都有其适应证及优点和不足,制订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创面情况选择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电烧伤因损伤机制复杂、组织损伤隐匿、全身打击严重,目前临床诊治依然面临很多挑战,致死率、致残率仍然很高。笔者着眼于电烧伤的特殊性,针对电烧伤的预后,特别是创面修复质量,在综合归纳目前国内外电烧伤诊治新方法的基础上,从液体复苏、脏器保护和创面修复等方面提出几点个人意见,初步探讨电烧伤的规范化诊治。
2009年初原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38条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之后《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于2012年公布实施,但至今尚未看到国家层面的手术分级目录正式出台。因此本共识编写组组织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以原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38条原则的三大要素——风险系数、复杂程度、技术难度为基本准则,通过对手术患者的烧伤指数、手术面积、手
目的探讨不一致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不一致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因发现血小板减少就诊,检查发现脾大,给予激素治疗后血小板回升,激素减量时出现血小板减少,行脾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给予观察,9个月后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活组织检查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病
目的探讨TL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分别在2017年1月和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TLS-ERG融合基因阳性的成年AML患者2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2例TLS-ERG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均为男性。形态学分型:例1为AML-M5,例2为AML-M4。2例患者均表达CD56,其中例1同时表达CD25。2例患者均按照成人AML
目的提高对原发脾脏CD5和CD43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原发脾脏CD5和CD43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以左上腹部闷痛不适就诊,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无肿大,均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原发脾脏CD5和CD43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予CHOP方案化疗后均复发,更改方案化疗无效,均在短期内死亡。结论